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4153 清乾隆 铜鎏金嵌画珐琅鸳鸯手镜

铜鎏金嵌画珐琅鸳鸯手镜
拍品信息
LOT号 4153 作品名称 清乾隆 铜鎏金嵌画珐琅鸳鸯手镜
作者 -- 尺寸 长29.5cm 创作年代 清乾隆
估价 150,000-200,000 成交价 RMB 190,400
材质 形制


此手镜镜面作椭圆形,镜框嵌一周靛蓝珐琅彩,上点缀以细小花纹,整器包铜鎏金,金灿夺目。镜顶雕六瓣花朵饰卷草纹,叶脉雕琢细腻,翻卷自如富有韵律;下端亦雕饰花卉叶瓣,镜柄前后开光内均琢纹饰,尤显富丽堂皇。此镜造型优雅,其工艺、装饰颇似清乾隆时期錾刻风格,以精工细作、雍容繁华见长。镜背嵌画珐琅鸳鸯戏水图,湖蓝色珐琅彩静谧雅致,绘荷塘小景,烟云袅袅,莲花婀娜多姿,平静的湖面上一对鸳鸯惬意凫游。娇嫩的粉、洁净的白、鲜翠的绿、柔和的黄,众色彩巧妙的敷施于画面之上,营造出一和谐宁静的温馨氛围。
鸳鸯,其为永恒爱情的象征,是一夫一妻、相亲相爱、白头偕老的表率。以鸳鸯比作夫妻,则最早出自唐代诗人卢照邻《长安古意》诗,诗中有“愿做鸳鸯不羡仙”一句,赞美了美好的爱情,以后一些文人竞相仿效。崔豹的《古今注》亦云:“鸳鸯、水鸟、凫类,雌雄未尝相离,人得其一,则一者相思死,故谓之匹鸟”。而镜背所绘“鸳鸯戏水”,更是我国常见的绘画题材,歌颂纯真的爱情。
金属胎画珐琅器概述
故宫博物院研究员 张荣
珐琅器是将珐琅釉通过不同的加工工艺固着于金、银或铜胎的表面,经焙烧后而成。根据其制作方法的不同,珐琅器可分为掐丝珐琅、錾胎珐琅(内填珐琅)、画珐琅三大品种。
掐丝珐琅、錾胎珐琅和画珐琅,分别于不同时期在我国出现。
金属胎画珐琅俗称“洋瓷”,是清代新兴的工艺美术品,颇受皇家的喜爱与重视。康熙年间始出现,清宫造办处和广东两地制作。画珐琅以铜胎为主,兼有少量的金胎和银胎。有清一代只有康熙、雍正、乾隆和嘉庆四朝的画珐琅署有官方年款。康熙朝画珐琅,早期烧造技术出于探索期,釉色淡雅,传世品较少。本场铜胎画珐琅仙人骑鹤瓶属于清早期烧造的作品,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晚期釉色明艳,图案清晰,以小件器物为主,如盘、碗、瓶、炉等,署“康熙御制”款。雍正皇帝胤祯偏爱画珐琅,繁忙政务之余还不忘亲自指导生产,与康熙朝相比,雍正画珐琅有三个明显变化,其一,能够自烧珐琅颜料20余种,体现了生产技术的进步;其二,画珐琅使用范围扩大,五供、八宝、冠架、烛台、小壶等出现;其三,喜用黑色珐琅作地色或局部纹饰。
乾隆朝是清代画珐琅工艺发展的顶峰,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其一,能够烧造出大型的室内装饰品,如:挂屏、大缸、宫灯,与高大宏伟的建筑相匹配;其二,装饰题材扩大,除了继续制作康雍朝已有的花鸟、勾莲花外,乾隆朝增加了许多以山水、人物为主题的装饰内容,如:婴戏图、牧羊图、岁朝图、山村集庆图等,追求工笔画的效果;其三,仿古作品的出现,除了仿三代青铜器的造型、纹饰外,还出现了仿康熙、雍正的作品,古色古香,美奂美伦。如本场的黄地画珐琅包袱盖罐即为仿造雍正同类器物而制;其四,西洋文化的体现,乾隆朝画珐琅装饰中出现了西洋人物、西洋建筑,一般是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花卉作为西洋人物与建筑的陪衬,成为中西合璧的典范。如铜胎画珐琅西洋仕女图方瓶,腹部以描绘西洋仕女为主,在图案中还点缀着具有典型中国文化特点的蝙蝠等。其五,制作了少量金胎画珐琅,档案记载,乾隆朝制作了少量金胎画珐琅,主要用于祖庙的祭器、掐丝珐琅的开光装饰和掌中珍玩等,保利公司的乾隆款芦雁图花插,小巧秀美,手感沉重,从经验判断,应是金胎画珐琅,是乾隆皇帝自己把玩的“百什件”之一。
嘉庆款画珐琅的传世品很少,仅见执壶和盏托,基本上保持了乾隆朝的工艺水平。嘉庆以降清宫造办处仍在制作铜胎画珐琅,只是数量减少,水平下降,没有署款作品传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