微信分享图

0830 谢时臣 麦舟兼赠 立轴

麦舟兼赠
拍品信息
LOT号 0830 作品名称 谢时臣 麦舟兼赠 立轴
作者 谢时臣 尺寸 184×101cm 创作年代 --
估价 3,800,000-4,500,000 成交价 RMB --
材质 设色绢本 形制 立轴
出版:
1.《神州大观续编》第七集,第6件,1930年。
2.《南画大成·山水轴一》第九卷,第150页,兴文社,1936年。
3.《历代名画大观·山水轴》,第130页,上海书店出版社,1997年。
题识:麦舟兼赠,谢时臣笔。
钤印:谢氏思忠
今观图画里 气概孰能攀
—谢时臣《麦舟兼赠》浅析
谢时臣生平交游
谢时臣,字思忠,号樗仙,江苏吴县人(今苏州市人)。他生于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一生历经三朝,卒年无明确记载,根据其存世作品的落款纪年,可知其八十有余还健在,尚可作画。画史上关于谢时臣生平的记载很少,他一生未入仕途,也没有存世的诗文书籍。
谢氏个性自由,喜好游览自然山川,交游广泛。他的交游对象里有很大一部分吴门画家,从存世作品的跋文中可以考证,他与文徴明、周臣、唐寅、文彭、陈淳等吴门画家有过交往。 文徵明作为吴门画派的代表画家,在绘画、诗文方面有很高的造诣。文徵明比谢氏年长十七岁,谢氏作为晚辈,对其很是仰慕,曾邀请文徵明一同作画,在《柴桑清隐图》的跋文中写到“文徵明佳染”。文徵明长子文彭在谢氏《仿李成寒林平野长卷》中题跋:“家君书此诗付樗仙,不为无意,而樗仙能补图于前,殆犹叔敖之不死,而中郎之复存也”由此可知,谢氏与吴门画家有过密切的交往,所以其绘画风格中可以看到其画风受吴门画派的影响。
谢时臣师承关系
早期谢时臣主要学习沈周,沈周的绘画汲取元代文人画的笔墨趣味,以黄公望、王蒙、吴镇为榜样,上溯董、巨。关于他对沈周的学习,他本人在题跋中曾说“前辈石田沈先生,画法宗荆、关、巨然,石翁用笔清古,往往超出过之,仆私淑石翁有年,时嘉靖二十六载丁未,灯下写成长卷,记纸六段,深愧笔力生涩,远不迨石翁濡染难言之妙,是亦邯郸人学步,并失其故也。 抑亦人品不牟,而艺有优劣,不可强而及矣。”,可看出谢氏对沈周画风的夸赞,自叹难得沈周笔意之妙。
“麦舟之赠”典故
“麦舟之赠”中的“麦”即麦子;“舟”即“船”。这一成语的意思是以一船麦子赠人。典故出自宋代释惠洪《冷斋夜话》卷十。讲的是范纯仁赠麦的故事,北宋年间,商丘人石曼卿流寓在丹阳,期间父母、妻子患病,并在两个月内相继死亡。石曼卿身无余蓄,无法入殓父母及妻子,只好面对着亲人尸骸含悲长叹,一筹莫展。正在焦急之时,一位不速之客登门,他就是范仲淹次子范纯仁。原来,范仲淹与石曼卿是好友,非常欣赏石曼卿的为人和才华。此时范仲淹正在河南睢阳,派儿子纯仁去苏州一带收租,并叮嘱他途经丹阳时顺道看望一下自己的好友石曼卿。范纯仁完成了收租任务,押运五百斛小麦返程,船泊丹阳珥渎河七里桥西岸,遵父嘱拜谒父亲的好友石曼卿,见石曼卿素服而迎,便问缘故,石曼卿如实告知无钱办丧事和买棺下葬,丧事不了结,他也无法脱身北上任职。纯仁遂擅自作主,将五百斛小麦连同木船相赠。然后两手空空,只身骑马而归。纯仁走后,石曼卿用卖麦子的钱办了丧事,让亲人入土为安,还剩余很多到家后,范仲淹问他:“你去江南路过丹阳,有没有去看望我的老朋友石曼卿?”纯仁回答:“去了。曼卿先生家中遭难,接连死了三个亲人,没钱安葬,也没有什么人可以帮他。”范仲淹立即说:“那你为什么不把收来的麦租送他?”纯仁说:“连麦带船全送他了。”范仲淹赞许地点了点头。后来,石曼卿将剩余的麦款就去退还给范仲淹。范仲淹坚辞不受。石曼卿回到丹阳,就用这剩余的麦款为村民建造了一座桥,原名“三思桥”,又名“七里桥”。后人为铭记这段佳话,把这座桥改名为“麦舟桥”。在丹阳南门外,也有麦溪河、麦溪桥、麦溪村,相传都是因为“麦舟之赠”的典故而名。
范仲淹父子“麦舟之赠”的义举,被作为中华美德和助人为乐的佳话历代传扬,众多文人墨客以此为题材,创作了大量的书画和诗词作品。诗词中有富弼《麦舟图题诗》、杨士奇《题夏少保藏麦舟图》、李东阳《麦舟图》、杨荣《题麦舟图》、谢晋《题范氏麦舟图》、顾清《王义士助丧卷为王贰守题》、倪元璐《读范月山先生家传》、清代赵翼《哭祝芷堂侍御》等等,使之成为一种流行于明、清文人中的文化现象,这件谢时臣《麦舟兼赠》可以说是中华美德与历史文化现象的实质性展现。
谢时臣《麦舟兼赠》的艺术面貌
《麦舟兼赠》一贯是谢时臣承续的浙派伟岸开阔全景式构图,远景是两岸夹一江,用“平远法”绘奇峰连绵,墨色秀润华滋,山石外部轮廓线与皴擦结合,浑然天成。中景江面上鸿雁盘旋,有绕树三匝,有依枝而栖,与远景同组成了“山美水长鸿雁飞,天光云影共徘徊”的文人意向。近景数株枯树之下有童仆侯门,范纯仁拜谒石曼卿,后有侍童挑担者与手捧小麦者立于石桥之上,运粮船停泊于江面,茂密的水草掩蔼其间。整体画面的构图上层次感井然有序、层层深入、景色饱满。技法上山石用披麻皴兼小斧劈皴,主以湿墨渲染,树木分为“夹叶树”与“蟹爪树”两种,树干用笔苍劲挺拔,树叶勾勒线条上柔刚相济,山石的苔点上则浓墨点簇而成。通过这件作品可以看到谢时臣广学诸家,画风糅合两宋的绘画大家,同时学习元代各大名家,融会贯通的艺术面貌。
谢时臣的艺坛成就
谢时臣的绘画艺术,在当时的声誉很高,晚明徐应秋《玉芝堂谈荟》卷30:“今按画苑所共推,名字最著…皇明郭文通、商喜、戴进、边景昭、王绂、夏昶、姚俊、林良、戴泉、杜堇、刘珏、陈宪章、沈周、陶成、彭玄中、张翚、吴伟、吕纪、钟饮礼、周臣、唐寅、文徽明、仇英、蒋三松、朱端、谢时五、陆治、孙克弘、王问、周之冕、邹迪光、董其昌、陈继儒。”谢时臣名列最有名的33人之列,明徐应秋的这份名单对渐派、吴派以及松江派,无意于互相批评,只就绘画成就而言的,名单上所列的人物大多数是至今各类画史上不可短缺的人物,将谢时臣列人其中,应该是当时较为公允的通行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