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4901 何彤与民国军政要人往来信札42通附实寄封1件 (七十六页选十五)

何彤与民国军政要人往来信札42通附实寄封1件
拍品信息
LOT号 4901 作品名称 何彤与民国军政要人往来信札42通附实寄封1件 (七十六页选十五)
作者 -- 尺寸 -- 创作年代 --
估价 无底价 成交价 RMB 13,800
材质 形制


76页
提要: 何彤(1892-1972),字葵明,广东顺德人,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毕业,曾任粤军第三师参谋长(军衔至中将),两广缉私局局长,汕头市长,广州市长,到台后任制宪国民大会代表。
郑介民(1897-1959),国民党陆军二级上将,特务头目。海南文昌人。1924年入黄埔军校第二期,毕业后曾被派往苏联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回国后任蒋介石侍从副官,从事特务工作。1932年后,历任复兴社中央常务干事会干事、特务处副处长、参谋本部第二厅第五处处长、第三处处长,军统局主任秘书,军令部第二厅厅长,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军统局局长等。抗战胜利后,任国防部二厅厅长兼保密局局长,国防部次长、参谋次长兼大陆工作处处长等。1949年赴台湾,任台湾国防部次长、国家安全局局长等。
马炳洪(1883-1958),广东高要人。广东黄埔陆军速成学堂第二期及广东陆军军需学校毕业。历任第十七师军需主任,第八路军第二师军需处长、兵站副监。1930年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军需署军需监。1936年任广东军管区司令部军需长,1937年9月授陆军少将。1939年任军事参议院参议至1945年8月,1945年9月授陆军中将。1946年7月退役,当选国大代表及宪政实施促进委员会委员。1949年到台湾,续任“国大代表”。
吴铁城,原籍广东香山(今中山市)三乡镇平湖村,出生在江西九江(父亲吴玉田在此经商),并就读于九江同文书院。1909年经林森介绍参加同盟会,辛亥革命时任九江军政府总参议官。后被推举为江西省代表出席南京各省都督府代表会议,参与组织中华民国临时政府。1913年参加二次革命反袁世凯,失败后随孙中山出走日本。入明治大学攻法律。1914年加入中华革命党。1915年8月5日奉孙中山之命前往檀香山主持党务,并任华侨《自由新报》主笔,力倡反袁。1917年回国,任孙中山军政府大元帅府参军。1921年孙中山任非常大总统后出任总统府参军。1922年陈炯明叛变时,吴铁城在香山组织地方团警支持孙中山。1923年任讨伐陈炯明东路讨贼军第一路军司令、广州市公安局局长兼警务次长。1926年任国民革命军第六军十七师师长兼广州卫戍司令。1927年6月任广东省政府委员兼建设厅厅长,翌年游说张学良易帜。1929年当选为国民党中央执委、国民政府立法委员,南京总理陵管理委员会委员。1931年任警察总监,侨务委员会委员,仍兼任国府委员。1932年1月任上海市长兼淞沪警备司令。1937年调任广东省政府主席。1938年冬,广州沦陷,省政府移往连县(现连州)。因战事失利,由广东籍将领李汉魂接任广东省政府主席。1939年开始主持国民党港澳党务,翌年任国民党中央海外部长,1941年任国民党中央秘书长。1947年任国民政府立法院副院长。1948年,任行政院副院长兼外交部部长。1947年国民大会代表选举国民党党部秘书长吴铁城(胡须者)与南京市民一起排队投票。1949年随中华民国政府撤退至台湾,转任总统府资政。
余汉谋(1896.9.22-1981.12.17),字幄奇,汉族,广东高要(今肇庆西门正街)人。中国国民党高级将领,陆军一级上将。曾任陆军总司令,并一度主政广东。
王俊(1894-1976),国民党陆军中将。海南澄迈人。别名王钦宠,字达天,号履明,广东省(今海南省)澄迈县文儒镇排坡园村人。从小酷爱读书,聪明过人。先后在河北清河陆军第1预备学校、日本士官学校中国队第14期工科、日本陆军大学第5期毕业。国民革命军第4路军总司令部参谋长,第12集团军副总司令兼参谋长,第7战区司令长官部参谋长,陆军学校筹建暨留美学员考选委员会主任委员。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衔。民主革命时期,1921年考上日本士官学校中国队第14期工科,日本陆军大学第5期学习军事。1923年日本陆军大学毕业后,历任广东西江陆海军讲武学校军事教官、工兵队队长、学生队队长。大革命时期,1924年任黄埔军校地形教官、第2期工兵队队长、上校总队长。1925年任黄埔军校教导第1团3营营长、第1团团副。北伐战争时历任国民革命军第1军第1旅参谋长,第1师参谋长,第1师副师长,第21师少将副师长。1926年9月任第1师代理师长,东路军第1路中将总指挥官及第1纵队指挥官。1927年1月调任浙东警备司令。土地革命战争时期,调任广东潮梅警备司令。1930年主持筹办南京中央步兵学校,历任教育长、校长。1934年任国民政府军政部兵工制造研究委员会主任委员。1935年被授予陆军中将衔。抗日战争时期,历任第4路军总司令部参谋长,第12集团军副总司令兼参谋长,第7战区司令长官部参谋长,军事委员会第1部次长,国民政府军令部次长,国民政府军训部次长,陆军学校筹建暨留美学员考选委员会主任委员等职。注重钻研军事理论学术,注重军事指挥艺术,注重实效。解放战争时期,1946年当选为国民大会代表,立法院立法委员。1949年随国民党政府兵败到台湾。著有《球形战术》、《步兵野外纪实》、《师长战场统帅术》、《广东之战》等,编有《步兵操典草案》等。
李士珍(1896-1997),现代警察之父。上海公学、杭州之江大学、日本警官学校毕业,1921年秋入黄埔军校第二期学习。参加军校孙文主义学会并为候补干事。1925年9月毕业后入国民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任排长、连指导员、营党代表,参加第二次东征和北伐战争。1926年9月参与筹办警校,并任中央警官学校中校教育长。1927年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兵站总监部上校参谋。1928年任兵站总监部少将参谋长,同年冬调任浙江省保安第五团团长。1930年赴日本考察和学习警政。1932年回国,后任参谋本部参谋,首都警察厅警士教练所所长,复兴社中央干事会干事,首都警察厅秘书。1936年春起任内政部警官高等学校校长,中央警官学校教育长。抗日战争爆发后,督率警校学生赴沪参战防守南市,警校迁址成都后,仍任教育长,组织中国警察学术研究会和警察学会,开办西北、东南警训班,为各级警政机构培训干部。当选三青团第一届中央监察会常务监察、国民党第六届中央候补执行委员和第一届国民大会代表。1948年7月任中央警官学校中将校长。1949年到台湾,任中央警校校长,“国民大会”宪政实施研讨委员会台北区修宪第一研究组召集人,“国民大会”主席团成员,“行政院”经济设计委员会委员。1988年7月当选为国民党第十三届中央评议委员。著有《现代各国警察》、《战时警察业务》、《警察行政研究》、《警察精神教育》等。1993年8月仍当选国民党第十四届中央评议委员。
马洪焕,曾任国民政府教育厅总务科长。
王东原,民国政要。安徽人。1899年生。毕业于保定军校第八期。1923年来湘,后参加北伐战争。1927年5月任何健第35军教导团长,参与许克祥在长沙发动的“马日事变”。后历任国民革命军旅长、师长,长沙警备司令,曾参加“围剿”红军的战争。“七七”事变后,任第七十三军军长,参加淞沪抗战。1944年,任湖北省政府主席。1946年6月,调任湖南省政府主席。任职期间提出了一系列全省经济、交通、文化的现代化建设蓝图。1948年6月,调任总统府顾问,驻台湾。晚年移居美国。著有《浮生简述》等。
李宗黄,国民党陆军中将。1887年生,云南鹤庆人。字伯英。白族。早年在湖北陆军中学、保定陆军军官学校学习,1910年加入中国同盟会。武昌起义爆发后赴汉,任起义军督战参谋。旋由汉至淞沪,辅佐镇江都督林述庆。1915年在云南参加讨袁护国战争,任云南护国军都督府驻沪代表,后升任云南都督府参谋处长。1918年赴日考察。次年任云南省政公所督办。1921年任军政府交通部次长。1923年,任驻粤滇军第二军参谋长。国民党改组后,曾任广东国防司令,中国国民党第一届中央候补执行委员,代理驻粤滇军第二军军长。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回滇镇压共产党。1934年任江宁县党务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1935年5月任国民党监察委员。次年,任国民党中央地方自治计划委员会副主委、代主委。抗日战争爆发后,任河南省党部特派委员。1939年6月任行政院县政计划委员会副主委、代主委。1945年4月兼任工作竞赛委员会主席。同年,回云南任省政府民政厅厅长、代省政府主席兼国民党云南省党部主委。次年调任中央党政考核委员会秘书长。1949年去台湾。1978年6月16日在台北病故。著有《中国国民党党史》、《中国地方自治总论》、《中国行政道论》等。
黄秉勋(1900-1977),字心尧,广东省开平县桥头镇人,早年毕业于北京内务部高等警官学校、中央训练团党政高级班。1926年4月,任德庆县长,1927年至1929年转任广东省沙田清理处长及全省土地局长,1928年3月30日,为广州特别市党务指导委员会常委、委员,5月9日就职。旋赴日本考察地政,著有《考查日本地租改正事业纪要》一书。归国后,任浙江民政厅科长,嗣任广东财政厅科长。
陈静涛(1887-1967),法号慧涛,广东南海人。1910年在广州白云山双溪寺皈依佛门。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曾经一度经商,经营西药文具店,后又设立电器行。1928年加入中国国民党。1930年与高浩文组织佛教会。1932年上海一二八抗日战争爆发,在香港组织后援会筹备军饷。1933年参加南华体育会任执行副主席。1937年兼任香港电业总会主席、华商总会及广商会理事,发动筹集军饷支援抗战。1945年创办佛教义学、正觉莲社。1946年任香港华商总会代表。1948年当选为中国国民党港澳总支部监察委员。1952年以香港代表团长的身份参加台湾举行的全球性华侨会议,并担任主席团主席。1957年10月、1963年11月分别被聘任为中国国民党第八、九届中央评议委员会委员。1967年2月27日病故于香港。著有《太虚大师年谱序》等。
陈勉吾(1895-),字伟,广东丰顺人。毕业于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第六期及陆军大学第十一期。黄埔军校潮州分校少校骑兵教官。历任排、连、营、团长,第一集团军参谋处处长。1937年任第四路军总司令部参谋处处长。独立第二十旅旅长。1937年任第四路军总司令部参谋处长。1938年6月24日任少将。后调任广东省军管区参谋长兼代司令。1939年初任中央补训处副处长,后调第八补训处任职,第八补训处改编为暂编第五十五师,任师长,率部加入中国远征军序列,入缅作战。1942年2月曾参加滇湎路作战。同年调任第七战区高级参谋兼参谋处处长。
徐景唐(1892-1967),原名协和,字赓陶,东莞附城鳌峙塘人。陆军中将军衔,先后任广东省府委员及军事厅长、第四路军总参谋长国民政府训练总监部副监、福建“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军事委员会参谋团副主任、广东省建设厅厅长、任第十二集团军副总司令、国民党第六届候补中央执行委员。建国后曾被选为民革中央团结委员。
李煦寰(1896-1989),字彦和。惠城区桥东上塘街人。先后毕业于湖北陆军学校、天津北洋陆军军医大学,后留学法国里昂大学,获药物学博士学位。1928年弃医从政,任北平政治分会机要秘书。后到粤军余汉谋部,任国民八路军军医处上校科长,1938年任第四战区司令部政治主任,1940年任第七战区司令部政治部中将主任,并任广东省政府委员。1947年被粤桂区推举为监察委员。1948年,放弃到台湾,在香港九龙华仁书院、香港中文大学执教,度过他培育桃李、清茶淡饭的晚年余生。
刘侯武(1894-1975),早年在广州秘密参加同盟会。参加黄兴指挥的广州起义。光复后历任汕头《晨刊》社社长、福建省政务委员会秘书、东江行政公署秘书、潮安县县长、国民政府监察院监察委员等职。曾赴海外募款赞建广州执信学校新校舍和黄花冈七十二烈士陵墓前的蟠龙石柱。曾任潮安县长。1927年到暹罗从事教育和新闻工作。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尽力向海外募款,支持东北抗日救国军。1942-1947年潮汕地区粮荒空前,他敦请旅暹潮人赈恤,募得暹币100余万铢和港币140万馀元,购粮返潮汕。1948年后旅居泰国、新加坡等地,并倡议在汕头设立潮汕大学。曾任新加坡潮州八邑会馆名誉理事长。
李崇纲(1896-1944),又名立之。惠阳县人。广东陆军小学堂第九期、武昌第二陆军预备学校毕业。历任国民党革命军第四军十二师少校营长,第十九路军五十九师第一一八旅中校参谋主任。民国20年(1931)起任第一集团军第一军二师五团上校团长,第一集团军独立第四师少将副师长。民国25年(1936)任第四路军一五七师四七一旅少将旅长。民国26年(1937)5月授陆军少将。抗日战争爆发后,任第四战区司令长官部少将高参兼军官教导大队教官。
邓龙光(1896-1979),别号剑泉。1936年1月授陆军中将,广东抗日四大名将之一,茂名人。投笔从戎,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第6期步科毕业,参加东征和北伐。1923年起任粤军第3师6旅11团中校团副、上校团长,国民革命军第4军教导1师副师长、师长,第12师师长,第1集团军舰队副司令、独立第4师师长,第9师师长。任第4军副军长兼156师师长。抗日战争时期,任第83军军长,第29军团副军团长,第35集团军总司令。1945年后,任陆军第2方面军副司令长官,广州行辕第一副主任,广州绥靖公署副主任,总统府战略顾问。1949年赴台湾,续任“国大代表”。1950年4月免战略顾问职,兼任“光复大陆设计研究委员会”委员。
李汉魂(1894-1987),字伯豪,号南华,汉族,广东吴川人。1919年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第二期毕业。1926年参加北伐战争。抗日战争时期历任军长、军团长、集团军总司令,广东省政府主席。抗战胜利后,游历考察欧洲、拉丁美洲二十多个国家,1949年春回台湾,出任台湾当局总统府上将参谋长,后任内政部部长。1982年曾回北京、广东等地探亲、访问。著有《岳武穆年谱》、《欧洲散记》等。
叶敏予(1894-1986),惠阳县淡水镇沙坑人。北平陆军预备学校、陆军大学毕业。历任大元帅府中央直辖第五军第二旅参谋长,广东警卫军司令部参谋长,国民革命军第十六师参谋长。民国21年(1932)任第一集团军教导总队长,广东北区绥靖公署训练队长。民国25年(1936)任第四路军独立旅副旅长、旅长。10月授陆军少将衔。抗战期间,任第六十二军参谋长,第七战区惠淡守备区指挥部指挥官,第七战区司令部高参。民国35年(1946)5月退役。民国38年(1949)寓居香港。
备注:其中打印稿7通7页。
尺寸不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