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10602 清四次邮资片试印样片一组3件

清四次邮资片试印样片一组3件
拍品信息
LOT号 10602 作品名称 清四次邮资片试印样片一组3件
作者 -- 尺寸 -- 创作年代 --
估价 1,200,000-1,800,000 成交价 RMB --
材质 形制


清四次邮资片试印样片一组3件,包含单片试印样片绿色、橘黄色各一件,双片试印样片橘黄色一件,邮资符下方印有厂铭:WATERLOW & SON LIMITED,非常珍罕,是收藏组集清代邮政用品不可缺少的大珍品。保存完好。著名邮政用品收藏家林光照旧藏

睽违逾二十年之大清四次试印样片
林光照先生撰稿2019年5月11日于杭州浙江邮史研究会
一、前言
今天很幸运能在如此风景优美及集邮前辈,人才济济的杭州市浙江邮史研究会向各位先进介绍一组令我朝思暮想,引颈企盼的大清四次试印样片,共三片含两张单片及一张双片,我第一次见到此组样片约在1998年,是隔着塑料套看到实物,这几年才得到不甚清晰的彩色影印件,
第二次再度见到此组片全貌已是2019年,前后睽违21年了,此时我坐在轮椅上,拿着原件仔细观察,端详许久,依旧令人惊艳兴奋莫名。
二、源流
此组样片原拥有者是北京已故老集邮家吴鸿选先生(1921~2016),其简历如下:北京辅仁大学毕业,高级工程师、原新光邮票会会员、天津邮票会会员。曾任山西省集邮协会第二届理事会副会长和学术委员会主任、北京市宣武区集邮协会第四届理事会副会长,逝世前为北京市老年集邮荣誉理事,主集中国各时期的邮票和邮戳、封、片等。曾参与《中国邮票全集•邮资封片简卷》(1992年,北京燕山出版社)的编辑工作及《中国邮票史》第二卷<清代国家邮政时期>(2004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编写工作。编着《新中国普通邮票图鉴》,由人民邮电出版社1996年出版,获2004年全国集邮图书展览三等奖。
我认识吴老先生大约在1998年左右,经由其第四儿媳妇的哥哥曹先生介绍,我早在1990年就认识曹先生了,当时曹先生刚从北京地毯二厂下岗,在当业余邮商,因而认识,记得吴先老先生家住在宣武区椿树园的小区里,大约从琉璃厂西街直走就到,居住空间相当狭窄,房间堆满了各种旧书刊,当年吴老先生身体还算硬朗,除耳朵重听外,视力尚可,吴老先生初次见面就问我,他一直想拥有大清三次双片之新片,却无缘买到,不知一张多少钱?我告诉他,现在北京拍卖邮品公司很多,随时可买到,价钱并不贵,有可能他较少出门,消息闭塞所致,不久就叫他媳妇拿出这三张大清四次样片让我看,并问我意见?我第一次看到这三片时,真的令我大开眼界,惊讶不已,我问他这三片得自何处?吴老先生说在北京白纸坊杨永福、杨启明父子经营的废纸厂中一堆旧信封片中找到的,依此推估,他买到此三张片应该在抗战胜利后新中国成立前约1945~1949,杨氏父子经营的“东亚邮票社”就是从白纸坊牛街一带经营废纸厂发迹的,依据《北京集邮史》(2014,人民邮电出版社)P.14“北京早期的邮商”中记载:「京城的“白纸坊”因这一带曾设有一座造纸作坊而得名。为了制造纸张,纸坊经常要收购大量的废纸作原料。废纸店所收购的旧书报和信封论斤称,价格很低。…」因此「白纸坊地区就成了收集旧信封和邮票的好去处,由此被誉为“邮票之乡”。白纸坊地处牛街南口,与“邮票世家”韦、杨二姓比邻,因此一些邮票的样票、试印票等往往“近水楼台先得月”,以诚记、东亚两邮社过手居多。」吴老先生在北京一直都居住在西城宣武区这一带离白纸坊不远,业余时间就去白纸坊在废纸堆中找寻实寄封片,不过依据吴老儿子回忆,这三片也有可能在文革后期至其离休后才买到的,大约1977~1982年间,这时期,他往返于山西太原与北京之间,并参加两地邮协、邮展、研讨等集邮活动。其实吴老先生早在2000年他参与编撰的《中国邮票史》第2卷P.316就已提到此三片了,书上说:「…根据近年来陆续发现的母模印样和印有厂铭的明信片试样,可知清四次片也是华德路公司承印的」。
三、与正式发行原片之比较
(一)单片之比较如下:
依据《中国邮资符志明信片(1897~1949)》(2011,邮文联谊会出版)所载,大清四次片之单片,其版式可分为A、B二型,。
两片之两试印样片之版式相同,只是印刷颜色不同而己,现与A、B二型版式特征四项差异比较如下:
1.邮资符志与法文标头相齐; (与A型相同)
2.法文标头长67mm; (与A型相同)
3.中文标头长59mm; (差异较大)
4.脚注长44mm; (也与A型相同)
其它差异如下:
5.蟠龙邮资符志大小图案也一样,但其底下多印了厂铭: WATERLOW & SONS LIMITED,区别与正式发行片。邮资符志放大图之比较,这些都是凸版子模印刷。
6.“T”线第一笔长42mm,与正式发行片31mm长一些。第二笔长57mm则几乎都相同。
现今存世邮资符志母模试印样共有四种如,都是凹版母模印 政都国清大 刷,各位可以比较一下,这些现都在世界邮展得过大金奖或金奖的邮集里。
(二)双片之比较如下:
双片之正、反面是正式发行双片之去片与回片,而双片之正、反面与单片印刷方式几乎相同,只是去片多了左边脚注“如回信须写于副片”与正式发行双片相同,回片则在脚注右上方多印了“回信”两字,这以大清二次双片及三次双片之回片只加“回信”两字意义相同,至于正、反面之法文标头完全不同,差异颇大,中文标头则去片是一样,回片则完不同,反面仍采用单片印刷方式 “大清邮政明信片”加“回信”,正式发行片图之反面则是“大清邮政明信回片”,不管正、反面两者均存在极大差异,在此不再赘述,各位只要互相对照即可一目了然,总之,「依据存世的清四次片邮资符志之印样票看来,这些都是雕刻精密的凹版母模所印,然后再转换成印刷用的凸版子模,最后再嵌入已排好T字线与文字标头的印版印刷,所以才会产生邮资符志与文字标头间高低不齐与间距不一之现象,故清四次片是一次印刷,并采凸版工艺(Typographed)所印制。详请参阅《中国邮资符志明信片(1897~1949)》。也就是说正反面,均是凸版子模所印,正反面也一样。
四、结论
我认识吴鸿选先生这么多年,从他身上我可看到,机会永远留给邮识丰富,勤劳不倦的人,吴老先生也许财力并不雄厚,1981年离休后,就靠微薄的退休俸在北京过活,所以从不买高价邮品,但他钻研各种加盖邮票与邮品,默默耕耘,深藏不露,却从未间断过,所以往往能从市场中“捡漏”,有一次他拿出《中国邮票史》第四卷,翻到“民国后期的邮资明信片与邮简”中的“孙中山像加盖国币伍拾元明信片”一节中问我,这书写“国币伍拾元加盖明信片共分十四区,为何韩霁飞目录分十三区”,这方面之研究刚好是我的专长,我接过老先生的书一瞧,的确与我撰写的文章不谋而合,我的文章发表比此书发行日期还早一个月,所以不可能互相参考,该书多了一种“北平”加盖,原“河北”加盖不变,韩目是根据英国Prescott影印本及钟笑炉的文章,“河北”加盖只有一种,并无“北平”加盖,故分十三邮区,而我的文章是将“河北”加盖片分为“北平”加盖与“天津”加盖两种,所以我赞同分为十四邮区才是正确,想不到这种小细节,吴老先生也能观察入微,实在令人佩服,又有一次他拿出一张清一次实寄片所示问我,这片北京镶嵌“宣”字戳中的“宣”字代表什么?我就说不就代表“宣武门分局”吗?他说可是大清邮政并没有在宣武门设立分局?我说我回去研究研究再来告知,后来我研究半天仍无把握,不过可确定大清邮政在“宣武门外”设有分局,而且该片是从西边寄到东边的大栅栏,距离并不远,才会销当天到达镶嵌“政”字第四班次收信戳,后来再次见面,我就将此见解告知吴老先生,他就笑说他也认为此片应该从宣武门外白纸坊牛街附近寄出的,因为此片他也是从白纸坊废纸堆中便宜淘到的,主要当时收藏实寄片的人很少,关注邮戳含义的更少,虽然现在信息传播速度相当迅速,如存“捡漏”心态,几乎买不到好东西,但可考验各位的“决心”与“意志力”,不过像这种未曾见过的孤品,就得靠邮识才能定夺其价值了,就像电视广告所讲的“不在乎天长地久,只在乎曾经拥有”,何况我的大清、民国片已在保利拍卖了,没有拍出的部分,也在事后百分之九十九卖掉了,以我的现况再买入这三张片,实在令我陷入两难啊!以上东拉西扯讲了一堆,无非向各位在座分享我的集邮经验,也许尚有一些说明遗漏之处,会后我们可再交流。
参考书目
1.中国邮资符志明信片(1897~1949),2011年,邮文联谊会出版。
2.北京集邮史,2014年,人民邮电出版社出版。
3.中国邮票史第2卷,2004,商务印书馆出版。
4.中国邮票史第4卷,2004,商务印书馆出版。
5.中国邮票全集(邮资片封简卷),1992,北京燕山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