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85 齐白石 红利图 立轴
LOT号 | 0685 | 作品名称 | 齐白石 红利图 立轴 | ||
作者 | 齐白石 | 尺寸 | 130.5×59.5cm | 创作年代 | -- |
估价 | 4,500,000-5,500,000 | 成交价 | RMB 5,750,000 | ||
材质 | 设色纸本 | 形制 | 立轴 | ||
款识:白石山翁。 印文:齐大 说明 郑子展旧藏。 郑健庐、郑子展昆仲是南洋赫赫有名的大家族,郑子展是民国初年岭南重要的出版商,广州及香港中华书局皆其产业,其兄郑健庐为原中华书局经理,著名教育家。 两人均与徐悲鸿、齐白石等著名画家相交甚多交往甚密。 到钦州,正值荔枝上市,沿路我看见田果的荔枝树,结着累累的荔枝,倒也常好看。从此我把荔枝也入了我的画了。曾有人拿了许多荔枝来,换了我的画去。 ——《白石自传》 齐白石在1902年至1909年的八年间,走出湖南到外地游历,这是他人生的“五出五归”,后“三出三归”实际上主要居住在钦州。齐白石在钦州时,当地老百姓经常送荔枝给他吃,有喜欢书画的人,也要求齐白石画画相送,这就是齐白石用“假荔枝”换“真荔枝”的雅事,齐白石自己也有记述,他在一幅《扇面荔枝图》上,题识:“予曾客广东之钦州,有人呈鲜荔枝易画,不可再梦”。从表面上看,这好像是物物交换,不足为奇,但是,齐白石移居京城,就是用“假白菜”换不到“真白菜”,可见齐白石与钦州人民的深厚情谊。齐白石在钦州,常有一些小聚会,每当夜幕降临,清风徐来,钦州一位小靓女,一会儿抱琴浅唱,一会儿用纤纤玉手剥荔枝给齐白石吃,中年的齐白石,能不心驰神往?多年以后,此情此景仍令齐白石回味无穷,经常和朋友谈及此事,还写了一首《与友人说往事》诗:“客里钦州旧梦痴,南门河上雨丝丝。此生再过应无分,纤手教侬剥荔枝”,追忆他在钦州这一段情缘。1909年3月,齐白石“五出五归”的最后一游,自家乡湖南湘潭出发,沿长江经武汉、九江、安徽芜湖,至江苏南通、上海,抵香港。他在南方的见闻能够影响他的画艺要算是绘画荔枝了。后来他居住京城创立红花墨叶画派,在他“衰年变法”里,荔枝,红果绿叶,正是他绘画的绝好素材,他自己说荔枝“入图第一”。《齐白石自述》曾说到,1907年春,齐白石随友人去东兴,在回钦州的路上,看到挺拔苍劲的荔枝树,挂着鲜艳欲滴的荔枝果,画兴大发,一天连续画了七八幅荔枝图。回想在钦州摘荔枝的惬意情景又作诗:“作客天涯亭子外,买园门锁夏天开,千回上树无人到,只有蜻蜓飞去来”。这些诗与画,都表明了齐白石对钦州荔枝一往情深。 历代歌咏荔枝的诗篇不胜枚举,如“锦江近西烟水绿,新雨山头荔枝熟”(张籍)、“密移造化出闽山,禁御新栽荔枝丹”(赵佶)、“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苏轼)、“甘露凝成一颗冰,露浓冰厚更芳馨”(范成大)、“红颗珍珠诚可爱,白须太守亦可痴。十年结子知谁在,自向庭中种荔枝”(白居易)等,荔枝的“荔”与“利”谐音,取吉利意,画家也多以之入画。在岭南本土美术史中,从来不缺描绘荔枝的丹青高手,比如居廉、居巢、高剑父、赵少昂、关山月等等,佳构层出不穷。而将视野放及整个中国美术史,荔枝画爱好者更是不乏其人,比如吴昌硕、齐白石都有作品传世。 现代著名书画家齐白石,早年“五出五归”三客钦州,对荔枝一见钟情,与钦州友人共赏荔、咏荔、画荔,尤其是画荔,笔精墨妙,形神兼备。齐白石盛赞荔枝为“果中之尊”、“果中之王”。 他曾在一幅《荔枝图》中题道:“归来时日霞相照,其色尤鲜,幸得主人至,得啖之,知果实之味,唯荔枝最美。”荔枝是齐白石常画的题材,这幅画面上,一竹篮盛着沈甸甸的鲜红荔枝果,丰硕的果儿几欲将竹篮挤破,上面还悬挂着一串红彤彤荔枝,令人垂涎欲滴。其设色艳丽,果实以洋红描红,运用色点来表现荔枝独特的粗糙质感,并利用色彩的浓淡来塑造对象的阴阳向背和层次。画中竹篮仅用少许的线条墨线勾勒而成,把大部分面积都让给了红荔。“红荔”与“红利”同音,意含吉利,使整幅画洋溢着热烈与喜庆的气氛,充分表达了白石老人对荔枝的赞颂。东坡居士评王维,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之语,这应是中国画的至高境界,然而白石老人的这幅画虽未题诗却诗意盎然,正可谓画中有诗。 齐白石观察荔枝非常细致,从色、香、味上,提炼出富有哲理的诗,“方红陈紫宋家香,根本酸甜自度量。既有徐寅知味美,何须人世共夸张”,他又常常对别人说,广东的荔枝真是水果中的珍品,不过,钦州产的荔枝,比广州产的还要胜一筹,“远游不复似当年,一月钦州食九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