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32 傅抱石 陶渊明 镜框
LOT号 | 2532 | 作品名称 | 傅抱石 陶渊明 镜框 | ||
作者 | 傅抱石 | 尺寸 | 83×56cm | 创作年代 | -- |
估价 | 8,000,000-10,000,000 | 成交价 | RMB -- | ||
材质 | 设色纸本 | 形制 | 镜框 | ||
【题识】抱石写于东川金刚坡山斋。 【印文】傅、抱石长寿、抱石斋作 【说明】香港佳士得,1992年拍卖会,编号306。 【注】本件拍品标的处于保税状态下,默认提货地为中国香港,详见《保税拍品竞买须知》。 傅抱石笔下的六朝题材故实画多含「酒」和「琴」的意象,二者皆是六朝文人生活中的必备之物,前者象征六朝文人精神中的疏狂与任诞,后者代表了渊雅与玄远的情态。魏晋士大夫的啸傲狂狷,放浪形骸的生活,是傅抱石特别爱好的题材。《陶渊明》是六朝题材的代表,携带负酒瓮前行童子的陶渊明,似乎有傅抱石自己的影子,悠然自得的神情强调了傅抱石性格中对自由旷远和恣肆不羁的向往。 傅抱石在与六朝名士故实的对话中找到了归属,「超然」、「玄心」的人格美可以认为是对六朝人物的总览,但在傅抱石作品中却还有更为复杂的寄寓,他既亲近陶渊明式的恬淡与冲默,也憧憬嵇康式的激峻与悲惋,这些情结都或直观或隐晦地存在于他所创造的意象和画境中。 从「逸」的人格层次出发,傅抱石实在太喜欢潦散逸宕、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人生情调,而山水的成熟和发达,又正是这种人生情调成为士夫文人精神生活的主要况味以后才有的现象,所以他是把魏晋六朝的名士引为自己的同志而同气相求、同声相应的,因此我们也就能够理解作为一个山水画家,为何傅抱石对六朝衣冠人物如此倾心倾力。 —王鲁湘 傅抱石的历史人物画,如屈原、杜甫、陶渊明、李白、竹林七贤等,都是历史上别有怀抱,具有崇高人格的代表。他们不满现实、萧疏放逸以及内心深处不可名状的哀伤与沉重,在傅抱石笔下,似乎都心有灵犀。陶渊明这一历史人物,似乎是历代知识分子心目中的理想偶像,他「好读书不求甚解」,「造饮辄尽,期在必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不为五斗米折腰」。而巧合的是,「酒」常常能激发傅抱石作画的灵感,每每酒后笔走龙蛇,肆意挥洒,满腔激情宣泄纸上,波澜壮阔的佳作层出不穷。他所用印文有「往往醉后」字样,应是其绘画时的真实写照。对于酒的钟情,使得他与笔下饮中君子—陶渊明结缘。 傅抱石在《壬午重庆画展自序》中曾说「我比较富于史的癖嗜……拙作题材的来源,营制历史上若干美的故实……搜罗题材的方法和主要的来源有数种,一种是古人(多位书画家)最堪吟味或甚可纪念的故事或行为。这种,有通常习知的,如《赚兰亭》、《赤壁舟游》、《渊明沽酒图》、《东山逸致》等,题材虽旧,我则出之以较新的画面。……」 「渊明沽酒」属于傅抱石绘画中 「营制历史上若干美的故实」,是傅抱石常画常新的题材之一。1935年,他在日本留学期间举办的第一次个展上曾展出《渊明沽酒图》,此后以该题材继续绘制探索,从傅抱石抗战住居金刚坡的八年期间,抗战胜利后返回南京,一直延续到新中国成立之后。本幅《陶渊明》未署年款,但「抱石写于东川金刚坡山斋」,金刚坡对于傅抱石的绘画生涯有着重要意义,傅抱石自己曾说: 「画山水的在四川若没有感动,实在是辜负了以金刚坡为中心周围数十裹我常跑的地方,一草一木,一丘一壑,随处都是画人的粉本。烟笼雾锁,苍茫雄奇,这境界是沉缅于东南的人所没有、所不敢有的。」金刚坡时期的作品也一直被视为傅抱石一生创作中最重要的部分。 《陶渊明》满纸密树丛林,气氛疏朗清冷,枯树排列组合极见秩序,细节如枝干粗细,伸展交迭姿态不一,交错变化,其位置经营,于微妙中穹尽布局之精妙。傅抱石将陶渊明与童仆被置于画面右下部,信步徜徉,脸容舒泰,一派悠然之态,皆用洒脱的细线疾写而出,不勾画衣纹的繁复,也减去多余的细节,极具高古气息。清新飘逸的隐士形象,五柳先生峨冠博带、宽袍大袖,拄杖与童子穿行于密林之中,身后童子背负酒壶紧随主人,毕恭毕敬。物造型近乎夸张,却呈现出飘逸自然的意趣。一种「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心境跃然纸上。由此不难察觉,傅抱石以朴素沉着,平实无华的技巧来展示历史人物的气节,令观者感到他是描绘的不只是画,更是一种心境,而在表现心境与共鸣上,他的成就前不见古人。画家借手中之笔抒发了自己寄情于世外,追求平静淡泊的愿望,表达了浓郁的理想浪漫主义思想。用笔凝练,静谧散淡,匠心独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