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2544 吴冠中 1988年作 雪山晨曦 镜心

雪山晨曦
拍品信息
LOT号 2544 作品名称 吴冠中 1988年作 雪山晨曦 镜心
作者 吴冠中 尺寸 68×136.5cm 创作年代 1988年作
估价 6,000,000-7,000,000 成交价 RMB --
材质 设色纸本 形制 镜心
【出版】《吴冠中全集第6卷》第218页,湖南美术出版社,2007年。
【题识】云与雪,遮不住心头色。一九八八年,吴冠中。
【印文】「冠中写生」、「荼」
月夜缚玉龙
吴冠中从云南丽江到玉龙雪山山麓,徐霞客是徒步走去的。今日虽开有简易公路,交通仍很不方便,尤其碰上雨季,经常不通车。我和小杨二人住在山麓白水林场的工棚里,棚里长着杂草,五月天烤着火盆。从蒙蒙雨色中仰望窗外,烟雾茫茫,雪山总不肯露面。为了她——雪山,我们啃干馍就辣椒,一等十来天。我将板床移到窗口,朝朝暮暮窥视窗外的天空,偶然雨停云开,雪山微露颜面,立即出门捕捉,但挥毫未及三五笔,她又缩回云层中去了。几乎天天如此捉迷藏似的搏斗了一个星期。一个月夜,突然晴朗起来,那皎洁多姿的玉龙,像刚出浴的姑娘似的裸露了整个身段。我立即叫醒小杨,我们急急忙忙搬出画具,小杨给我背出一张桌子,我可宁愿伏在地上作画,这回终于表达了我自己的感受。我从来不在画面上题跋或写诗,这回破例,即兴题了首七绝:
崎岖千里访玉龙,不见真形誓不还。
趁月三更悄露面,长缨在手缚名山。
注:选自吴冠中著《审美力》,为《风景写生回忆录》篇之一节,辽宁人民出版社,吴冠中先生诞辰100周年纪念版,2019年12月。《风景写生回忆录》原载《社会科学战线》1980年第2期,1983年收入吴冠中《东寻西找集》,此后又被收入吴冠中各种版本的文集。

吴冠中从1980年初开辟水墨的创作领域,创作灵感持续累积,到了1980年末这几年间就迎来第一个创作高峰,创作数量、出版的画册、文集、国际巡展都是最为丰硕。《雪山晨曦》创作于1988年,正来自这个水墨创作的高峰期。作品描绘安徽黄山之景色。吴冠中游黄山论艺,特别提到石涛由具象入于抽象、提到齐白石的「似与不似之间」,因为黄山云海及山石峰尖,方与尖、疏与密、横与直之间带有各种几何形式的对比和和谐美感,给予艺术家很多的启发。
云无色,雪亮白。无色无相,在造型、色彩运用上都造成表达的困难,但吴冠中却巧妙转化,利用此特点来表现抽象形式美感,及黑白相比的中国水墨色彩美感。艺术家捕捉了云雪在山峰之巅游转的动态,纯以大排笔挥洒、拉动出各种像草书的点、揿、按、捺的笔触色面,狂傲灵动的笔势就暗示了云雪蒸腾的震慑和灵动气势,仿佛岚气云雾在山峰之巅,千岩万壑间游转,气势磅礡,直如郭熙《早春图》所呈现的山水动态及生机气势。扭动的笔触层层攀升暗示了云与雪所覆盖着的层峦迭嶂,显现山峰之雄奇耸峙。笔触挥洒显得明快豪壮,呈现了艺术家构思灵动,不拘成法。笔触各处点染,以散点和俯视的空间形式引领着观众视点之跳跃变化,画面充份动感和意趣。看似随意下笔,每一笔笔触却是互相紧扣,呈现了山峦连绵起伏,山外有山的深远空间感,有一览众山小、的宏阔苍茫气魄。以动势笔触全面的驾驭整个画面空间,创造了画面的韵律节奏、生命动感及视觉张力,表达独特的形式美感、深刻意境及「新意象」。这是一种突破,吴冠中是运用中国草书灵动明快的笔触形态来为山水造型,从云雪的无形暗示着山川的有形,更进而表现潜藏于山水之中、更为抽象的一种壮阔空间感、动势、生机、气韵。无形。从印象到具象,再入于抽象,三个艺术表现层次都微妙的统合于《雪山晨曦》一作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