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1984 齐白石 徐悲鸿 1948年作 大吉图 立轴

大吉图
拍品信息
LOT号 1984 作品名称 齐白石 徐悲鸿 1948年作 大吉图 立轴
作者 徐悲鸿 齐白石 尺寸 96.5×45cm 创作年代 1948年作
估价 2,800,000-3,800,000 成交价 RMB 3,136,000
材质 设色纸本 形制 立轴
出版:《朵云轩—木版水印艺术》P30,115上海书画出版社1997年9月第一版。
款识:白石、悲鸿合作,戊子仲夏。
印文:悲鸿之印、齐白石
说明:拍得此作品,如有意愿编入《徐悲鸿作品集续二》可开据“徐悲鸿纪念馆”与“廖静文基金会”联合认证的鉴定证书,具体手续办理请向本公司书画部咨询。
徐悲鸿和齐白石尽管人生背景各异,年龄悬殊很大,艺术风格也不相同,但作为后生晚辈的徐悲鸿,却始终对齐白石尊崇有加、关爱备至。他们之间那种至真至纯、情同父子的亲密交往,被艺术界传为佳话。
1929年9月,由于蔡元培举荐,徐悲鸿被聘任为北平艺术学院院长。他在用人方面不拘一格,当听说齐白石的国画颇有造诣时,便亲自前往拜访,并聘请他出任北平艺术学院教授,这就是艺术界中徐悲鸿三请齐白石的故事。然而在保守势力的攻击下,徐悲鸿辞职回到南方。在辞别时,齐白石心情黯然,当即作了一幅《月下寻归图》送给徐悲鸿,并在画面上题诗两首,第一首是:“草庐三顾不容辞,何况雕虫老画师。海上清风明月满,杖藜扶梦访徐熙。”返回南京继续担任中央大学艺术系教授的徐悲鸿,此后一直与齐白石书信往来不断。每当齐白石有佳作,必定会给徐悲鸿寄去,而徐悲鸿也总是会按照其笔单寄上稿酬。如此天长日久,徐悲鸿购藏了齐白石的大量佳作。当得知齐白石以前仅自己出钱用石印印过200本画册,还从未正式出版过画集的情况时,徐悲鸿便郑重其事地致信中华书局主要负责人之一的舒新城,向他推荐出版齐白石画集。一向尊重、支持徐悲鸿的舒新城,慨然答应了此事。此后,徐悲鸿又亲自编辑并撰写序言,使齐白石的第一部画集很快得以出版。齐白石的艺术成就由此广为人知。
抗日战争爆发后,齐白石因年迈,被迫留在沦陷了的北平。徐悲鸿十分惦念,曾作诗多首来怀念他。抗战胜利后,在重庆的徐悲鸿就急忙致书齐白石。在复信中齐白石发自肺腑地写道:“生我者父母,知我者君也。”
1946年8月底,徐悲鸿携妻带子告别南京来到北平,就任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校长。齐白石很快被聘任为该校名誉教授,新中国成立后,齐白石先后担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中央美术学院名誉教授等职。齐白石与徐悲鸿的友谊至死不渝。
北京画院藏有一幅人物画,作一老人背影,戴暖帽、长袍、拽杖。这是白石老人的自画像,上面题满了诗:
草庐三请不容辞,何况雕虫老画师;
深信人间神鬼力,白皮松外暗风吹。
(戊辰徐君悲鸿为北京艺术院院长,欲聘余为教授,三过借山馆,余始应其请,徐君考诸生,其画题曰白皮松。考试毕,商余以定甲乙,余所论取,徐君从之。)
一朝不见令人思,重聚陶然未有期;
海上风清明月满,杖藜扶梦访徐熙。
(徐君辞燕时,余问南归何处,答云:月缺在南京,月满在上海也。)
齐白石和徐悲鸿的交谊,从这幅作品中可以看出。此画作于1929年,其时老人六十七岁,在北京卖画为生,由于当时艺人的互相倾轧,老人渐有画名,妒忌和反对他的人不少。那时他的知己朋友陈师曾已经去世,只有徐悲鸿深深佩服老人的成就,二人以道艺相交,一直到1955年徐悲鸿逝世以前,两家来往密切。悲鸿喜爱老人的作品,往往不惜解囊收购。那时逢人就称颂白石的书画,使老人在众口非难当中得到支持,坚定了他的创作勇气。在这一幅画画成后第二年,老人又有《答徐悲鸿并题画寄江南》一诗:
少年为写山水照,自娱岂欲世人称?
我法何辞万口骂,江南倾胆独徐君。
谓我心手出怪异,鬼神使之非人能;
最怜一口反万众,使我衰颜满汗淋。
齐、徐的金石之交,是这样奠定下来的。过去社会“文人相轻,自古已然”。但是也有相反的事例,南田、石谷之交;石涛、八大之交,为艺坛称道。齐、徐二君,同样经历了崎岖的时代,在生活和创作上同样有满怀忧愤,同样誉满人寰,他们的成就也同样为广大群众所尊重,这却是历史上少见的艺坛佳话!
—黄苗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