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0993 徐悲鸿 1940年作 印度写生 (四十四开选十七)

印度写生
拍品信息
LOT号 0993 作品名称 徐悲鸿 1940年作 印度写生 (四十四开选十七)
作者 徐悲鸿 尺寸 18×25.5cm×44 创作年代 1940年作
估价 4,800,000-5,800,000 成交价 RMB --
材质 水彩、铅笔 形制
出版:1.《中国艺坛巨匠—徐悲鸿》,由徐悲鸿纪念馆编,北京出版社出版集团,北京美术摄影出版社,2005年9月出版。
2.《徐悲鸿作品集》P146-151,文物出版社,2007年11月出版。
款识:△廿九年七月廿四,圣地尼克坦,悲鸿。
△圣地尼克坦乐课,悲鸿1940。
△灵鹫有时行如龟。
△悲鸿1940。
△加城1940。
△干城动物园,1940悲鸿。
△侧目经吾下,遂似少威仪。悲鸿1940。
△灵鹫长翮正方形,悲鸿。
△圣地尼克坦乐课,悲鸿。
△1940三月廿七夜泰戈尔背影,悲鸿。
△圣地尼克坦乐课1940,悲鸿。
△泰戈尔翁,庚辰三月廿七夜。
△鼓者,圣地尼克坦1940悲鸿写。
△悲鸿,圣地尼克坦,一九四十年。
△懒惰的索价甚高之贵品,不可随意取得,因一旦到期,清付时必然偿还不起。
册页四十四开
1940年,徐悲鸿应印度作家泰戈尔之邀赴印度国际大学进行讲学和举办展览。在印度讲学的一年中,从印度风土人情到动物园的各种动物,从伟人的肖像到印度的风景,从学校的音乐课到自画像,他画了很多的速写及素描,为创作积累了大量的素材,其中也有很多素材成为他后来创作《愚公移山》的蓝本,可以说,这本素描速写集汇集了他这一年中大部分的画稿,为他日后优秀作品的创作奠定了基础。
此册中采用了多种技法及表现方式,铅笔、炭精条、水墨、水彩等,反映了画家的思想状况和那一时期的社会活动。在这本册页中,每件手稿都表现出画家善于深入观察生活,把握瞬间动感并将跃然纸上的极强能力,如速写出之的牛的憨态、猴的精灵、鹫的神勇、泰戈尔的敏锐、甘地的稳健、敲鼓者的欢快、弹琴者的投入等等,但最精品的要数画家的自画像、水彩小景及对泰戈尔、甘地会见时的描绘。
徐悲鸿在欧洲留学8年,跟随达仰、佛拉芒等古典主义大师学艺,加之他的勤奋与聪颖,掌握了扎实的素描功底。他曾画过多幅自画像,并非有意突现自我,而是出于他对真理的渴求,同时,也是他不同阶段所处不同环境的心境展示。这张素描自画像,虽画于速写本上,看似随意,但却是他多年来素描功底的积累所致。画面上得他,双眼炯炯有神,在表现方式上采用明暗交界线,抓住有特点的部分,舍弃琐碎之处,着重通过眼神几专注、肯定的表情展示他壮志在胸,成就大业的抱负和信心,做到了“传神阿堵”。
印度文学家、诗人泰戈尔和印度国父老甘地,都是徐悲鸿最尊敬的人,也是他的好朋友。泰戈尔与徐悲鸿交往甚密,徐悲鸿曾多次为他画像,在这本册页中就有两张是泰戈尔的背影;老甘地曾是印度总统,在英印之战中带领印度人民进行英勇抗战,提出“非暴力不合作”,最终经过长期斗争,取得了胜利,获得了印度人民的极大尊敬,被称为“国父”。册页封底的钢笔速写泰戈尔和甘地,表现的是泰戈尔和甘地会见时的场面,据廖馆长回忆说,当时台下聚集了大量的记者和民众,徐悲鸿也在其中,在人潮拥挤的夹缝中以极快的笔触将两伟人会见时的场面记录下来,使得这件速写具有了历史的见证意义。在此之前,徐悲鸿也为甘地画了张速写,那是他与甘地第一次会面时所画的,当时徐悲鸿本想让甘地坐在山石上以衬托他的性格,但当他退后几步准备画速写时,不料身后的老百姓很快将甘地包围起来,有的儿童甚至骑在了甘地的脖子上。所以,徐悲鸿以他敏锐的观察和对人物的深刻理解,在瞬间完成了这张速写,甘地亲自为这张速写签了名。
速写是一种有着强烈艺术特点的创造过程,它虽不像长期巨作那样耀眼夺目,但也许就是那几条线,就展现了它灵动的特质。速写并不是简单地以“速”而称,与其它的艺术表达方式相比较,它是画者偶然无意的感情流露、灵感的进发,亦是审美知觉与情感的恣意表达,往往充满了画者的无限激情。是概括客观世界,归纳、总结的过程。最关键的就是能够走进生活中,捕捉大自然的灵动,抓住感人的瞬间。情感的融入再多,也不可能一开始画速写就能下笔如有神,需要在速写这个艺术领域里全面系统地学习,才能使速写作品具有更高的艺术价值。
纵观艺术史的长河,无论是马蒂斯的流畅简约、列宾的扎实稳重、马奈的温情洋溢,还是丰子恺的意味深长,亦或叶浅予的耐人寻味,每位大师都在美术史的舞台上留下了许多令人难以忘怀的速写作品。提及速写,人们脑海里就会呈现出艺术家把自己对于美的感受瞬间表达出来的场景。即使作为旁观者,欣赏的过程也是艺术体验的享受,更不用说画者把心灵向大自然敞开是何等的畅快。
徐悲鸿的《加城写生四十四开册》,是徐悲鸿先生1940年春,应印度杰出诗人、印度近代文学之父泰戈尔的邀请,到印度国际大学讲学,在讲学的一年期间,除了讲课和社交活动外,仍然坚持美术创作,为学生、民间艺人画速写,如《鼓者》、《琴师》等等。1940年2月17日,与印度圣雄甘地会晤,这是一次具有历史意义的会晤,徐悲鸿先生为泰戈尔、甘地画像,甘地还在其画像上签名留念。在甘地赞许下,徐悲鸿先生这一年里分别在圣蒂尼克坦和加尔各答举办两次个人画展,影响极大,其经济收入全部捐寄给祖国抗战斗争和救济难民。此册页44开,就是徐悲鸿先生用一年的时间,为举办个人展览会创作作品时,所积攒的全部写生草稿,有徐悲鸿先生的自画像,有为泰戈尔的画像,有为甘地的画像,有动物大象的画像,有鹫鸟雄鹰的画像,有一页极其珍罕的水彩画,等等,曾经出版着录于徐悲鸿画册,具有极高的文物价值、艺术价值、文献价值、美术史料价值、经济价值。
徐悲鸿很少画异域水彩风景,现已面世的水彩风景可能就只是这本册页中的一张了。这张水彩风景画得很精,色彩丰富且多变化,充分表现出徐悲鸿对色彩的表现和把控能力。画面通过火红的霞光和放射状的浮云使人联想到40年代的中国当时的状况。当时中国正是抗日战争最艰苦的时候,徐悲鸿似乎想通过灿烂朝霞来隐喻对胜利的期待。画面中的色彩鲜丽、明快,如此这般的色彩在以往徐悲鸿的作品中从未出现过,这种表现形式的出现,也可能是在印度的一年当中,徐悲鸿感感受到印度人民和国家团结,积极向上的精神,自己也备受感动,心境豁然开朗朗起来所致。这张水彩风景出版在《中国艺坛巨匠—徐悲鸿》第227页,由徐悲鸿纪念馆编,北京出版集团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