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98 清 吴昌硕刻伊秉绶楠木对联
LOT号 | 1598 | 作品名称 | 清 吴昌硕刻伊秉绶楠木对联 | ||
作者 | -- | 尺寸 | 长114cm | 创作年代 | 清 |
估价 | 150,000-250,000 | 成交价 | RMB -- | ||
材质 | 形制 | ||||
此匾联为吴昌硕籀刻、伊秉绶行书五言陶渊明诗句书房联,匾体小巧轻盈。以江浙一带民间常用的银杏木为材料,木质细腻。联文曰:“赏心于此遇,欲辩已忘言。”,上联首铭“集陶句”(集陶渊明)诗句,下联落款为“嘉庆丁卯仲秋佳日,宁化伊秉绶。”钤印阴文“墨庵”。上联右下方有吴昌硕题识曰:“先生行书 伊秉绶(1754-1815),字组似,号墨卿、墨庵,福建汀州宁化县人。其父伊朝栋为乾隆三十四年进士,官至光禄寺卿。伊秉绶幼承家学,于乾隆五十四年中进士,历任刑部主事、员外郎,广东惠州、江苏扬州知府,为官勤政、爱民、清廉,是清代名吏。文学方面的才能也受到嘉庆帝老师朱珪赞誉,纪晓岚更是延席伊教育自己子孙。伊秉绶著有《留春草堂诗集》等。 伊秉绶的书法不论篆隶楷行草都有其独特的风格。其中尤以隶行独具个人风貌,而隶书被誉为干嘉八分之首。伊的行书笔力劲健、结体精致、秀雅灵动,有一种别样的清峻,境界疏朗。清末书家杨守敬言伊的行书“学明李东阳”。近代学者马宗霍在《霎岳楼笔谈》中认为“其以隶笔作行书,遂入鲁公(颜真卿)之室”,明确指出其行书来源于颜法,而参入篆体、楷书。总之,吴昌硕评价曰“行书与分瑑二而一者也”,确实恰如其分。 吴昌硕(1844-1927),浙江安吉人。初名俊,又名俊卿,字昌硕,又署昌石、苍石、仓硕,因得友人所赠古缶,故号缶道人,别号有缶庐、苦铁、大聋、老仓、老缶等。七十岁后以字行。三十七岁游学苏州,在苏州知府吴云家阅历大量金石碑版、玺印、字画,积累了深厚的素养,眼界大开。六十九岁寓居上海,广收博取,诗、书、画、印精进。他的书法着力于“石鼓文”,深研数十年,自出创意,用笔结体,一变前人成法,力透纸背,独具风骨,篆书、行草,样样皆精。中年开始作画,取法徐渭、朱耷,学画于任颐,设色大胆,别开生面。他把书法用笔融于绘画,线条凝练遒劲,气度恢宏古朴,浑厚苍莽,成为“海上画派”领军人物。他精工诗词,曾从俞樾、杨岘学习辞章、训诂,功底深厚,一生创作大量的诗作。他的篆刻远宗秦汉,近师邓石如、吴让之、赵之谦,影响一代印坛。 此联不仅有伊秉绶行书激情飘逸,亦具吴昌硕行书潇洒从容。一联中载有两位金石书法大家,而且又是吴昌硕亲自刻联实属珍稀之品。与所作分瑑二而一者也,余爱而寿诸木以公同好,丁亥八月昌石吴俊识”,钤印阳文“缶庐”。是年为1887年,吴昌硕四十四岁正寓居苏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