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11 清康熙 铜鎏金无量寿佛
LOT号 | 2111 | 作品名称 | 清康熙 铜鎏金无量寿佛 | ||
作者 | -- | 尺寸 | 高43cm | 创作年代 | 清康熙 |
估价 | 2,600,000-3,600,000 | 成交价 | RMB 4,704,000 | ||
材质 | 形制 | ||||
清康熙铜鎏金无量寿佛赏析 故宫博物院研究员 罗文华 无量寿佛是佛教信仰中极为重要、流传广泛的尊神。由于此尊神既能满足现世人间众生的对于寿命绵长的追求,又能接引善良的众生死后超脱轮回之苦,往生美好的西方极乐世界,千余年来,以无量寿佛为题材的单尊造像作品不计其数。这些作品虽然材质不同,风格迥异,但其表现模式几乎未有明显的变化:无量寿佛或作佛妆,或作菩萨妆,双手施禅定印(或托甘露瓶),全跏趺坐姿,坐于莲台上。也就是说,无量寿佛留给艺术家自由创作的空间很小,在如此狭窄的空间内,要创作出精美、生动的外在形象以及深沉慈悲内涵的内在精神世界其难度可想而知。我们可能已经习惯了乾隆时期清宫造办处大量模式化、毫无个性的作品,并且把它们认定为清宫标准样式的无量寿佛样式。然而,当人们看到这尊无量寿佛时,无不惊艳于它的优雅气质,倾慕它的内在精神。此尊无量寿佛造像是清代康熙时期宫廷造像堪称当时最为杰出的作品之一。 此尊无量寿佛是菩萨妆,所以我们能看到精致而优雅的细部表现。瓶式顶髻上饰宝髻的(稍残断),这都是模式化的形式。五叶宝冠部分最为华丽,每叶均以细密生动的花枝装饰,排列紧密,珊瑚、青金石、绿松石小珠交错镶嵌,色彩各异,极显华贵。耳后飘带呈U字形,向外扬起,耳环圆环形,下缀珠饰,花枝繁密,嵌珠石,这部分与故宫博物院所藏康熙二十五年(1686)玄烨为他的祖母孝庄太皇太后所造四臂观音像的做法完全一致。面庞青春俊秀,面含童稚般纯真的微笑,象征此佛内在宁静纯洁的精神世界。这与传统无量寿佛成熟稳重的表现方法明显不同,有明显的蒙古和西藏的影响。胸前垂落的项链珠粒晶圆,虽是铜铸,却让人感觉到玉石的圆润,可见工艺水平之高,加工之精良。上身袒裸,仅披丝帛,下身着裙。身体肌肤匀称,充满青春的活力,双臂略悬,施禅定印,披帛包裹双肩,绕小臂飘落身后,再从双腿下穿过,垂落座前,雅致而活泼,身姿挺拔,气度恢弘,有帝王之相,菩萨之怀,青年之情。这仿佛就是康熙时期清帝的真实写照。 我们可以特别观察它肩部前后披帛上花纹以及双腿裙缘上的装饰图案均是阴刻錾刻细密花纹,借鉴了织绣上的装饰图案,以细腻精微的技法在铜像表面生动地表现出来。莲座为仰覆莲式,最为特别的是它的莲瓣。瓣尖有束帛缠花的样式,这是其它任何时期造像中所绝无仅有的形式,应当是清宫独特的创造,两侧各出花芽,为饰。这些特别均可以与上面提到过的康熙二十五年的四臂观音像相比较,二者之间的装饰手法完全一致。而且莲座沉稳宽大,使整个作品表现出一种尊贵的气质。这些特征足以证明,此像毫无疑问是康熙时期宫廷造办处的作品。 底座内有密集排列的装藏经卷,每个小经卷以五色丝线缠绕。当时清宫有专门的喇嘛工匠负责包裹这些装藏经卷。越尊贵的佛造像装藏越豪华。我们虽然没有康熙时期装藏的记载,但档案中记录了乾隆时期装藏的用材。比较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清宫在为一尊金释迦牟尼佛装藏时,用料有“五香、六药、藏卷”的说法,具体如下: “金释迦牟尼佛一尊,装藏计:藏卷六十六个,共享高丽纸三十三张,杭细一丈一尺,衣线三两一钱分分,红化水一斤二两四钱,栀子十三两二钱,白石一斤,芸香四两,白檀四两,紫降四两,沉香四两,泡速四两,草果四两,益智仁四两,红花四两,肉豆蒄四两,石糕四两,丁香四两,棉花一斤”。 虽然这尊造像的底盖脱落,已经无法确认其原始装藏形式,但是从其残余的痕迹来看,肯定有香料的填充。或许采用的就是上述装藏内容。 还有一点要特别注意,在无量寿佛的脸部、身上、手足部分有暗红色的痕迹。这种现象不仅出现在一尊造像上,很多康熙时期同类造像上均可发现。这是与其它时期不同的一种装饰形式,即铜像罩漆,这种装饰与乾隆时期清宫造办处档案中提到的铜造像“见肉泥金”的目的是一样的。按照佛教经典的规定,无量寿佛为红色身,所以工匠在此像“见肉”部分涂红漆以符合仪轨。 对于康熙时期宫中什么时候开始造像,造像规模有多大没有见到详细的材料。康熙初年,养心殿造办处,这一专门服务于皇帝的内廷造办机构成立,但是当时并未见到铸造佛像活动的记载。 三十六年清内务府下设中正殿念经处,专门管理宫中藏传佛教事务,办造佛像。此后宫中佛事活动开始走上正轨。但中正殿念经处的设立,实际上标志着清代宫廷造像活动开始规范化,并不是意味着宫中造像的开始,因为此前已有零星铸造佛像的记载,只是这种活动并不是经常性的。通过这些史料,可以推断在中正殿念经处成立之前,宫中造办处造像的内容和规模。如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玄烨在亲征噶尔丹的途中,由于随行所带的佛像即将赐完,于是给皇太子胤礽写信,让他派人送去养心殿造办处所造佛像56尊,作为赏赐蒙古贵族之用。另外,胤礽的奏折中提到,造办处的新佛模还未完成,只好用旧大模造像30尊,旧小模造像50尊,先送去,待新模完成后,急造送去。可见宫中造像应早在此前已经开始,但是佛模形式比较单一,造像的规模也不大。从目前分藏在世界各地的与本造像风格相近的作品来看,有两个特点,其一,这些作品大多数是无量寿佛,以满足蒙古王公的精神需求;其二,正如上文所提到的,清宫当时主要使用大小两种模子造像,也就是说,康熙时期的造像以大小两种尺寸为主。这与目前藏品的情况是完全吻合的。大的高42厘米,小的高约22厘米,小的造像也见于国内外一些博物馆收藏品和拍卖市场中,风格与此尊极为相近,只是型制略小而已。此尊造像很有可能是康熙三十六年中正殿成立以前的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