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29 清雍正 洒蓝地加黄釉花卉纹盘
LOT号 | 5329 | 作品名称 | 清雍正 洒蓝地加黄釉花卉纹盘 | ||
作者 | -- | 尺寸 | 直径33.2cm | 创作年代 | 清雍正 |
估价 | 2,600,000-3,600,000 | 成交价 | RMB -- | ||
材质 | 形制 | ||||
“大清雍正年制”款 备注: 国营文物商店旧藏 本品体量颇大,敞口弧壁,底承矮圈足。大盘内外壁以洒蓝釉为底色,盘内外所饰栀子花卉以瓷堆白的手法,其中填以黄彩,产生一种色彩的强烈对比。此盘,所堆塑缠枝花卉与洒蓝釉面高底相间,富有层次和立体效果,极为养眼,而且蓝黄相映,清新别致,深得雅趣风骨。盘底心双圈内青花书“大清雍正年制”六字双行楷书款。 汉民族自古以农耕文化为主,其基本思想在于耕种土地,养育五谷。土地为黄,作物为青,故青黄两色为生命之色,于古人心中重视有加。所谓青出于蓝,蓝色则发源于西域的草原文化,在中世纪早期作为新崛起的伊斯兰文化的主色调,后被广泛地运用到日常器皿以及清真寺院等建筑上。 在明代,蓝釉在宫廷之中显示出了非常重要的地位,《南窑笔记》中说:“宣窑……又有霁红、霁青、甜白三种,尤为上品。”由此可见蓝釉之贵重。除了深沉艳丽的霁蓝釉和宝石蓝釉,明代工匠还创烧出洋洋洒洒富有诗意的雪花蓝釉,雪花蓝釉又名“洒蓝”,工艺上用管蒙纱吹釉于器上,故又称“吹青”,以点状的色斑均铺来追求颜色、层次的变化,祥和饱满,胜于丹青。 清代皇室对蓝色除了以往的崇尚更多了一份亲近,以蓝色作旗的正蓝旗、镶蓝旗所代表的八旗军事制度,曾在国家的统一中发挥过巨大的作用。保存至今的清代宫廷档案中有大量关于清代雍正、乾隆皇帝对蓝釉瓷器指烧的记录,如《清档》雍正记事杂录记载:“雍正七年八月初七日,郎中海望持出菊花瓣式宜兴壶一件,奉旨:做木样交年希尧,照此款式做霁红、霁青釉色烧造。”再如《清档》乾隆记事记载:“乾隆三年六月二十五日,太监高玉交首领萨木哈、催总白世秀霁青靶碗、霁青菊瓣茶壶等。传旨:交与烧造瓷器处唐英照样烧造出来,烧造完时再将交出原瓷器缴回,仍交瓷器库。”通过这些档案可以看出皇帝在百忙之中对蓝釉瓷器的重视与钟情。 所以蓝釉在清代获得了极大的发展,除了霁蓝釉的继承与雪花蓝釉复烧外,又多有创新。至雍正、乾隆时期,蓝釉的表达仅纯色已难以满足,于是开始向复色上探索,以描金、刻花、印花、堆白花等多样装饰手法的运用,起到了悦目怡人之效果。 本品制作工序复杂,先于素坯之上沥粉堆塑出缠枝花卉纹饰并覆上黄釉,入窑素烧成为瓷胎,继而于素胎之处施上洒蓝釉,二次入窑烧成以其蓝釉地留白填黄。而此类品种多为蓝地留白者。及中心绘饰一朵大型花卉的构图设计来看,此盘的模仿原型应是来源自宣德时期。这种原例可见于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一例,着录于《明代宣德官窑菁华特展图录》,台北,1998年,图版193。明万历年间创绘、中央饰四朵花卉的设计在图案上更类近现拍品图样,一例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着录于《故宫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全集•青花釉里红(中)》上海,2000年,图版19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