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25 明末清初 德化白釉水月观音坐像
LOT号 | 5325 | 作品名称 | 明末清初 德化白釉水月观音坐像 | ||
作者 | -- | 尺寸 | 高26.3cm | 创作年代 | 明末清初 |
估价 | 500,000-800,000 | 成交价 | RMB -- | ||
材质 | 形制 | ||||
备注: 香港郑氏家族旧藏 观音像通体施白釉,色泽洁白纯美,莹润似玉。观音颔首低眉,双目微垂,面部浅浅微笑,观世人疾苦,报以心灵之慰借,富于宗教性冥想。右手隐于袖中,胸前饰莲花形璎珞;其衣纹刻划极其自然,透过垂拂流转的衣褶,隐露出观音的肢体形态。两束发髻系于脑后,毫发毕现。观音以自在坐姿倚于莲花台之上,姿态安逸闲适。 自在坐姿早期出现于印度阿姜塔石窟的龙王像,后相传唐代周昉创作自在坐姿的水月观音,宋代以后成为菩萨像的流行形式。右脚代表慈悲,“千处祈求千处应,苦海常作渡人舟”;左脚代表智慧,安住不乱,“三十二应周尘刹,百千万劫化阎浮”。 在古印度佛教雕塑与早期中国佛教美术中,观音菩萨最初为男性形象,且蓄有胡须。此即如《法华经普门品》所载观音“善男子”,《华严经》亦谓“勇猛丈夫观自在”。唐代造像风格趋向丰腴圆润,然即如近乎女性的水月观音,仍为男性造型。入宋后,观音逐渐出现女性形象,其服饰有“金荫西裙”之说。至明代,观音形象已完全定型为女性形态,由“神”世俗化为“人”,端庄秀美,面目慈悲,服饰质朴无华,“以最大的世俗化形象来体现着宗教的神圣性,同时也体现着俗世的真善美的永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