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310 陈寅恪 1910年作 宋史(上、下)二册 古籍
LOT号 | 6310 | 作品名称 | 陈寅恪 1910年作 宋史(上、下)二册 古籍 | ||
作者 | 陈寅恪 | 尺寸 | 23×14cm | 创作年代 | 1910年作 |
估价 | 600,000-800,000 | 成交价 | RMB -- | ||
材质 | 水墨纸本 | 形制 | 古籍 | ||
出版: 《中国近代名人遗墨集 陈寅恪宋史手稿》P18-280,中国书画报出品。 《中国近代名人遗墨集:陈寅恪宋史手稿》,大河美术报出品。 题识:庚戌五月既望,义宁陈寅恪录于逸文轩。 钤印:陈寅恪印 鉴藏印:莞城图书馆藏、开卷一尺许置身千秋间、三釜珍藏 题跋:癸亥(1983年)四月菊农王静芝识。 钤印:王静芝印 来源: 陈流求、王静芝递藏 说明: 1.上册156页;下册109页 2.程十发、王静芝旧藏。 藏者简介: 1.程十发(1921-2007),上海松江人。名潼,斋名步鲸楼、不教一日闲过斋、三釜书屋、修竹远山楼。中国海派书画大师,在人物、花鸟方面独树一帜。在连环画、年画、插画、插图等方面均有造诣。工书法,得力于秦汉木简及怀素狂草,善将草、篆、隶结为一体。 2.王静芝(1916-2002)本名大安,号菊农、霜茂楼主,晚号龙壑,笔名王方曙。祖籍黑龙江佳木斯,生于沈阳,寄籍北平,卒于台北。 陈寅恪(1890-1969)其父是清末四公子之一,著名诗人陈三立;其祖父曾任湖南巡抚,是支持变法的开明派领袖人物陈宝箴。因其身出名门而又学识过人,在清华任教时被称作“公子的公子,教授之教授”。清华大学教授吴宓更是称其为“全中国最博学之人”。1929年,陈寅恪在为王国维而作的纪念碑铭中首先提出以“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为追求的学术精神与价值取向。 陈寅恪曾对宋代学术特别是宋代史学倍加推崇,评价甚高。曾断言“宋贤史学,今古罕匹”“中国史学,莫盛于宋……元明及清,治史者学识更不逮宋”。他以宋代史学成就之高超作为有力的理据,将宋代文化推崇到无以复加的地位,成为其在思想文化史上宏观构思的学术基础。 1935年,陈寅恪在清华大学开设名为“欧阳修”的专题课程,其自述课程要旨是:“本课程就欧阳修以讲宋学。所谓宋学,非与汉学相对之宋学,乃广义的宋学,包括史文、史学、理学、经学、思想等等。……故开本课,实为研究宋史第一步”。这是陈寅恪的授课规划,说明他计划从欧阳修的研究切入对整个宋史的研讨,欲为撰著一部新的《宋史》做准备。 本两册《宋史》撰于庚戌五月(1910年),时年陈氏二十。陈寅恪在史学界的名声大振,除人格魅力之外,主要还是得之于精湛的历史考据和史学阐释功夫。在历史考证中,陈寅恪往往搜集运用一手资料和多种文字的文献,扩展了历史考据的史料范围。此两册手誊《宋史》,也应为其严谨治学方法的一个方面。此件拍品全篇以小楷写就,运笔用墨清朗秀逸、率真洒脱,或凝厚舒展、或清健雅致,点画之间尽显其深厚的学养和治学的态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