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65 清雍正 白釉暗刻龙纹大碗
LOT号 | 1365 | 作品名称 | 清雍正 白釉暗刻龙纹大碗 | ||
作者 | -- | 尺寸 | 直径26cm | 创作年代 | 清雍正 |
估价 | 600,000-800,000 | 成交价 | RMB 806,400 | ||
材质 | 形制 | ||||
“大清雍正年制”款 “年窑”为雍正御瓷烧制之佼佼者,蓝浦《景德镇陶录》评曰:“选料奉造,极其清雅,……琢器多卵色;圆器莹素如银,皆兼青彩或描锥暗花玲珑诸巧样。仿古创新,实基于此。”这段话指出“年窑”秉承雍正皇帝的旨意,对前朝名品的摹制竭力钻研,对于永宣窑器至为推崇,不独青花一项,白釉等单色釉的暗刻、锥花技法烧造亦是成就斐然。 年希尧于雍正四年正月出任内务府造办处总管,兼理景德镇窑务,世称“年窑”。据现内务府造办处档案最早记载年希尧榷陶的史实就是雍正皇帝令其仿烧永乐白瓷。档案载:“雍正四年五月十三日据圆明园来贴内称太监雅图交白瓷把杯一件,交年希尧照样烧造。钦此。”由此可见,雍正皇帝对白瓷素雅莹洁的喜爱尤甚,另可证年窑摹仿白瓷的历史流长和技术精到,蓝浦赞誉不为虚言。 此为年窑摹仿永乐甜白暗龙碗,造型秀雅端庄,釉汁莹润似玉,质薄如纸,几近脱胎,即为《景德镇陶录》中所称的“莹素如银”的年窑“圆器”作品。外壁暗刻云龙纹一周,诸龙凶猛威武,气势凌厉,内心暗刻壬字云纹三朵。刀法犀利,流畅自如,巧若天成。碗形之巨,修胎之薄,历数百年竟无瑕疵微损,实属不易,殊为难得,一如乾隆年间的查俭堂作《年窑墨注歌》赞誉的:“国朝陶器美无匹,迩来年窑称第一,不让汝定官哥均,何况永乐之坯宣德质。” 来源:日本私人收藏,1930年购自清朝皇室 五色幻变 唯宋是宗 ——雍乾之际颜色釉瓷器中的摹古风尚 纵观有清一代官窑之颜色釉瓷器,实发轫于康熙一朝,而臻于雍乾之世。前者有妍秀含蓄之豇豆红,温润静穆之粉青,素雅淡恬之天蓝,瑰丽奔放之郎窑红,后者则仿古与创新并存,精彩纷呈,不胜列举,皆为其它朝代所无法比拟,是为中国陶瓷史上颜色釉瓷器之巅峰时代。 此番杰出成就实有赖于雍正皇帝自身高超脱俗的审美意趣,当中摹仿赵宋诸窑,尤为精绝,所出之品几类原物,一空前古,千年之风姿得以重现。此种复古思潮的盛行乃来源于雍正皇帝对宋瓷一色纯净不事雕琢之美的无限推崇与仰慕。 雍正一朝御窑厂对摹制宋代诸窑色釉的技术探索一直在进行当中,早年尚不稳定,无法达到惟妙惟肖之效果,由雍正五年胤禛发给造办处的一份谕旨可以窥见。内务府《活计档》之“记事录”载“雍正五年九月二十八日,郎中海望持出官窑梅瓶一件,奉旨:此瓶系官窑的,尔将此瓶发与年希尧看,若照此釉水胎古(骨)烧造得来烧造些,……”。雍正皇帝对此梅瓶的釉水胎质非常喜欢,但是他没有强求一定让年希尧仿造出来,而是带有商量的口吻希望能够烧造出来就烧一些吧,这在雍正七八年以后下发同类的谕旨中是不曾出现的。胤禛的此番表述正反映出当时御窑厂技术的局限,使得贵为一国之君的他也只能感到一丝无奈。正是对年希尧分身乏术,督陶不力的考虑,胤禛后来于雍正六年九月派唐英赴景德镇驻御窑厂署,辅佐年希尧督理陶务,充驻厂协理官。唐英到任后“杜门谢交游,聚精会神,苦心竭力,与工匠同食息者三年。抵九年辛亥,于物料、火候、生克变化之理,虽不敢谓全知,颇有得于抽添变通之道”,以致拥有“今可出其意旨唯诺于工匠”之水平。 因此,颜色釉瓷器的创制与摹古乃是唐英到任以后才发展到高潮,遂入至美至善之境地。最早的体现是在成功恢复仿钧釉一事上,唐英为求此釉复烧成功,于雍正七年三月派厂署幕友吴尧圃亲赴禹县探求古配方,谓之“此行陶冶赖成功,钟鼎尊罍关国宝。”(见《陶人心语》卷一《春暮送吴尧圃之钧州》)数月之后捷报传至雍正皇帝处,不由引燃其积压已久的摹古激情,下旨烧造仿钧釉菊花式茶壶,“八月初七日,据圆明园来帖内称,闰七月三十日郎中海望持出菊花瓣式宜兴壶一件,奉旨做木样交给年希尧照此款式仿均窑,将霁红、霁青釉色烧造,钦此。”(见雍正七年《活计档》之“记事录”) 是场拍品“清雍正 仿钧釉菊花瓣式茶壶” 即是雍正皇帝这份激情的见证,其造型典雅俊秀,上下装饰模印对称菊瓣纹,外底阴刻“雍正年制”篆书款。所施仿钧釉质地厚润,鲜妍夺目,晕散自然。原盖已佚,后配金盖。存世共有三件,后二者分别见藏北京故宫博物院和中国国家博物馆,是为雍正皇帝御用茶具之珍稀隽品。 钧釉的成功复烧,令雍正皇帝的摹古情怀都得到极大的慰借,继而对宋窑其它名品皆一一临摹,成就斐然。是场拍品“清雍正 仿汝釉三足花口洗”气韵古雅精秀,无不闪现出浓厚的文人意蕴,体现了瓷质文房以素雅为上品的宋人美学理念,这正是雍正皇帝不遗余力地去实践的结果。 雍正皇帝倡导的审美趣味与理念为乾隆一朝所继承。乾隆初年景德镇御窑厂烧造颜色釉瓷器的盛况更甚于前,由《陶冶图编次》的内容得以印证。该图是由宫廷画师唐岱、孙祜、丁观鹏于乾隆三年亲赴御窑厂参观之后而成,所绘皆亲见之物,为彼时御窑厂最写实之史料。其中“琢器造坯”一章尤为突出,坯房前放置各式色釉之瓷器,造型丰富,色彩斑斓,烧造之盛借此可见。是场拍品“清乾隆 仿官釉贯耳瓶” 造型古朴,贴近宋器之神韵,其釉层物理变化之妙亦远胜同类,尤其“铁线”纹理疏朗有致,寥寥数道即贯通全器,气势非凡,与“金丝”相映,一改常见的细碎繁密之风格,予人耳目一新,正好与前图所绘青釉大开片罐风格相近。 另一拍品“清乾隆 仿官釉琮式瓶” 造型典雅尊贵,所施仿官窑月白釉,温润如玉,纹理清晰,自然交错,形如冰裂,于浑厚古朴中见恬淡秀雅,殊为仿古佳器,同样见于《陶冶图编次》之收录,在“制画琢器”一章就有其身影,表明八卦纹琮式瓶至少在乾隆三年已经出现。以上二者均以造型纹饰罕少而有别于同类,由此可证乾隆早期摹古之广泛,各式造型、色釉均一一临摹,收罗至全。 乾隆七八年之后,乾隆皇帝的兴趣集中于彩瓷,钟情妍丽繁缛之风,唐英不得不将御窑厂工作重心转移,以迎合上好,因此档案所见生产颜色釉瓷器的记载日渐稀少,摹古宋器之风潮宣告落幕,前后十余年的短暂精彩却铸就了千古不遇的辉煌,成为后世赞誉不绝的一段传奇。(撰文:黄清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