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34 赵雍 秋林觅句 立轴
LOT号 | 0834 | 作品名称 | 赵雍 秋林觅句 立轴 | ||
作者 | 赵雍 | 尺寸 | 93×37cm | 创作年代 | -- |
估价 | 12,000,000-18,000,000 | 成交价 | RMB 18,975,000 | ||
材质 | 设色绢本 | 形制 | 立轴 | ||
题签一:赵仲穆秋林觅句图。曾宾谷方梦园伍元蕙张葱玉旧藏。 题签二:元赵仲穆秋林觅句真迹。天泉阁珍藏,张珩。 题识:仲穆。 钤印:仲穆、魏国世家 鉴藏印:方氏子箴、梦园鉴赏、惕安清秘、伍氏南雪斋书画之印、盱江曾氏珍藏书画印、曾天宇审定、享葊曾藏、张珩鉴定。 说明: 1.曾燠、伍元蕙、方浚颐、王祖锡、许源来旧藏。张珩题签。 2.曾燠(1759-1830),字庶蕃,号宾谷。南城(今江西南城)人。乾隆四十六年(1781)进士,选庶吉士,改主事,累官两淮盐运使。著《赏雨茅屋集》,又辑《江西诗征》、《骈体正宗》等书。 3.伍元蕙(1824-1865),广东南海人,字良谋,号俪荃,别署南雪道人,以海外贸易成巨富,笃好金石书画,精于鉴别,刻有《南雪斋藏真帖》、《澄观阁摹古帖》。 4.方浚颐(1815-1889),字子箴,号梦园,安徽定远人。道光二十四年(1844)进士,官至两广、两淮盐运使,擢四川按察使。收藏书、画甚富,精鉴赏,颇负时名。着有《梦园书画录》。 5.王祖锡(1858-1908),字二朗,号梦龄、孟麟,别署惕庵、惕安,自署镂香阁主,浙江嘉兴人,寓居吴城。清末书画家、鉴赏家。擅绘画和篆刻,精鉴别金石书画。 6.享葊不详,在大英博物馆所藏董其昌《泉石青松图》轴上亦有此印。 7.许源来(1904-1979),号天泉阁主人,浙江海宁人。著名戏剧理论家,许姬传之弟,曾与其兄合写《忆艺术大师梅兰芳》。兄弟二人皆喜鉴藏,与吴湖帆、张珩、韩慎先等南北大收藏家多有交往。许姬传一直对许源来呵护提携,故其藏品多归许源来“天泉阁”。 8.张珩(1915-1963),古书画鉴定专家。字葱玉,别署希逸,湖州南浔。建国后任文化部文物局文物处副处长兼文物出版社副总编辑。1961年,文化部组织以张珩为首的书画鉴定小组,到全国各地巡回鉴定书画近10万件之多,发现了一批湮没已久的书画珍品。 觅句当秋山 诗思在驴背 ——浅析赵雍《秋林觅句图》 赵雍是继赵孟頫后赵氏家族人马画的掌门人,为赵孟頫和管道昇的次子,生于至元二十七年(1290),卒年应在至正二十一年(1361年)。赵孟頫故后,他以父荫于1327年授昌国州(今浙江定海)知州,后又授淮安路海宁州(今江苏海州)知州。在赵孟頫的三子六女中,赵雍的才能最为突出。“雍夙慧,有父风”,“姿貌雄伟,豪爽有风概”,在时人心目中,无论是内在的根性,还是外在的形貌,赵雍都能令人遥想起其父的丰神。而赵雍在艺文上的才华,似乎比他在政务上的才能更为时人器重,对其在绘画、书法等方面的成就,均有记载。柯九思在题家藏的赵雍《江山秋霁图》, 对赵雍承继其父在山水画上所显露的才能评价极高:“国朝名画谁第一,只数吴兴赵翰林。高标雅韵化幽壤,断缣遗楮轻黄金。忆昔京华陪胜集,郎君妙年才二十。江南春雨又相逢,笔底秋山那可及?”身为奎章阁负责“品定书画”的鉴书博士柯九思,以善画墨竹著称,自叹于山水一门,不及赵雍。柯九思还曾多次在赵雍的画作上题诗,一方面可能缘于两人年岁相当, 同为元廷服务,同以书画见赏,惺惺相惜之故, 但同时亦可看到赵雍的画才是得到元廷的充分肯定的。 和赵孟頫一样,赵雍也是一位全面发展的人物。书法“工真行草篆。篆法二李,而清劲有余。真行草法魏公。其人马画风大致可分为两大类:其一是仿唐代韩幹之作,悉心于用色富丽华贵,马尚丰肥壮硕,以山水树石为背景,人、马、景合为一体;其二是仿北宋李公麟之作,造型亦仿唐人,但笔墨清淡,注重描法与形象、质感的统一,不着一色,以墨代色,敷染轻柔,这类画风较多地体现了赵孟頫的两种人马画风。 本件《秋林觅句图》与赵雍以往绘制的内容不同,把“人马”换成了“文士”与“毛驴”的形象,让人马画家与文人墨客建立了一定的文化联系。事实上,在南宋人马画中,已悄然出现了这类主题,驴是山民的运输工具,南宋人画驴,透露出宫廷画家的创作心态,注意到社会底层的饥寒生活,见台北故宫博物院藏马远的《晓雪山行图》,画一卖炭翁在清晨呵冻踏雪,驱驴负炭,肩挑一野雉。上海博物馆藏佚名《寒林策蹇图》,画一文士策驴寒林,寻觅诗句,一书童呵冻随后。以此,开辟了文人策蹇咏雪的新题材,确立了固定的程序:寒林文人、书童、蹇驴等特定的自然环境和人物。 本作效仿这一题材模式,图绘一着长袍,戴幅巾的文士,骑驴前行,寻觅诗句。后有一侍者挑旦携琴随从。在技法上,赵雍以游丝描勾勒,施以墨色在驴头、背和腿部匀整地晕染,凹深凸淡,并表现出毛驴偏侧身的透视感,特别注意表现毛驴温顺沉静的特性,树木运笔松秀,以用双勾和介子点绘制,呈阴阳对比,树木高耸以撑起竖式构图,便于留出空白,以示远阔。自元代起,这一构图程序趋于稳定,行至民国,效者不绝。赵雍有两件非常有影响力的代表作,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挟弹游骑图》与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春郊游骑图》,《秋林觅句图》整体的构图、绘画风格及树木在全幅中的位置都与这两件作品有着异曲同工之处。 《秋林觅句图》藏印累累,传承脉络清晰有据,经张珩(1915-1963)题签,曾燠(1759-1830)、伍元蕙(1824-1865)、方浚颐(1815-1889)、王祖锡(1858-1908)、许源来(1904-1979)递藏,尤其是经张珩鉴题,画右部行书题签:“元赵仲穆秋林觅句真迹,天泉阁珍藏,张珩。”以及画面左部压角有其藏印“张珩鉴定”,让此作更添弥足珍贵之处。 张珩(1915-1963)字葱玉,出身湖州南浔望族,沾恩祖、父辈鉴藏风气,积三代之功,继继不绝,家藏故物,益完益盛。未及冠,挟巨赀搜集法书名画,不数年,遂于真赝淆讹间炼就了一双巨眼,旋以书画鉴藏声振寰中。1934年和1946年尝两度被聘为故宫博物院鉴定委员。1950年任上海市文物保管委员会顾问,同年调任文化部文物局文物处副处长,兼文物出版社副总编辑及《文物》《考古》两期刊的编委。1961年,张珩领衔文物鉴定小组奔赴全国各地,整理、分类、鉴定了近十万余件书画作品,发现保护了许多书画珍品,经张珩收藏的书画名迹有唐代张萱的《唐后行从图》、周昉《戏婴图》、宋欧阳修《灼艾帖》、元倪瓒《虞山林壑图》等,建立了一套完整的书画鉴定科学理论,成为文博界的书画鉴定标准,被当代学术界视为古书画鉴定之学的奠基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