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4372 清乾隆 紫檀座铜鎏金嵌玉、料、宝石舍利塔

紫檀座铜鎏金嵌玉、料、宝石舍利塔
拍品信息
LOT号 4372 作品名称 清乾隆 紫檀座铜鎏金嵌玉、料、宝石舍利塔
作者 -- 尺寸 高88cm 创作年代 清乾隆
估价 1,800,000-2,800,000 成交价 RMB 2,240,000
材质 形制


来源:日本浅野氏旧藏
此塔造型别致,富丽堂皇。通体各层镶嵌玉石和涅白料。有塔刹,塔瓶和塔基三部分构成,整体造型修长,台座雕饰精美、富丽堂皇,塔遍身鎏金并镶饰白玉、料、松石、青金石、绿松石、玛瑙,金光悦目,色彩斑斓。塔刹为日盘、月盘及莲花须弥座,下接宝伞盖,代表佛教中最理想的天界,圆日嵌以青金石,弯月则镶以白玉,莲座鎏金灿烂,伞盖堑一周寿字纹,象征着通天之路。塔颈相轮的十三天细瘦,下丰上敛,共十三级,象征佛教十三重天,顶托日月同辉,其以花瓣形白玉石层层镶饰,各层之间点缀以红、绿宝石,对比明显,色泽亮丽。塔瓶出六边形,鎏金堑花为框架,上镶各色宝石花朵,框内各面嵌以白玉,镂雕福寿纹;肩部六面以卷草纹围饰云蝠纹,我国传统的装饰艺术中,蝙蝠的形象自古即被当作幸福的象征,习俗运用“蝠”、“福”字的谐音,并将蝙蝠的飞临,结合成“进福”的寓意,希望幸福会像蝙蝠那样自天而降,以示吉祥寓意。蝙蝠纹多与寿字纹相组合,取“福寿”之意,此器塔身各面即雕以寿字纹,雕工巧妙,寓意美满;其一面正中开眼光门,内中有一尊铜鎏金绿度母坐像。舍利塔以莲花座为塔基,在佛塔上饰以莲花座不是很普遍,但有言佛塔即是佛的变体,佛塔本身即是佛,所以亦有此说法:塔即佛也,佛者也简化说:“佛即是塔”,故佛与塔并不那样严格的分开,此器以莲花座为塔基颇有新意,与整器搭配合度、赏心悦目。此塔下配以带围栏的木质方座,雕工细腻,十分讲究。
“舍利”是梵文译音,意为“身骨”,佛教称死者火化后的残余骨烬为“舍利”。“塔”,也叫“浮屠”,俗称“宝塔”,起源于印度,因为是用来收藏舍利和经卷等的佛教建筑,故也叫舍利塔,为中国五千年文明史的载体之一,被佛教界人士尊为佛塔。礼拜舍利宝塔是人们表达对诸佛皈依和感恩的方式。其为专门存放舍利的法物,据载,凡得道者死后火化即可出舍利子,是佛教当中的圣物。按藏传佛教认为,塔的各部分分别代表地、水、火、空、风五大要素,即日、月部代表空,伞盖部代表风,相轮(十三天)部代表火,腹体部分代表水, 台座部分代表地。意思是说,土依金,金依水,水依风,风依空,而空知所依,也就是所谓“四大皆空”,五大要素相依相生,蕴含宇宙之奥秘。
此舍利塔器型规整端庄,色彩鲜艳亮丽,整体线条流畅,用料纯正,工艺精湛,雕饰精美,鎏金散若云霞,其虽为礼佛之法器,却具有极高的艺术性。佛塔设计精巧美观,集华丽、精美、实用诸元素于一身,无以复加,体现了我国清代艺人高超的制作技巧,具有浓厚的民族艺术风格,尤为珍贵罕有,其代表了清代工艺的高度水准,是清中期宫廷藏式鎏金佛塔的精品之作。
木盒上题签“乾隆嵌玉大宝塔 第五十三号”,钤印“浅野赏珍”为浅野总一郎收藏印。
浅野总一郎,1843年(嘉永元年)3月10日出生于富山县冰见郡(现在的富山县冰见市)的一个富裕家庭。
但幼年丧父,15岁的总一郎要担起上有母下有弟的家庭重担,他奋力起业,历尽一代的努力,创立了巨大的浅野财阀,被后世称为“钢筋混泥土之王”,“资源再生之王”“临海工业地带开发之王”。
浅野设立了东洋汽船株式会社之后,他出访美国,购买汽船,开辟了太平洋横渡航线。之后,他又出访英国,购买了多艘汽船。历游欧洲,明治30年(1897年)回归横滨港。
经多次外访出游,对他的美术鉴赏的开眼起了一个起爆的作用。并且结识到各国外交官及政要,传说和流亡日本的孙中山先生和宋家族也结下不解之缘。并对中国美术品的收集奠定基础。
40年的创业史,为浅野财阀,日本的近代工业发展,同时为浅野家族的美术品收藏事业写下了辉煌的一页,昭和5年(1930年)伟人浅野总一郎与梦同行,走完了他82年的生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