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4704 张大千 1980年作 春山萧寺 镜框

春山萧寺
拍品信息
LOT号 4704 作品名称 张大千 1980年作 春山萧寺 镜框
作者 张大千 尺寸 45×68cm 创作年代 1980年作
估价 800,000-1,500,000 成交价 RMB 2,990,000
材质 设色纸本 形制 镜框
出版:《张大千精品集》下卷P459,人民美术出版社,2011年。
题识:隔岸桃花迷野寺,乱帆争卷夕阳来。六十九年七月,摩耶精舍写,八十二叟爰。
钤印:张爰之印、大千居士、庚申
漫将墨色写巴蜀,泼湿巫山一段云
——张大千笔下的乡愁
罗汉松
自去国后,蜀中万千佳胜——尤其是终年葱茏的青城、令人忘返的峨眉——就成为张大千心里梦里、笔下眼下挥之不去的情结,成了他日渐浓累郁积的怀乡梦的精神外化符号和艺术意象诉求,并随其年齿渐长而弥笃。他愈晚年创作的山水,愈深地融入对蜀中山水的萦念,也愈深地给人艺术的体贴和感动,这似乎从他足迹踏出大陆那刻起的创作中即可窥出。不过,为了叙述的简便,我们暂且不去探讨他作品中蕴含的深层次的感动,只要从他随时间的推移愈来愈多、愈来愈程序化地“重复”去国之前对蜀中山水的“模式”刻画这一点上来看,张大千的乡愁恐怕是深已入骨,不可救药了。
尽管去国前,张氏对蜀中山水的刻画基本上由青城派和峨眉派组成,但他对这两者的艺术表现却是毫不吝惜的,他穷极一切可能的手法、角度、方式,只为让对象在其笔下具有打动人心的力量。因此,不管是仿宋画的峨眉接引殿之类的大青绿甚至金碧,还是青城天下幽之类的细笔山水,张大千呈现给世人的角度是不尽一致的。即使是同一个对象的同一个角度,他也能信笔由缰将她表现得恰如其分,传递给观者适当的感动和惊喜。此类作品在在多有,不胜枚举。
去国后,尤其是创出泼墨泼彩之法后,张大千的艺术在精神内核上已经达到了一个堪称极致的化境。古人所辩称的“心中无物”之类,在张氏这里算是有了切实的体现。他笔下的山水,已经不再拘泥于具象的审美对象,不再画某就是某,而是已经融合了各家之殊,重新组成升华成一种新的审美对象,她不同于某个具体的对象,但她同时在这些对象之中,兼有她们的胜处。这也是他越来越少地题款称所作为某的原因,他似乎已经高明到交给观者去体贴去领会去感动去共鸣去再造一个他们自己心中的审美对象。所以,越到后期,张氏的山水越看不出是青城还是峨眉,但她分明又是青城或者峨眉。
将分别作于1962年、1971年、1979和1980年的下列数幅作品相较,任何明眼人都能轻易看出这其中的艺术变迁。尤其是1979年所作《八德园一角》、1980年所作《水竹居》、《乔木芳晖》及本幅《春山萧寺》,不管张大千题款如何称是表现哪一审美对象,不管他采用的是哪种艺术表现方式,人们都能在其中发现蜀中的峨眉在这些画中可称顽固的意象化存在,更不必说形而下的表现技法、表现角度和表现程序——这似乎只能解释为蜀中的山水是他的心结,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如斯之谓罢。
不过,张大千毕竟还是张大千,纵使在这些形而下的要素的围追堵截中,他也能十分潇洒地全身而退,留下观者纠缠于对其“似”还是“是”的迷惑并沉迷其中甚至没头脑地感动到一塌糊涂,就好像新派武侠小说的代表人物之一古龙——古龙之所以是古龙,是他从不像梁羽生那样儿费劲巴拉地去创造武术招数套路并赋予其想象力并不无限的漂亮名字,也不像金庸那样辛苦地代入读者自己去揣摩主人公的心理路数。
20世纪80年代可谓张大千艺术创作的巅峰时期,这时艺术家会往一生,不断的进行艺术的总结,并屡屡迈出惊人步伐,推动中国水墨创作走向新的高峰。1980年,82岁的张大千在台北历史博物馆举办了“张大千书画展”并应旅日华人李海天、黄天才之约,拟作巨幅《庐山图》(高1.8米,长10米),希将完成艺术人生最后的总结,此时的张大千充满了艺术创作的冲动,对艺术语言的理解精深莫测。
此画题石涛“隔岸桃花迷野寺,乱帆争卷夕阳来”的诗句,为石涛1679年所作,石涛本人曾据此创作《隔岸归帆图》和《枯墨赭色山水》。此诗句为众多艺术大家大所青睐,傅抱石、李可染等均据此有过精心创作。张大千对于石涛的喜爱颇甚,此晚年(1980年)画于摩耶精舍同题材作品尤见用心之巨。作品尺幅不大,笔墨极为概括,皴擦、勾勒与写意并用,将野寺、桃花、远帆几元素点缀其中,几近消失的帆影,盛开的梅花,若隐若现的寺庙,与石涛诗眼一一对应;画中,聊聊数笔,便点缀出“迷”与“卷”的精妙,大片的留白更让观者对似雾似水的江面充满遐想,正在归途的行者则巧妙得交代了时间。此画笔墨苍劲,凝简随性,并于2011年出版于《张大千精品集》(人民美术出版社),实为晚年拟杜甫笔意难得之妙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