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759 清乾隆 紫檀框漆地百宝嵌博古图御题诗座屏
LOT号 | 4759 | 作品名称 | 清乾隆 紫檀框漆地百宝嵌博古图御题诗座屏 | ||
作者 | -- | 尺寸 | 68×108cm | 创作年代 | 清乾隆 |
估价 | 2,500,000-3,500,000 | 成交价 | RMB 3,920,000 | ||
材质 | 形制 | ||||
挂屏是一种陈设性家具,悬挂于厅堂之上,起装饰作用。清代宫廷尤其喜爱使用挂屏装饰,以达到富丽堂皇的装饰效果,与其皇家身份相配,今故宫博物院重华宫等多处宫殿内均有此类陈设。本拍品以紫檀为框,长方形,木胎,边框以平行的数道棱线为饰,简洁疏朗。屏心髹米黄色漆地,其上部饰五色雕漆联头,内绘蝠纹,寓意吉祥;正中以各色百宝镶嵌纹饰,组成传统的博古图案,其是以多样珍贵材质及技法镶嵌制作,计有青花瓷、珊瑚、象牙、犀角、寿山石、青金石、碧玺、白玉、翡翠等。花瓶为青花瓷作,上满饰缠枝花卉,瓶口插有一束白玉雕花,花朵娇嫩、枝叶翻转,灵动可人;玉与象牙雕作的太平有象栩栩如生,象背所托宝瓶中又置一磬;仿青铜器的花果篮中满装着各式蔬果;象牙雕的书卷与蔬果相置一处,色彩对比强烈;画面中央则是博古香炉与一嵌玉珐琅如意。博古纹是中国传统装饰中一种典型的纹样,博古即古代器物,由《宣和博古图》一书得名。是各种工艺品上常用的装饰题材,寓意高洁清雅。本品以百宝嵌技法将博古纹装饰于屏风之上,集多种工艺技法之大成,既突出图案之精美,又彰显华贵之气质,虽属富贵气息之宫廷摆饰,却不显俗气,反而具有古朴的质感。下配紫檀雕龙纹座,座之四周、底架均以浮雕加镂雕之技,满工游龙戏珠纹饰,龙之造型栩栩如生,肃穆而威严,彰显了皇家之气魄。 屏心右上端题书乾隆御制诗,文曰:“玉律含韶令,金铺霭淑光。慈宁开六袠,寿庆肇三阳。 青辂复青旗,行春三日迟。是岁正月九日立春于十三日卜吉南廵启驾江南花共栁,喜色待萱帷。 施恵早蠲三省赋,勤民惟祝屡年丰。灵台太史先陈瑞,报到朝来风自东。辛未春帖子词三首御笔”,并“乾”、“隆”一圆一方二印。辛未年是乾隆16年(公元1751年),是年乾隆帝40岁,据史料记载,这一年正逢乾隆皇帝的生母孝圣皇太后60寿辰,这三首帖子词是乾隆16年(辛未,公元1751年)新春即兴之作。而这一年有一件大事,即庆祝乾隆皇帝的生母孝圣皇太后六十寿辰,这三首帖子词所说的是为祝寿所进行的第一个大活动:奉母南巡。 第一首:前两句指新年伊始的祥和气氛,而重点在于后两句“慈宁开六袠”指今年欣逢皇太后六十大寿,“寿庆肇三阳”是说祝寿活动从一元既始三阳开泰的年初就已全面铺开。 第二首:说新春伊始为太后祝寿的第一项大活动就是乾隆皇帝奉母南巡。首句说皇太后的銮驾仪仗。二句说南巡启程的吉日选在立春之后的第三天,即正月十三。后两句说江南的百姓正欢天喜地地等候太后的到来(古人以萱草喻母亲,“萱帷”即太后的仪仗) 第三首:前两句是说作为皇帝为母亲祝寿已经早早地蠲免了好几省的赋税,并且宵衣旰食,勤于民事,以换取风调雨顺和连年丰收,为皇太后祈福。后两句说自己的孝心和努力没有白费,钦天监来报明天就会刮起东风,我这次顺运河奉母南巡一定会一帆风顺的。 这三首御制诗是乾隆在1751年奉母南巡的前夕所作,其中不但展现了一代帝王对母亲的孝心,也隐约透露了乾隆在母亲六十大寿之年将要送给她一份大礼——慈宁宫。据史料记载,这一年乾隆帝特修葺慈宁宫,要将其作为皇太后居住的正宫,同时将在这里为皇太后举行庆寿大典。 《清史稿·列传一·后妃》中记载:孝圣宪皇后,……康熙五十年八月庚午,高宗生。……高宗即位,以世宗遗命,尊为(崇庆)皇太后,居慈宁宫。高宗事太后孝,以天下养,惟亦兢兢守家法,重国体。……四十二年正月庚寅,崩,年八十六。……国有庆,屡加上,曰崇德慈宣康惠敦和裕寿纯禧恭懿安祺宁豫皇太后。…… 每年的农历十一月二十五日是孝圣皇后的万寿圣节(即生日)。1751年逢皇太后六十整寿,孝顺的乾隆皇帝特意为母亲准备了大规模的、隆重的庆典,花样之新奇,耗资之多,堪称清代之最。改建宫舍、在皇太后从畅春园回宫途中沿街建景、上徽号、进献寿礼、祭太庙后殿、举行庆贺礼等等。今还存有《崇庆皇太后圣寿庆典图》可以一睹当时之盛况。 从此御制诗看来,此件挂屏当为皇太后六十寿辰这一年所制,或许既是当年寿礼中的一件,观其上诗文,其中隐含着乾隆这位千古一帝对母亲深厚的感情与孝义,是一件乾隆朝宫廷陈设精品,寓意深远,极为难得。 来源: 亚洲华人藏家旧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