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41 王原祁 1704年作 仿大痴山水 立轴
LOT号 | 0841 | 作品名称 | 王原祁 1704年作 仿大痴山水 立轴 | ||
作者 | 王原祁 | 尺寸 | 94×50cm | 创作年代 | 1704年作 |
估价 | 1,800,000-2,800,000 | 成交价 | RMB 2,185,000 | ||
材质 | 设色纸本 | 形制 | 立轴 | ||
题识:甲申清和,上苑公余,休沐兰若,覆千携素纸问大痴画法,漫写应之。麓台祁。 钤印:王原祁印、麓台、御赐画图留与人看、西庐后人 鉴藏印:杨、继振秘玩、宏农杨氏世家、杨继震印、星凤堂 说明: 1.上款覆千,生卒不详。俗家平湖,擅山水。游京师见知于圣祖,诏令师王麓台,遂为其代笔。后居万寿寺,御书“棲心树”三字以赐之。存世作品有福建博物馆所藏《山水轴》、无锡博物馆所藏《山水轴》,与王原祁极似。 2.杨继振旧藏。杨继振(1832-1897),清末藏书家。字彦起,一字幼云,一作又云,号莲公、燕南学人、苏斋学人、星凤堂主人、齐轩道人等。汉军镶黄旗人。官至工部侍郎、广东盐运同知,居于江苏阳湖。收藏金石书画甚富。辟有“石筝馆”、“苏斋”、“雪蕉馆”、“星凤堂”等,自称其藏书有数十万卷,皆卷帙精整,标识分明。 3.广州美术馆藏王原祁《胜弈图轴》与此图作于同年,题跋亦提到覆千上人。 霁晓气清和 得趣黄大痴 ——王原祁《仿大痴山水》赏鉴 本幅王原祁《仿大痴山水》,设色纸本,绘于甲申(1704),作者时年63岁。笔法宗元四家之一的黄公望,笔力辛辣,功力深厚,又具清麓中有苍厚之趣的麓台特色。 图绘四月清和,峰峦平湖,茂树山居,泉水溪流之景象。远处山峦俊秀,山石连绵,峻岭逶迤;陡起的峰峦,繁而不乱,生动异常。白云弥漫远山,似波浪起伏。山坳中坐落一处村居,隐现林木丛中。泉水沿岩石款款而下,汇成山脚下半湖碧水。万顷湖光,缀以小汀州渚。平野古树槎枒,隔溪兀石耸立,林峦疏秀,丛木挺拔,几株大树与远处的沙渚汀州将画面连成一整体。石台上独立一茅舍,与林木山石融为一体。 整个画面,构图严谨巧妙,动静交错,疏密有致。山石用披麻皴,树用横点,层次分明,极富立体感。山势的脉络互相连贯,产生旷远雄伟的感觉。用笔飘逸沉稳,疏宕缜密,落墨成趣,神韵生动。笔墨滋润,风格高古,得写生之妙趣。 王原祁的绘画风格演变史分三个阶段:早年探索,中年变革,晚年定性。早年作品松秀,其秀润处略近于王时敏;中年后技法炉火纯青,作品大多融合黄公望、董其昌为主,或偶掺倪瓒画法;康熙四十年(1701年)所作《仿大痴虞山秋色图》,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是王原祁绘画走向定型的标志。晚年参董源、巨然的笔法,在浑郁苍茫的气象中有一种大气磅礴但又不失精微的精神。王原祁通过自身不断探索进取,用尽一生成就绘画事业。每个阶段各具特色,尤其晚年佳作频频即出。他毕生精力倾注于研究“古法”,视“仿古”为学习绘画的一种重要手段,声言自己绘画的各要素多得自于古代先贤。 王原祁在他最后十年的生命里,“通过减少细节,强调立体的重量感和空间的层次,从而是画面结构更坚实”。他总是在极力追求“苍润浑厚”的笔墨效果,而且别具一格的“以色代墨”,色墨互用,加上之前习惯使用的几何团块机构的章法,使作品更具“润”、“厚”之特点。 此幅画作为王氏晚年之佳作,就其创作时期,晚年的王原祁已成定型风格,将黄公望笔法之精为己用,参诸家长处,自成一派。可见其晚年之作用笔之老练、用墨之娴熟、画法之精道、意境之深幽,凝聚毕生绘画经验作独具内涵的佳作。 上款人“覆千”,根据(清)张庚《国朝画征录》记载:“覆千,浙江平湖人,工于山水画。曾至北京得康熙帝赏识,命拜王原祁为师,遂为王氏代笔。后居住万寿寺。康熙书“栖心树”三字赐之”。广州博物馆藏王原祁《胜奕图轴》与此图作于同年,题跋亦提到覆千上人。画的右下部有“杨继振印”,左下部有“杨”、“继振秘玩”,画幅中部有“星凤堂”,系杨继振旧藏。杨继振(1832—1897),清末藏书家。字彦起,字幼云、又云,号星凤堂主人,晚清隶内务府镶黄旗人。官至工部侍郎、广东盐运同知,居于江苏阳湖。家中收藏甚富,主要是金石和图书,藏书达数十万卷,皆卷帙精整,标识分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