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53 明永乐 铜鎏金弥勒像
LOT号 | 1353 | 作品名称 | 明永乐 铜鎏金弥勒像 | ||
作者 | -- | 尺寸 | 高20.8cm | 创作年代 | 明永乐 |
估价 | 2,000,000-3,000,000 | 成交价 | RMB -- | ||
材质 | 形制 | ||||
“大明永乐年施”款 住兜率天宫 现天人妙相 首都博物馆研究员 黄春和 弥勒是印度梵语音译,意译“慈氏”,因其过去世曾得到佛的开示,发心修道成“慈心三昧”而得名;又有说弥勒是菩萨名,本姓“阿逸多”,意为无能胜,所以又称阿逸多菩萨。据《弥勒上生经》和《弥勒下生经》记载,弥勒出生于古印度南部婆罗门家庭,原信奉婆罗门教,后因听闻释迦牟尼佛说法而皈依佛教。因其根机深厚,深得释迦牟尼佛器重,释迦牟尼佛授记他,在未来世将继承佛位而成佛。他先释迦佛入灭,上生兜率天内院,经过四千年(相当于人间五十六亿七千万年),将下生人间,在华林园龙华树下修成正觉,继而在龙华树下三会说法,化度九十六亿众生。由此可见,弥勒具有两种身份,即现在菩萨身份和未来佛陀身份。千百年来,弥勒以此重要身份受到了我国汉藏各族人民的普遍崇信。 此像为弥勒菩萨众多艺术形象中的一种。它头戴花冠,正面中央花瓣根部各出一枝花瓣向两侧伸展,形成月牙形状,为当时宫廷造像常见的花冠样式;头顶束高发髻,发髻呈横圆柱状,形同当时妇女头饰,余发垂于脑后,并编成两条发辫垂搭于双肩,发丝清晰可见,发梢在两耳际和脖颈扣成一道弧形;两耳边又各有一条U字形翻卷的缯带,耳下垂圆环。面相方正,脸颊丰圆,眉眼上挑,眉间饰白毫,面容秀美,神态安详。肩部宽阔,腰部收束,躯体浑圆,四肢粗壮有力,细部刻画精细入微,生动传神。上身胸前饰项圈和长链,项圈下缀U字形连珠式璎珞,下身着长裙,腰间束带,腰带下前后左右亦有U字形连珠璎珞装饰。双肩披帔帛,帔帛从肩部垂于手臂内侧,然后从内侧折回向外搭在手腕上,极富装饰意味。裙子与帔帛采取写实手法表现,衣纹流畅,质感较强,特别是腿部衣纹呈对称状密集分布,生动表现出僧裙向内收起的自然状态,尤为优美大方。手和足部还有钏躅装饰。跏趺端坐于莲花宝座上,双手置胸前结说法印,两手各牵一花茎,花朵盛开于双肩,右肩花上置有净水瓶,为弥勒菩萨身份重要标识。肩花制独特美观,花朵下各垂四片花叶,花叶上雕出清晰的叶脉,造型生动逼真。莲座为半月状束腰形式,上下边缘各饰一周连珠纹,莲花瓣细长饱满,上下对称分布,周匝环绕,座面上阴刻“大明永乐年施”六字款,字体柔美清秀。莲座下封藏缺失,露出十分规整的内膛,封底边缘可见黄色的铜质和均匀分布的八个剁口。整体造型完美,风格成熟,装饰繁缛,工艺精细,流光溢彩,雍容华贵,具有明代宫廷艺术鲜明特点,体现明代永乐时期政治强盛、经济繁荣、文化发达的真实面貌。 明代宫廷造像是明代永乐和宣德两朝宫廷御用监“佛作”制作的汉藏风格造像,主要赏赐给西藏上层僧侣,为朝廷推行的宗教笼络政策服务,具有重要的历史、艺术、工艺和宗教价值,见证了明朝汉藏民族之间的友好关系和深度的文化艺术交流,体现了明朝藏式佛像和宫廷艺术的极大成就,体现了明朝冶炼和铸造技术的高度发展水平,反映了明朝藏传佛教思想发展、教派发展和神像崇拜的基本面貌,在当今艺术品市场是最受青睐和追捧的佛像品类。 此像不仅具有明代宫廷造像的共同特点和价值,而且还有几处独特的地方值得我们注意:一是它的整体风格和表现手法与一般永乐造像不同。它的眉眼向两侧上挑,与常见宫廷造像平直的眉眼明显不同;双肩所披帔帛绕过臂腕自然下垂,而后从手臂内侧折回向外搭在手腕上,不像一般宫廷造像在手臂内侧形成一个环状的造型;身体两侧的肩花造型生动写实,也与一般宫廷造像大异其趣。这些特点或带有尼泊尔遗风,或带有中原地区写实倾向,显示了明代宫廷造像风格趋于定型和成熟的过渡性艺术特点。笔者曾将明代宫廷造像分为三个时期,即永乐前期、永乐后期和宣德时期,此像即为典型的永乐前期造像作品。二是它的题材重要,宗教寓意深刻。弥勒是大乘佛教瑜伽学派的鼻祖,他创立了五部重要论著,称《慈氏五论》,即《现观庄严论》、《大乘庄严经论》、《宝性论》、《辨法法性论》、《辨中边论》。这五部论着不仅是藏传佛教中瑜伽学派尊奉的主要经典,而且也为其它学派尊崇和研习。这尊弥勒菩萨像的雕造,正显示了弥勒菩萨在藏传佛教中的重要地位和影响,同时也体现了永乐皇帝对藏族人民和藏传佛教固有信仰的尊重。三是数量稀少、保存完好。在全部永宣宫廷造像中,弥勒造像极为少见,在保存明代宫廷造像相对较多的西藏地区目前仅发现一尊弥勒造像,可见其稀有程度;同时它的完好程度也是宫廷造像中难得一见的,堪称一流的品相。综合各方面优胜特点,此像称得上是一件明代宫廷造像上乘之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