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0241 汪大燮旧藏 明拓《唐李邕娑罗树碑》(上海图书馆退还)(罕见)

汪大燮旧藏 明拓《唐李邕娑罗树碑》(上海图书馆退还)(罕见)
拍品信息
LOT号 0241 作品名称 汪大燮旧藏 明拓《唐李邕娑罗树碑》(上海图书馆退还)(罕见)
作者 -- 尺寸 33.5×19.2cm 创作年代 --
估价 1,000-2,000 成交价 RMB --
材质 形制
著录:张彦生《善本碑帖录》、王壮弘《增补校碑随笔》。
内题签:真明拓本家藏墨宝,海内罕有《娑罗树碑》。
钤印:卷首“上海图书馆藏书”、“上海市文物图书清理小组图书退还章”、“伯唐审定”;卷末“汪大燮审定金石文字”。
明拓本
1册 纸本

提要:外题签:此拓至精,海内罕有,明初拓本楚州淮阳县娑罗树碑阴。
《娑罗树碑》为大书法家李邕代表作之一,李邕当时盛名天下,文章书法均为一时之冠,惜唐石原刻久已毁佚。明隆庆六年(1572),淮安知府陈文烛,借得吴承恩藏剪装旧本,属吴从道重新模刻为横刻碑本,并刻陈文烛自撰后记。罗振玉《淮阴金石仅存录》亦云:“碑原石久佚,明淮安守、沔阳陈文烛得旧本于山阳吴承思,嘱沐阳吴从道摹勒上石,并筑宝翰堂以贮之。石在府署,摹拓不易,故传拓颇少。”淮安刻本的底本原藏者就是四大名著之一《西游记》的作者吴承恩。陈文烛在淮安做知府是在隆庆四年至万历元年,恰值吴承恩告老还乡,故能从吴借得《娑罗树碑》底本,惜吴藏原本已经无法见到,所幸陈氏翻刻本尚保留了一代名碑的基本形貌,令后人可以想象李北海的翰墨风神。
这册汪大燮藏本,正是稀见的明刻初拓本,浓墨精拓,精神奕奕。今以晚近拓本与此明刻初拓相较,最为明显的是原石发生了多处断裂,如第一石的第二十九至三十三行,有纵向斜裂,伤及字画。第三石第十八行开始,后段有多处断裂,还有个别字损。而明拓本全碑完好,字字清晰,实为弥足珍贵的明代初刻初搨标准件。
汪大燮(1859-1929),原名尧俞,字伯唐(一作伯棠),浙江钱塘(今杭州)人,晚清至民国时期外交官、政治家、北洋政府国务总理。
LOT0237、0239、0241、0242为同一藏家旧藏。

"新见汪大燮藏善本碑帖二种概述
文/田振宇(嘉兴南湖学院 人文与艺术学院)
北京保利拍卖近日征集到晚清民国时期政界名人汪大燮旧藏的善本碑帖两种,笔者有幸先睹为快,兹就所知所见略为陈述。
汪大燮(1859-1929),原名尧俞,字伯唐(一作伯棠),浙江钱塘人,晚清至民国时期外交官、政治家。原为举人出身,义和团运动后踏入外交界,累任外务部左参议、驻英公使等。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派充留日学生监督,次年授外务部左参议,先后出使英国和日本。民国建立后,历任北洋政府参政院参政兼副院长,教育、交通、外交等部总长,一度暂代国务总理。晚年热衷于教育、慈善事业。
作为外交家,汪大燮以卓越才能受到从晚清到民国初年历任政权的重用,不仅见证而且参与了多次重大历史事件,特别是他在段祺瑞政府任外交总长期间,力主参加一战,使中国能在战后以战胜国身份参加巴黎和会。之后徐世昌政府欲签署丧权辱国的巴黎和约,又是汪大燮率先通知时任北大校长的蔡元培,直接引发了五四运动。
汪大燮不仅精通外交政务,和当时很多历史人物一样,还有雅好文艺的一面。出身钱塘望族的他,早年以科举出仕,旧学基础深厚,政事之余,擅绘山水,尤其书法五体皆能。汪大燮的书法成就,得益于其颇为可观的碑帖收藏,经他鉴藏的碑拓不乏佳善名品,近年现身拍卖市场的如唐颜真卿多宝塔碑明拓整纸本,传世极为稀有。而上海图书馆去年刚刚结束的《大汉雄风》汉碑特展中,就展出了汪氏旧藏的《韩仁铭》《武斑碑》等多件汉碑早拓珍本,足见其在碑帖品鉴方面的造诣精深。
此次北京保利拍卖征集到的汪氏旧藏善本碑帖两种,均为明代拓本,在此分别略作简介。
一、

明拓《宋封祀坛颂碑》
此册靛蓝锦布封面,由汪大燮本人签题“唐封禅碑”并小字题识:“碑石久佚,旧拓罕见,此本尚首尾完善。明搨本,至足宝贵。叶氏平安馆旧藏海内孤本,大燮识。”扉页贴纸无款细书小字,亦出汪氏手笔:“赵明诚金石录不载 王兰泉金石萃编不载 陆绍闻金石续编亦不载 孙渊如寰宇访碑录 赵撝叔补访碑录均不载”,后接一开,有清人题记观款四段。依次如下:
龙从游任城,得孙氏旧藏之封禅碑,狂喜因志。
明拓封禅碑 龙从藏本
封禅碑石已佚,相传今存只五十九字矣,何梦华曾得一完纸,纸墨远逊此本,题云,手额乐观,欢喜赞叹等语,其贵可知。可不宝欤。道光三年灯下,徐同柏漫记于平安馆。
叶志诜获观。
最早题跋者“龙从”其人不详,或为清初人。另两位徐同柏、叶志诜,都是清嘉道时期著名学者、藏书家。徐同柏(1775—1854),原名大椿,字籀庄,号筹臧,浙江嘉兴人,贡生。徐氏为张廷济外甥,得舅指授,精研六书篆籀,善识古文奇字,张得古器必偕与考证。工篆刻,廷济所用印多出其手。著有《从古堂款识学》。叶志诜(1779—1863),字东卿,晚号遂翁、淡翁,湖北汉阳人,贡生出身,嘉庆九年入翰林院,官国子监典簿,升兵部武选司郎中,后辞官归。学问渊博,游于翁方纲、刘墉门下,长于金石文字之学。收藏金石、书画、古今图书甚富。徐同柏跋中提到的平安馆就是叶氏藏书斋号。由题跋可知,道光三年,徐同柏在叶志诜的平安馆中看到了这件拓本。
拓本正文部分共计49开,黑纸五镶精裱。全碑以楷书为主,间杂行书写就。首行开始“实封”二字右侧有后人朱笔篆体“唐封禅碑老本”五字。
然细阅碑文发现,此碑并非前人所题是唐代碑刻,而是一块宋碑,碑石亦未如徐同柏时所说已佚,而是至今仍存。它的正式名称应当是《大宋封祀坛颂碑》,立于北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据相关资料,此碑高4.5米,宽1.57米,厚0.8米,诚为丰碑巨制。由王旦撰文,裴瑀行书并篆额。碑额篆书两行6字“大宋封祀坛碑”,碑阳共43行,3777字,碑阴题名已漫漶不可辨识。原碑为宋真宗封禅泰山时所立,系“三铭”(《大宋天贶殿碑铭》、《大宋天齐仁圣帝碑铭》、《登泰山谢天书述二圣功德铭》)、“三颂”(《大宋封祀坛颂》、《大宋禅社首坛颂》、《大宋朝觐坛颂》)六碑之一。原宋代封祀旧址在今山东泰安城南,1959年当地章家庄进行农田建设时,将坛铲平。1972年碑被移至岱庙,保存至今。
碑文详细记叙了宋真宗封禅典礼的整个过程,与《宋史》所载完全吻合,并补其史书“略而不详”之憾,有较高的历史价值,为研究古代帝王封禅提供了详实的资料。封祀东岳泰山由来已久,是历代帝王昭显功绩的重要举措,而真正亲自封禅的帝王自古只有6位,包括秦始皇、汉武帝、汉光武帝、唐高宗、唐玄宗和宋真宗。据传宋真宗在与辽国签订檀渊之盟后,在大臣王钦若鼓动下,采用天书和符瑞之说蛊惑朝野,并赐宰相王旦一酒樽珍珠以封其口,不惜广建宫观,劳民伤财,最终完成了一出封禅泰山,自我彪炳的闹剧。《宋史·真宗传》评价此举为“一国君臣尽病狂”。
清代王昶《金石萃编》卷一二七收录了此碑全文,对照之下,可知拓本略有缺损,开首部分撰文王旦的官职有缺,另外书丹并篆额的裴瑀也遭剪失。册尾铭文部分至“风还遂古”,后缺失“胜茂飞英”等56字及立碑年款“大中祥符二年七月十五日立”。另外此碑也著录于《山左金石志》《泰安县志》等。
碑文的撰写者是当时丞相王旦(957-1017),字子明,大名府莘县(今属山东省聊城市莘县)人。兵部侍郎王祜之子,太平兴国五年(980)登进士第,任著作佐郎,参与编修《文苑英华》。累官同知枢密院事、参知政事。辽军南下入侵,随真宗北上。景德二年任尚书左丞拜相,景德三年任工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深得真宗信赖。天禧元年(1017年),王旦去世,享年61岁。获赠太师、尚书令兼中书令、魏国公,谥号“文贞”。宋仁宗题其碑首为“全德元老”,理宗时位列昭勋阁二十四功臣之一。
史载王旦为人忠厚,知人善任,善于化解政治纠纷。以务实安静为行政风格,对真宗神道设教之事虽有不满,但不公开反对,凡天书、封禅等事,皆未公开提出异议,屈意配合,因而受到后世诟病。而此《封祀坛颂碑》的撰立,恰恰正是这段历史的见证。
碑文的书写者裴瑀,据《金石萃编》,知署衔为“翰林待诏朝散大夫国子博士同走骑都尉”。此人为当时宫廷御用书手,今可见裴氏书写的碑刻,除此碑外,尚有立于景德三年的《敕修文宣王庙碑》(一称《王钦若奏状敕旨碑》),今在山东曲阜汉魏碑刻陈列馆;另有2008年河南巩义宋陵出土的《宋故周王赵祐墓志铭》,也写于同年,书刻如新。三种碑刻均为奉敕命而书。将此三碑书法同观,可见裴瑀的大体风貌,楷中带行,深受《集王羲之圣教序》一路风格的影响,取其中局部单字与《圣教序》相比,可称惟妙惟肖,亦步亦趋。这种书体的盛行肇始于初唐,因太宗崇尚王右军,遂有赵模集王字成《千字文》,随后弘福寺僧怀仁又集为《圣教序》,后又有多家集王碑刻,导致这种流利美观的书体盛行泛滥,成为官方推崇的标准公文字体。这种风气对唐代的行书书法发展影响至深,甚至一直延续到宋代,尤其皇家御用书手,莫不善写此体,故后世又将这种集王风格的行书称为院体。这位书史无传的裴瑀,正是当时精于此道的御用高手,而且不仅可写行楷,还能书写篆字。
不知何故,此碑拓本传世确实甚为稀少,查阅搜罗齐备的国家图书馆馆藏碑帖目录,仅见真宗封禅六碑中的《大宋禅社首坛颂》,而未见此碑拓本。又因前后皆有缺损,碑名与年款都遭剪失,加之书法步履集王圣教,精美可喜,纸墨为明拓无疑,难怪如徐同柏、叶志诜、汪大燮这样的饱学之士,一时不能详查文献,误将宋碑当作唐碑了。而物以稀为贵,前贤们对此碑的珍视,也就不足为奇了。
册中钤有“上海市文物图书清理小组图书退还章”,曾是文革抄没后再退还之物。
二、

明拓《唐李邕娑罗树碑》
此册为红木镶圈楠木面板,签题“明初搨本楚州淮阳县娑罗树碑 阴”,另小字注“此拓至精,海内罕有。”,扉页旧签题“娑罗树碑 真明搨本,家藏墨宝,海内罕有。”旧签不知何人,外签当为汪大燮自题。拓本部分二十开,一面四行,行七字。钤汪氏收藏印:“伯唐审定“”汪大燮审定金石文字“。
按此碑又称《婆罗树碑》,原为唐开元十一年十月二日立,海州刺史李邕撰并书,东海元省己刻。原刻在江苏淮安,久佚。明淮安知府陈文烛重刻为横石,连明人后记共计六石,刻后即立于江苏淮安府衙,今嵌在府署复建的宝翰堂壁间。碑高一尺三寸,138行,行八字,行书。
娑罗树,是龙脑香科、娑罗双属植物。印度次大陆原生种植物,多年生乔木。因其气味芳香,木材坚固,故可用来制作家具或建材,又可供作药用或香料。被佛教视为圣树之一。唐代淮阴县有娑罗树,传为东晋高僧法显自印度求法带回种植。又因与唐代著名高僧义净国师有关而声名远著。义净自西域还后,曾休宿并顿悟于法显当年种下的娑罗树下,此处遂为其道场。义净圆寂后十年,即开元十一年,楚州及淮阴县官史、佛寺高僧大德和乡绅建碑,记其圣迹。时文坛领袖李邕任海州刺史,遂请其撰文并书丹。《娑罗树碑》为大书法家李邕代表作之一,李邕当时盛名天下,文章书法均为一时之冠,惜唐石原刻久已毁佚。明隆庆六年(1572),淮安知府陈文烛,借得吴承恩藏剪装旧本,属吴从道重新模刻为横刻碑本,并刻陈文烛自撰后记。罗振玉《淮阴金石仅存录》亦云:“碑原石久佚,明淮安守、沔阳陈文烛得旧本于山阳吴承思,嘱沐阳吴从道摹勒上石,并筑宝翰堂以贮之。石在府署,摹拓不易,故传拓颇少。”
陈文烛(1525—?)字玉叔,号五岳山人,湖北沔阳人。陈柏次子,少负才名,工古文、诗词。嘉靖四十四年(1565)进士,授大理评事,出任淮安知府,后迁四川学使,升漕储参政,荐布政使,迁大理卿等职。陈文烛雅好文艺,除在淮安任上覆刻《娑罗树碑》外,在四川学使任上时,还将原在嘉兴的苏轼《马券碑》翻刻于眉山,为当地留下了宝贵的石刻胜迹。
淮安刻本的底本原藏者就是四大名著之一《西游记》的作者吴承恩。吴承恩(约1504—1582),字汝忠,号射阳居士、射阳山人。祖籍涟水(今江苏省涟水县),后徙居山阳(今江苏省淮安市)。十多岁时就以文才享盛名,但屡试不第,多次名落孙山。直到嘉靖二十九年(1550),才补为岁贡生。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逾六十岁终以贡生资格升为长兴县丞,后被诬丢官。隆庆二年(1568)平反,应召赴湖北任荆王朱翊钜府第纪善。隆庆四年(1570),辞官回乡,约于万历十年(1582)去世。
陈文烛在淮安做知府是在隆庆四年至万历元年,恰值吴承恩告老还乡,故能从吴借得《娑罗树碑》底本,惜吴藏原本已经无法见到,所幸陈氏翻刻本尚保留了一代名碑的基本形貌,令后人可以想象李北海的翰墨风神。
此碑今日传世拓本多出自淮安明刻石。张彦生《善本碑帖录》称“初拓本碑字完好,后拓石损,近拓漫漶成残石。”保利征得的这册汪大燮藏本,正是稀见的明刻初拓本,浓墨精拓,精神奕奕。今以晚近拓本与此明刻初拓相较,最为明显的是原石发生了多处断裂,如第一石的第二十九至三十三行,有纵向斜裂,伤及字画。第三石第十八行开始,后段有多处断裂,还有个别字损。而明拓本全碑完好,字字清晰,实为弥足珍贵的明代初刻初搨标准件。惜末开结尾处缺失数行,前人以双钩补足,无伤大雅。
此本首开钤有“上海图书馆藏书”印和“上海市文物图书清理小组图书退还章”,同样也曾经文革抄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