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36 方力钧 2010年作 2010
LOT号 | 1136 | 作品名称 | 方力钧 2010年作 2010 | ||
作者 | 方力钧 | 尺寸 | 270×120cm | 创作年代 | 2010年作 |
估价 | 1,200,000-2,500,000 | 成交价 | RMB 1,265,000 | ||
材质 | 油彩画布 | 形制 | |||
款识:方力钧 2010(左下) 展览 1.《“历史之后”中国当代艺术近二十年》,艺·凯旋艺术空间,北京,2015年 2.《揽色:来自21位艺术家的作品联展》,艺·凯旋艺术空间,北京,2016年 “我们宁愿被称作失落的、无聊的、危机的、泼皮的、迷茫的,却再也不能是被欺骗的。别再想用老方法教育我们,任何教条都会被打上一万个问号,然后被否定,被扔到垃圾堆里去。” - 方力钧 1990年代中国步入改革开放的稳定发展期,方力钧正是伴随中国社会成长的艺术家,其作品追求精神意志的自由,反思当代社会生活的意义。同时对国家的集体意识提出质疑,关注广大国民的个体身份与自我认知,回归对以人为单位的理性思考。 方力钧以自我形象为素材,画中人物皆剃去头发,露出光亮的头皮,映射其“泼皮”的绘画风格。1980年代末期,刚刚经历“十年浩劫”的中国处处遍弥漫着不安焦躁的情绪,对于艺术创作来说,既是危机,也是机遇,刺激着艺术家们勇于寻找新的路向,以抒发个人的不满情绪或内心希冀。方力钧的光头形象最早出现在80 年代末,作为艺术家对抗思想压迫的有力武器。光头独有的视觉辨识性使其过目难忘,同时亦充满矛盾,一方面象征劳改中凶恶悍匪与囚犯,抑或是士兵与军队整齐划一的发型,与邪恶、被动、服从与纪律挂钩;另一方面,僧侣的剃度却意指超脱与智慧。光头的形象具备多面性,存在多方面解读的可能,无论善与恶,某程度上皆是脱离主流社会的小众群体,方力钧以此形象暗示自身边缘化的处境,对抗社会的不公,好似掀起一场绘画革命。 件拍品《2010》,方力钧用红色刻画每个光头,人物均以背面示人,“个体”的独特性在此被彻底泯灭和消解。一个个红色光头张开双臂拥抱天安门与政治偶像,赋予作品强烈的隐喻——集体主义下的偏执狂热。大众对标签化的社会意识有着盲目不自觉的崇拜与渴望,集体的无意识被艳丽的色彩渲染得滑稽可笑又让人心生寒颤。世俗的人物与事物,例如气球等,被置于蓝天白云浪漫诗意的环境中,形成一种矛盾感。大量使用的非自然的色彩与超现实的场景,使这场狂欢与崇拜实则充满难以名状的虚无。 批评家汪民安曾这样写道,“(方力钧的画)就是90年代初的状态,他击中了许多人。在他的作品面前,80年代结束了,一个呆滞而丑陋的形象占据了画面中心,充斥着困倦、乏力、孤独和虚无。同时,一个犬儒主义时代也在他的笔下揭开了序幕,一个反美学的美学也揭开了他的序幕。” 1980年代,各式各样的艺术试验偏离了学院式的教学框架,而方力钧所追求的真善美作为一种艺术理想却遭到了明确的抛弃和嘲笑。正因如此,艺术家的灵感觉醒,以另一种方式,与过去的抒情性美学一刀两断,捍卫人道主义和理想审美。丑陋取代了黄金比例,嬉戏取代了严肃,百无聊赖取代了热情理想,嘲笑和讽刺取代了抒情和伤感。当代绘画一道封闭了几十年的的美学闸门就此猛然打开:其接纳了绘画历史中从未出现过的“丑陋”,以及伴随着这种表象而出现的 “反美学”艺术新形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