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2316 潘天寿 祝寿图 横幅

祝寿图
拍品信息
LOT号 2316 作品名称 潘天寿 祝寿图 横幅
作者 潘天寿 尺寸 35×55cm 创作年代 --
估价 250,000-350,000 成交价 RMB 280,000
材质 设色纸本 形制 横幅

题识:风萧萧,白空之秋艳明烛,薄糟糟,色离应为寿。伯九世伯大人正腕,杏花开后成之,甲子灯下,阿寿作于看云楼。
钤印:阿寿、潘天授
简评:1924年前夕潘天寿来到上海,很快被聘为上海美专教授,并结识了画坛首领吴昌硕。如果说此前潘天寿的画属粗放野逸的“狂涂乱抹”(潘天寿语),但毕竟是已经有过师范生画素描的经历和近十年《芥子园画传》画法的摸索。而吴昌硕一见其画,显然不是在乎他的笔墨,也不是他学过素描之故,而是对其大胆落笔的狂怪,写形的特别而印象特深。画中的才气是藏不住的,尽管与吴昌硕的含蓄蕴藉和笔墨功力相去甚远,但老人过人的眼力告诉自己,画坛后继有人。同时他又写了首长诗告诫潘天寿须“重功力,守法则”。
对传统了解多了,束缚也随之增多。他不满自己文人画之书卷气增多而个性减少的局面,于是有一度凡画得像吴昌硕的风格,就马上撕掉重画。几乎所有的老朋友都对他不理解,认为脱开吴昌硕的画风,作品就会缺少蕴藉,即“太野”,甚至称潘天寿是“阿寿”“寿头”,不识时务。潘天寿干脆自认“寿头”,取号“阿寿”,一意孤行。难怪吴昌硕这样评价潘天寿:“阿寿学我最像,跳开去离我最远,大器也”。
《祝寿图》作于农历甲子,正是潘天寿汲古发新转折时期的标志性作品。题材吉祥,画面喜庆,系潘天寿为“伯九世伯”大寿所作,“伯九”系何人,无从考。然从工致的双勾、淡雅的设色,有悖奔放体貌的风格,可以推断,当为潘天寿用心之作,画面翠竹、灵芝、雅兰轻描谈写,寿石则中锋健毫,随机点染,如屋漏痕,似锥画沙,传统功力,个性风采,相得益彰,显露了20世纪30-40年代潘天寿积极探索期的端倪,也为50、60年代艺术全盛期的到来,点燃了希望之灯。潘天寿对自己作品有着近乎苛求的执着,不但随手撕掉不满意作品,晚年还曾用新作公开调换年青时的作品,统一销毁。潘师母何愔女士曾介绍,潘天寿一生遭过两次劫难,40岁以前的作品,因抗战逃难,留存杭州家中的全部遭损。这段时期存世的作品仅几十件。《祝寿图》当是其中难得的精要作品之一。第二次劫难是 “文革”抄家时,造返派从她家先后拉走七八板车的东西,有好多筒未装裱的中国画,约四五百幅。待“文革”后归还时,包括未完成稿在内,只剩200多幅了。至于“文革”前送人的作品,因怕遭连累被收藏者自毁的也不少。估计潘老存世作品不到1000幅,早年的作品数量少,精品则更少。
说明:1.载录《20世纪美术作品国家档案》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证书号000000188
2.入编《20世界美术作品国家档案--潘天寿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