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1047 (康雍乾)御治黄河、运河、河湖、堤埽、闸坝工程盛绩图

(康雍乾)御治黄河、运河、河湖、堤埽、闸坝工程盛绩图
拍品信息
LOT号 1047 作品名称 (康雍乾)御治黄河、运河、河湖、堤埽、闸坝工程盛绩图
作者 -- 尺寸 -- 创作年代 --
估价 140,000-150,000 成交价 RMB 246,400
材质 形制


清嘉庆年间彩绘本
1幅 纸本
海外回流清内务府彩色官绘本——
《(康雍乾)御治江南黄、运、河湖,堤埽、闸坝工程盛绩图》鉴赏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发祥地,她哺育了中华儿女,使之以勤劳智慧挺身于世界民族之林。然而滔滔的黄水在历史上经常泛滥成灾。中国明、清两朝在治黄史上是一个重要时期。自明永乐元年(1403年),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以後,最初,南粮北调采用海、陆并运的办法。但“海运多险,陆挽亦艰”。于是,永乐九年(1411年)明王朝作出了疏浚大运河的决定,至永乐十三年(1415年)运河大通,海、陆运俱废。大运河成为关系到国计民生的经济大动脉。
大运河南北通航,黄河自西向东横穿运河,流入大海。由此,黄河与运河结下了不解之缘。徐州至清口(今江苏省淮阴西)一段黄河则为运道,徐州北到临清一段运河,往往遭受黄河泛滥冲决的干扰,时通时塞。由于明、清两朝治理黄河的主要目的是确保漕运,黄河北决会使漕运阻塞,而南决或分流入淮河,对漕运影响较小。于是形成了重北轻南的治河思想。呈现出黄河北岸堤防加强,南岸经常决口泛滥,黄水多股入淮河的状况。
明末清初,黄河下游河患之重,历史上极为少见。河患从河南省境内逐渐下移,多数都发生在江南境内。自黄河夺淮穿运入海以後,黄河从上游带来的大量泥沙,渐渐淤积在黄河、运河、淮河的交汇点—清口,使黄河河身日益升高,黄、淮并溢屡次发生。黄河之水甚至倒灌入淮河。洪泽湖水面日见扩大,也常常东溢加大阻断漕运。
清初康熙元年至十五年(1662-1676),黄河大小决口六十七处。康熙十五年(1676年),黄淮流域大雨,黄河、淮河同时涨水,黄河在砀山以东决口二十一处,黄河倒灌洪泽湖,高家堰决口三十四处,江南省淮、扬七州县被淹。黄河河道在清口以下至河口长三百余里严重淤积,河道、运道均遭严重破坏,漕运不通已成为清王朝的心腹之患,面临这样严峻的局势,康熙皇帝由此决心治理黄河、运河。 并将“三藩、河务、漕运”列为三大要务。书写在宫廷柱上,以便提醒。于是,第二年康熙皇帝命令时任安徽巡抚的靳辅为河道总督,识拔和重用水利技术专家陈潢协助治河,十余年大见成效。康熙于二十三年至四十六年(1684-1707)先后六次南巡视察河工,与河臣讨论治河方案。其自身亦潜心究于治河历数十年,“凡前代有关河务之书,无不披阅”,有时亲自进行试验。并在淮、黄、运河险段设有河兵营,负责修防保卫。
雍正初年至乾隆中期,是清朝最为强盛的时期。在这段时间中,江南地区的治水无论从深度还是从广度上说都超过了历史上任何时期,呈现出了从未有过的局面。雍正帝作为清朝的有为君主,对江南水利十分关注,并于雍正七年(1729)设江南河道总督于清江浦,下辖淮扬道、淮海道、淮徐道及河库道等。又在各要地设二十四厅,立河标兵二十四营,分汛把守。朝廷每年发给南河(即江南河道署)维修银四百五十万两。又规定河堤每岁增修五寸,仅自宿迁至清河县黄、淮交汇之处,计程一百八十里。由此表明,朝廷对治河是极为重视的。
乾隆帝也说,“南巡之事,莫大于河工。” ,乾隆帝在他的六次南巡中竟有五次视察黄河治理工程。乾隆第三次南巡时,制定了清口水志,规定:上坝的水位上涨一尺,下坝的闸门可以开到十丈。河道官员遵守这一规定,确保了在相当长一个时期内,下游的各州县避免了水患的灾害。 徐州附近黄河大堤也是乾隆要巡察的重点之一。乾隆多次来到这里。根据乾隆的命令,这里先後修筑的防洪石堤大坝全长七十多华里。(见《乾隆御製文二集》卷十四《南巡记》)。
康、雍、乾三朝皇帝,亲自筹划并指挥河臣,治理江南黄、运、河湖水利工程,在中国的历史上前所未有。他们的丰功伟绩,后人仅在清代古籍中略知一二。然而,当时清内务府官员,已将康、雍、乾 三帝治理黄、运、湖河,闸坝等工程的伟大功绩,用地图的形式记录了下来,二百多年过去了,确鲜为人知。
这幅早年流失到海外的《(康雍乾)御治江南黄、运、河湖,堤埽、闸坝工程盛绩图》被有识之士收藏,近年又带回国内,供国人鉴赏,堪为幸事。
此图为清内务府官绘,传世至今或为孤本。纸底彩绘,内图廓尺寸纵横 120cm×180 cm。地图方向为上南下北,左东右西。所绘范围上自江寧府(今南京)、镇江府、长江南岸一线,下迄昭阳湖,西起安徽碭山县与河南交界处,东至东海。
该图采用中国古代传统的地形、地物形象画法,主要绘出了长江以北,五府十一州(扬州府、淮安府、徐州府、颖州府、凤阳府、通州、泰州、海州、高邮州、泗州、滁州、和州、寿州、宿州、亳州、邳州)及三十九县地理位置和属地。县级以上城镇采用不同等级的立体鸟瞰符号表示。尤为突出的是以洪泽湖为中心,详细画出长江、淮河、运河、黄河等百馀条河流及大小湖泊三十馀处。其中黄河用黄色表示,其它河流及湖泊为绿色,河流两岸的堤坝、桥涵、水闸、埽工用不同颜色的线划符号表示,大小名山、寺庙、塔桥、名胜古迹采用形象画法,使其形象逼真。加之色彩艳丽,不愧为是一幅典型的中国清代舆图艺术珍品。
该图绘图艺术风格严谨、文字注记工整,图上汇集大量行政建置,黄、运、湖河堤坝工程贴专用红签并注明修筑年代及尺寸,多达二百馀条。尤为重要的当是,图上详细地绘画出了康、雍、乾三位皇帝御治黄、运、湖河,挑引河、筑堤坝、建水闸等水利工程的功绩。
按规制,清代官绘本舆图,绝禁在原图上标注舆图名称、绘图人姓名及年代,一般在舆图的背面或图套上,仅贴签注明舆图名称和年代。然而,天长日久,所帖的签,也就随着岁月流失了。因此,後人摆脱不了,要对官绘本舆图进行考证。据《(康雍乾)御治江南 黄、运、河湖,堤埽、闸坝工程盛绩图》图上注有:江宁府、阜宁县、睢宁县等字样,均不避道光帝名讳“宁”字。可知此图绘画于清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以前。图上所记最晚的治河工程发生在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中运河北岸有红签“汇泽闸乾隆五十三年建”)。由此可知此图绘製于清乾隆五十三年之後。然而,图上并没有嘉庆年间治河迹象。如嘉庆八年南河总督吴璥将黄河云梯关以下俞家滩弯曲河段进行了取直,这项工程,图上就没有反映。再结合该图的绘画风格、质底材料、红签书写内容等多方面分析,故此图是为清乾隆帝在位之晚期作品。
中国古代地图,清内务府彩色官绘本,民间不多见,传世至今者,已是凤毛麟角。这部专门采用地图形式,记录康、雍、乾三位皇帝亲自治理江南水利工程的丰功伟绩之作品,还是首次发现。其篇幅之阔、内容之丰富、绘画之精细、色彩之艳丽、贴签量之大堪称稀见。它体现了清乾隆朝地图的绘画艺术和製图水平。为研究中国古代地图发展史、测绘史、中国水利史,江南地理沿革等方面,保存着大量而重要史料。它不仅是中国古地图形象画法的代表作,更是不可多得的,含有文物性、艺术性、科学性在内的特品古地图。加之保存完好,品相极佳,十分罕见,具有极大的收藏价值。
国家图书馆副研究馆员 孙果清
113×168c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