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4611 玉版十三行

玉版十三行
拍品信息
LOT号 4611 作品名称 玉版十三行
作者 -- 尺寸 -- 创作年代 --
估价 250,000-300,000 成交价 RMB --
材质 形制

钤印:顾文鉷印、陈焯、燕昌、史本、适园居士、石铭考藏等
拓本
1册 纸本
提要:《玉版十三行》又称《洛神赋》。是王献之小楷代表之作,被誉为“小楷极则”,笔划隽秀挺拨,结字萧散逸岩,顾盼有致,盛名千年不衰。墨迹在宋元时有两本,一为晋麻笺本;一为唐硬黄本,上有柳公权跋,疑为柳公权临本。此二本后均佚,流传至南宋时仅存十三行,共二百五十字。刻本有二,一为“碧玉版本”,一为“白玉版本”,世以“碧玉版本”为优。“碧玉版本”明万历年间出土于杭州西湖葛岭南宋贾似道半闲堂旧址,现藏北京首都博物馆。
王献之(344-386),东晋书法家,字子敬,会稽山阴人。官至中书令,故世称大令,为羲之第七子。幼时从父学书,后取法张芝,别创新法,自创一格,与父齐名,人称“二王”。楷书以《洛神赋十三行》为代表其行书以《鸭头丸帖》最着。草书名作《中秋帖》,列为清内府“三希帖”之一。《墨林快事》评其书曰:“笔画劲利,态致萧辣,无一点尘土气,无一分桎梏束缚。”王献之遗墨保存很少,数量远不及王羲之丰富。宋初书法,并举“二王”,宋太宗赵光义留意翰墨,购募古先帝王名臣墨迹,命侍书王着摹刻十卷,乃为《淳化阁帖》。帖中一半“二王”之作。单著录王献之书帖七十三件,经后人考证为伪作或他人所书者达二十余件。北宋宣和年间,宋徽宗雅好王献之书法,《宣和书谱》所收王献之书迹增至八十余件。这些墨迹绝大多数没有保存下来。现仅存之本,不逾七件,故颇为珍稀。
是本名家递藏,印鉴琳琅满目,后有名士顾文鉷、陈焯、张燕昌、史本、黄易、王琛、鲍昌熙等跋文。
顾文鉷,清乾隆年间名士,江苏吴县人,客居山东济宁,字芦汀。喜好研求金石文字,与黄易为知交。著有《贩书偶记校证》。
陈焯,字英之,号无轩,浙江乌程人。贡生出身,官镇海训导。乾隆时著名画家。著有《湘管斋寓赏编》、《湘管斋诗稿》、《清源杂志》等。
张燕昌,字芑堂,号文鱼,又号金粟山人,清浙江海盐人。善篆、隶、飞白、行楷,精金石篆刻,工画兰竹、花卉、山水、人物,亦精竹木雕刻。乾隆四十三年(1777)优贡,嘉庆元年(1796)举孝廉方正。为丁敬高弟。今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有《张燕昌刻梁同书铭紫檀书筒》。
黄易(1744-1802),清浙江钱塘人,字小松,官山东济宁运河同知,嗜金石,所蓄金石甲于一时。工诗文,善精摹,有《小蓬莱阁金石文字》。
张均衡(1872-1927),浙江吴兴人,祖籍安徽休宁。字石铭,号适园主人。世代经商,以丝绸及盐业致富。青年时代即喜藏书,见有异书或购买或借钞,积二十年得书万卷。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于故乡南浔筑一园林,名“适园”,中有“六宜阁”为藏书之所。据缪荃孙编《适园藏书志》载,有宋本四十五,元本五十七,黄荛圃跋本二十六,永乐大典十余册,名人手校本近百种,长子乃熊继承父志,亦爱收书,精鉴别。家刻书籍有《张氏适园丛书》、《择是居丛书》、《适园藏书志》等。
11.5×7c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