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北京保利2011秋拍现当代中国艺术夜场油画赏析(一)

发布时间:2011-11-24 新闻

常玉 幽蓝明菊
木板 油画
50年代
    70×62cm    
估价待询

只因菊有淡雅清秀、处事不争之特性,故而作为花中君子的菊,历来是文人墨客笔下争相表现的对象。在《幽蓝名菊》中,常玉用油画的方式演绎了他心中的“淡雅与傲然”。常玉用冷色调的画面,平稳的长方形构图,盆中怒放的菊花,豪放热烈的笔触,为画面构造出了整体的印象。这里虽然没有热情奔放的色彩,但却与梵高的《向日葵》一样,给人一种异曲同工的感觉。那一朵朵白菊盛开在绿叶丛中,开得又那么热烈。菊花的花型呈现圆盘状,与刚硬的干和柔美的花形成了强烈的视觉差。

《幽蓝名菊》是常玉比较有代表性的静物油画。常玉自幼学习书法国画,从这张画中不难看出一种中国画特有的韵味。作为静物画,这件作品的整体布局和色彩凸显一种别样的静,但静中又有一种抑制不住将要迸发的动势。虽是静物画,但好像画面中包含了多元的寓意。作品虽然以白、黑、蓝为主色调,但画面中却掩含不住一种压抑在内心的傲然与奔放。虽淡然于世却有无限才情,随心所欲、随心所发、随心所致。这何尝又不是画家的一种精神观呢?常玉曾说“当代画家们总带点欺骗的以多种颜色作画,我不欺骗,故此我不被归纳为这些为人接受的画家之一”。正像画中被环境深邃的包围着却依旧傲放的白菊一样,常玉也以自己的格调、单纯的高雅,表明了一种傲然的自信。

 

王怀庆 多寿
纸本 设色
年代 1996年
110×80cm
估价 RMB 1,000,000-1,500,000 

随着国家经济、文化领域的开放,西方现代绘画成为中国油画家更新艺术观念、改变艺术风格的重要借鉴对象。油画家纷纷从原有的写实形式和现实主义艺术思想出走,实践“观念更新”的油画家出现与过去截然不同的关注点:一方面是对中国传统文化和各种原始、边远的生活情趣的关注,另一方面是对西方现代绘画风格的兴趣。两种追求的结合使表现、抽象和象征成为新的艺术取向。

在二十世纪,从事纯粹的抽象性绘画的人比较少,而王怀庆则是其中一位。他们从自然景色、具体物象中发现有意味的形体、色彩元素,将自然物象加以分解,然后以纯粹的色、线、面组织起含有个人感情趣味的形式。他们没有切断形式元素与现实事物的联系,而是保留着个人对现实世界的记忆、幻想以及通向现实世界的形、色、光、影脉络。

王怀庆是一位兼善油画与中国画的画家。他关注并重视中国传统文化,从个性化的艺术需求出发研究、吸收传统文化。《多寿》这件作品中,形式、色彩很简单,仅仅用斜线构成的桃形极具抽象性,有点逸笔草草的意味。王怀庆选择了中国传统绘画的题材——多寿,在综合媒材的运用和绘画与装置的结合方面,将传统中国画与现代油画在手段、趣味、形式方面相为流通,互为借鉴。中国传统绘画本身具有突出的表现性,这使中国艺术家在理念与趣味上与表现主义灵犀相通。

王怀庆的作品总是保持着现实物象的影子,荡漾着抒情联想,这显示了他固有文化气质对他创作的深沉影响,他的作品处于具象到抽象,东方到西方的连结点上。用西方的表现方法来表现中国传统的绘画的题材,王怀庆已运用得挥洒自如。

经济的全球化必将带动文化的全球化,这并不是说文化趋于统一,而是文化愈加的多样化,内容更加丰富、精彩。中国绘画不是西方绘画的一个分支,中国绘画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中国画家也不能墨守成规。像王怀庆这类的画家们不断地去汲取东西方文化的精华,去创新去创作,才能让艺术具有活力。

王怀庆 直角
   布面 油画
   2000年作 
      131×145.5cm    
估价 RMB 5,000,000 - 7,000,000

王怀庆的作品很容易让人想到后现代主义的某些建筑设计,画面形式因素的高度单纯化、精致的设计性和对形体的几何化处理,似与构成主义者、新抽象主义者的追求有相通之处。

《直角》这件作品以黑白为母语、以木结构为母题,结构是画面的中心与主导。如水墨般效果的色调和类似破坏墙壁的肌理让人联想到黑瓦白墙的江南水乡。画面用单纯的黑白来表达一种与传统审美意识相联系的强烈效果。深入观察,好像把人引向内部空间,去想象,去思考。在正方形的木框里,有许多边线,是无规则的。每条边不是绝对平行的,所以在里面也形成了一个带角的不规则的四方形。从整体造型看,这形成了正确与不正确之间的参照系。这种形状来自中国的建筑、家具中的榫卯结构造型,边线不规整却相互联系,在一个很规则的、受到限制的空间中若即若离地相通。整个画面将高度的单纯与高度的“完成度”、“精致性”统一起来,形成鲜明的个性特征。

对于王怀庆这一时期的作品,吴冠中归结为他的创作是在追求童心。吴冠中这样说道“作者极力发挥黑之威慑力,强调黑与白的交织 推敲肌理的铺垫,经若无声有序的生存空间,以孕育童心”。“信乎风格及人格,其强劲的结构观念正在逐步拓展,其作品的赤子之心日益明显”。《直角》等作品是画家艺术风格的一个转变,他用一颗童心去简化构图与形式,用西方的绘画工具材料去表达他内心对于东方文化的审美意识。单纯的色彩、单纯的结构正是画家对于绘画制作达到高度凝练的地步,是对艺术创作进一步的探索与自我创新,最终形成个人的艺术风格

陈逸飞 海上旧梦
布面 油画
年代1998 
     120×100cm    
估价 RMB 5,800,000-8,800,000

陈逸飞作为中国现代画家,他的油画作品最大的特点就是将人心灵情感中弥漫的宁静与柔美的感受,以写实主义的艺术语言传达出来。不过,陈逸飞的写实主义“画风融合了写实主义和浪漫主义,叫人想起欧洲大师的名作”(1985年美国《纽约时报》),正是这种写实的浪漫给他笔下的女子肖像增了一份柔情,添了一份神采。

画面中具有东方气质的女子,一手轻拎金色鸟笼,一手微翘似正要嬉斗笼中金色小鸟,她的脸庞微侧,柔顺的卷发滑于一肩,微微上扬的嘴角,让人产生一瞬间的动情。女子仿佛立于人前,整幅画面有诗意的美感,一种纯、一种静,这是陈逸飞对具有古典美的现代女性的一种概括,不单以美一字概之,而是把对人物普遍的审美升华至理想的高度。

陈逸飞的这幅人物画,给人一种视觉的冲击但这种冲击也是激情的缓冲,他是将西方的油画作为描绘中国女性柔美的材料来运用的。在创作中,陈逸飞用一些高冷的色调缓和了油画中强硬的质感和浑度,将女子周围的轮廓浅化,明暗的加强也将具有情节性和叙事性的人物场景置于单纯的背景之中,去掉一切的繁锁细节,只以灰调将画面概括统一,所以目光离开画面时女子的形态早已映入脑海。画中那具有东方气韵女子身着百合花样的旗袍,佩戴珍珠耳环和项链,表现出了画家想表现东方女子的那种内在含蓄、纯洁可人的情感。画中微弯腰,翘指,穿着旗袍的女子让人联想到三四十年代上海的广告宣传画上的女性,但不同的是陈逸飞笔下的女子是风姿绰约,美而不艳,媚而不妖。

陈逸飞画作中有许多女子的肖像:着旗、袍吹、竹笛、执团扇……都露出一种怀旧气息,他捕捉到了让人一瞬间的动情之处,再加入带有理想美的表现,弥漫着宁静与柔美,将中华气韵与西方油画结合以体现一种现代的古典美。

陈逸飞 古镇水街
布面 油画 
年代1990年 
148×52 cm  
估价 RMB 3,000,000-5,000,000 

平静的小河,宁静的几户人家,偶尔经过的乌蓬小船是古镇水街日常生活的真实写照。水街是江南风景的一大特色,那里的小桥、流水、人家无不透出令人神往,陶醉的韵味。陈逸飞的《古镇水街》正是构出了这种梦似的宁静和谐,超凡脱俗的画面。

陈逸飞在绘画之路上追求的是通过特殊的视角,用柔的笔触,和谐的色彩,将西方油画的写实主义渗入中国传统的美感,从而描绘出弥漫着宁静平和的画面,柔谧梦幻,细腻精致。1984年美国《艺术新闻》将他定名为“个浪漫的写实主义者,作品流露强烈的怀旧气息,在美国照相写实主义中渗透着东方神韵。”他将画的风格兼容了写实与浪漫,所以画面往往能呈现出一种诗的韵味,这种韵味对于表现江南的幽美景色再合适不过了。《古镇水街》便是韵梦中恬静,清新的一篇。

在陈逸飞的水街中并没有白墙黑瓦,林荫花香,而是窄窄的河道,两边微微发黄的墙窗,河廊围柱并不整齐的驻在小河的岸堤旁……一物物,一景景都体现了这条水街的历史,突出了“古”的意蕴。宁静,悠闲,诗画般的乡土写实,淳朴的乡土气息,让人心醉。陈逸飞的画图十分细腻:远方的小桥,水中的屋影、船影、树影,如梦如幻,或许水街的真正魅力莫过于水与影吧!这幅画中的情景令人无限向往,正是那种静与幻是现今生活在喧嚣,繁杂的大都市的人们所缺少而心驰神往的桃源。看到《古镇水街》如同昨日梦境一般美妙,却又是那般真实,整幅画在观赏之时好像视觉随着那顶乌蓬小船向前移动,无限向前延伸,使观者的视角也无限扩展延伸。

《古镇水街》是真实的江南水乡的再现,同时也是陈逸飞浪漫化,主观了的“梦乡”,让人看到了古朴、宁静的水世界。或许这种有特殊韵味,让人梦幻的地方,正是陈逸飞心中所向往的古镇水街!

 

冷军 捆绑的牛角 
布面 油画
1992年作 
   78×98cm    
估价 RMB 2,000,000 - 4,000,000 

作为当代超写实主义油画的代表画家之一,冷军以其独到的构思、非凡的艺术技巧在当今中国画坛独树一帜。其作品最大的特点就是极端的写实。站在冷军的作品前,即使你不懂艺术,也能够感受到那种独特非凡的视觉效果。观者在其画前无不被其画面那丝毫毕现,精致入微的形象与技巧所折服。

《捆绑的牛角》是冷军超写实主义的典型作品,画面是由一把放置在凳子上的剪刀和一个被捆绑的牛角构成的。画面远远没有我们想像的那么简单,作者是要传递的表层之下传达另一层深刻的意蕴。在好多冷军的作品中,我们都能发现他对画面中“图式”的运用,并附加独到的见解和仔细的思考。从现实角度分析:风干的牛角仅是一条逝去生命的象征,但是在经过剪刀的作用后,牛角上被捆扎了麻布和绳索。作者想告诉诉我们的是,这时牛角的内涵发生了变化,它代表了一个新事物的诞生。我们可以感觉到他用富以有生命隐喻的象征性图式,想给观众以深刻的精神启迪。所以想探究作品表达的意义时,不得不上升到精神领域。我们得知:当一个人想要得到人生的升华和自我价值最大化的实现时,就必须要经过时间的历练。但是这种历练这种磨练是痛苦的,就如同要你去更改已经停留于脑海中的价值观念一样。不过经历完与命运持久的抗衡后,你的经验和阅历也随之丰富,人生就会有质的飞跃。这才是作者隐藏在画面中的真实想法。

与其它艺术家不同的是,冷军画面中写实、逼真、细腻的用笔技法构成了他创作过程中的另一大特色。还是用《捆绑的牛角》这幅作品分析:画面精致、空间立体感强,使人的眼睛产生幻觉“那个东西实实在在的纯在”,极像一张刚刚打印出来的照片。在构图上,我们又可以真切的察觉到:牛角的质感、麻布的用料以及剪刀的锋利。这种照相写实主义按类似照相般的风格进行艺术创作的油画技法,不是一般人能够学会的。所以从侧面也暗示出了冷军油画作品创作的严谨和技法的高超。

冷军始终坚信的是:只有走的正,才能一步步靠近艺术殿堂。他的"写生"被作为是保证画面信息来源的生动性、丰富性和可靠性以及激发行动的表现方式,在作画时他往往要逼近对象,扫描式的寻找、体会每个所需要的细节,每一个细节都不断的重复调整,最后用含量非常少而极其微妙的透明颜色进行一次全面的渲染,以达到整体的统一。

王沂东 风停了
 布面 油画 
 年代 1991 
  100×80cm  
估价 RMB 3,800,000-5,800,000

这是一幅带有浓重中国传统气息的作品:一位童真腼腆的小女孩颈带小银锁,手执纸风车。如此这般的题材,可以有许许多多的处理方法,可作者偏偏采手一种难度颇高的构思:在白墙前站着一位穿着兰花纹饰的白衣女孩。白与白对比不能不说是在色彩上的一次挑战性的尝试。这里可蕴含着作者匠心独运的初衷:为了展现女孩童真心中的那片洁白的净地,谢绝一般用黑灰衬白亮的手法,反而运用白墙来衬托白衣。当观赏者欣赏这一副天真无邪的神情的时候,世俗的眼球会净化为洁净生命的感知,让人无不感动于那份洁白的淳朴。

“礼失存于野”,当今是大兴城市化的社会,中国广大农村却积淀着厚重的传统文化。本作品描绘的正是农村生活一瞥。中国年画里的大红,优雅的兰花,以及乌黑的辫子组合成浓重的中国乡村艺术元素。作者带着对沂蒙山深切的情怀,深入当地农村,这里的乡村不仅给作者带来生活,还提供丰富的艺术素材。一贯以写实为拿手技法的作者,是不会忘却画面的细节描写,为了拉近与广大群众的距离,作者运用当地群众熟悉的物件与服饰作为艺术语言与之亲切交流。艺术的根就应该扎在脚下这块土壤上。

画中女孩脸部黝黑,既是与白衣白墙对比,又是生活和真实淳朴心灵的写照。作者虽然只描绘乡村女孩这一特例,同时却赋予中华民族广博的传统与乡间多元化风俗的情调。本作品的画面特点是用纯粹的大色调来进行描绘,并能巧妙地把握色彩,色彩在独立和对比中相得益彰。

杨飞云 带猫的人体
布面 油画 
100×80 cm  
估价 RMB 800,000-1,200,000

乍看这幅作品,第一眼的感觉是:整体带有沉稳而典雅的意味。这种意味主要是由作品的色彩和构图两方面传递给观赏者的。作者在色调处理上强调古典的情调,赭褐色的床垫和被单,作为画面主导色;具有质感的沉稳,并溢散出一种复古背景具有质感的古典气息的静穆。作者在别具一格的构图中平置一张床用平行线将画面均匀分割,一位动态优雅的女人若有所思侧卧床上。她乌黑亮泽的秀发沿着床边垂下,犹如一道流动飘逸的瀑布,恰当地打破了床沿两边的平行线,使得画面的布局稳中有变,夷险有度。作者以独特的构思将图面美化,不仅是其独具匠心的思考,同时更是体现作者在探索新古典主义的理想化追求。

这样追求在本图,则体现在构图与色彩的表现上追求一种意境美和形式美,创造“有意味的形式”。当然这一切都是建立在高超的写实的基础上。作者对西方新古典主义的延续和创新中有所追求,在作品中另辟新意,不再注重对象的过分显现,而是为了书写精神的内涵。本作品创作于我国改革开放初期,作者表现人体的题材在当时有重大的意义,开启了被禁锢多年的“雷区”,掀起绘画思想的新潮。那种普天下皆以为美的人体,曾经被伪君子们摈之为丑恶。作者在追求“唯美”时饱含敏感的洞察力和勇气,力图创造一种集典雅,圣洁为一体,同时根植于中国文化土壤的新古典主义油画。那条盖在女人身上的薄被,是符合国情的特色。他笔下的女人体皆有优雅的肢体语言,唯美的身姿以及洁白的肌肤。不得不说作者在美的道路上是理想化的执着者。

再次审视作品时就会发现,这里的人体是唯美的象征,作者有意把光线集聚在人体上,让人产生圣洁的敬畏之心。姿态的优雅是一种静谧的韵律,欣赏她只能产生对生命美好的感动,体验唯美之后的精神之光,绝不会是别的。值得品味的是,作者又在床沿下面画一只低头俯视全身紧绷,蓄势待发的黑猫,与床上优美慵懒有女人体作鲜明对比。使静谧的画面产生了一种的冲突,两种截然相反的基调同时出现在同一画面,是静与躁的和谐共处。这种特殊形态的时间停滞在瞬间,引人深思。这个瞬间,却蕴藏着一种永恒和深度的哲思:动与静的持衡,动中有静,静中有动,打破这个持衡,“美”即失去。

 

 

何多苓、艾  轩  第三代人
布面  油画

1984年作

180×190cm

估价 RMB 14,000,000-18,000,000

在中国当代画坛,何多苓一直给人一种有着诗人的气质,同时略带淡淡的忧伤的画家的形象。作为中国画坛的领军人物,他的画作为中国画坛指着前进的道路。从80年代初期他与一批年轻的画家如罗中立,程丛林等人在画坛上崭露头角,就一直在不停的创作,他们的画风一直在随着时代的变迁与自己的内心世界的变化而变化着。在这种变迁中留下了对于社会的思考,对于人生的问答。与艾轩等人一样,早期他们的画风都受到了安德鲁怀斯的影响,他们在怀斯画风的启发下,用怀斯的创作方法去表现他们对于中国社会的思考,与大的社会下作为个体的人的生存与思想的变动。如果说何多苓早期的作品“春风已经苏醒”还有着怀斯的影子的话,那么稍后的画作如“第三代人”,“青春”等都已摆脱了怀斯的影响。在他们的创作中已经有了自己的风格。

“第三代人”这幅画作是何多苓与艾轩共同创作完成的,作为一篇在特殊时代完成的画作“第三代人”有着特殊的时代的意义与那时的何多苓对于刚刚开放的年代的自己对于社会的思考。与“青春”这幅画作一样都寄托了对于同一个时代的用不同画风所作出的思考。虽然有着不同的画风但都有着同样的对于社会的反思。

改革开放之初何多苓住在四川大学。每天早晨上班都会遇到很多的同学,川流不息的走在巨型的毛主席的雕塑前。主席的手指向东方,但是人们的脚步却是杂乱的,没有固定的方向,自己走着自己应该的路。而这样的场景正是当时的社会的一个小小的缩影。改革之初,人们的思想终于走出了那个禁锢的年代,但是却没有一条铺好的路去走,每走一步都是对社会的思索,都是一步勇敢的尝试,但谁也不知道未来是何种景象。这样的一个印象,在何多苓的脑海里一直有着深刻的记忆,随着时间的发展这种印象反而越来越清晰,于是他就要用画笔去将它表现出来。

之所以把这幅画叫做“第三代人”是因为何多苓将中国的知识分子分为了三代。五,六十年代上学的一代,文革的一代与文革后的一代,而第三代正是文革后的这一代,是何多苓他们的一代。作为第三代的知识分子,他们的生活没有战乱,没有政治运动,他们是幸运的一代,生逢其时,既目睹了变革,又可以置身其外,成为幸存者和旁观者得以享受变革的成果。同时作为新时代的弄潮儿他们又有义务去为时代的变革做着自己的努力。当时的何多苓等人正在四川美院学习油画,而那时国外的一些艺术形式等各种东西突然涌了进来,所以何多苓这一代人的思想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进入大学之后接受的外来思想对于他们原有的意识形态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原有的思想与涌进来的思想,相互融合形成了他们这一代特有的世界观。

“第三代人”是在以上的种种思想与社会的变革下创作出来的,也带上了那个时代的标签。画中的人物现在已经都成了社会的精英,而作为画中的存在,他们都有其代表性,都有自己生活的典型,都是那个时代的代表。像刘家琨的形象带有一种那个时代比较流行的英雄主义形象;翟永明,有一双惊奇的大眼睛,是求知,也是迷茫的状态;张晓刚是流露出的青年学生,处于过渡阶段,面对未来的一种迷茫状态,他的世界观还未形成。何多苓所选取的典型正是时代的代表,也正是那个时代的特征。

画面的构图正如何多苓创画所受的灵感一样,构图紧密,像长焦镜头压缩了的感觉,在三位主角的后面的人,密集的聚在一起,构成了一堵墙。而每个人的方向不同,是那么的错综混杂,正如当时的人一样,路很多但不知该走哪条路,每一步都是探索。那时社会的走向在大家的心理都是一个未知的答案。而这种无序的构图正好是当时社会的特征和青年人的思想状态图示化的体现。前面的三个人之间没有交流,各自直视前方,各有自己的精神状态。于是在这幅画中便写出了各自的精神面貌,而这种精神面貌是中国社会发展的一个缩影。当时画中的人都没有多大的名声,但多年之后都成了社会的精英。可见在混乱中他们还是找到了一条正确的路,正如现在的中国一样,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下迅猛的发展着,超越着。画中前排的人正面走来,无数眼睛直视前方,在当时的画坛掀起了一阵飓风,让人直视那个过去的时代,又让人在思考过去所带来的伤痛时并思考着将来要走的路。现在再看这幅画依然带有那种震撼的感觉。

作为与何多苓共同创作“第三代人”的艾轩,在画中有着自己的表现。张晓刚的形象是由艾轩所创造的,与翟永明和刘家琨不同,张晓刚正处于尚未形成自己的世界观的状态。于是在画中我们可以看到因为不同的画风而表现的不同风格,而这种不同的人的形态在不同的画风下得到了完美的体现。当时的艾轩有个主张,他个人情绪化的作品画了很多,但同时还要一种社会责任感,要对生活关注。于是可以看到画中正是对那一代人的关注,这一代人有苦难,有着中国变革的痕迹。当他们从画中走过来的时候,就给人带来了一种咄咄逼人的感觉。他们背负着社会的责任,背负着中华民族复兴的责任。而他们的思想也正是变革的产物,于是在何多苓与艾轩的笔下我们可以看到这一切的存在。可以看到两人思想碰撞后产生的火花。

作为一个有着诗人气质的并略带淡淡忧伤的画家,何多苓在画中诠释着青春。他的画笔宛若一只青春的赞歌,歌颂着他们青春的生活。在朝气蓬勃的青春中做着自己的努力,并力图去改变这个世界。于是在“第三代人”中我们可以看到他们的努力,可以看到社会带给他们的机遇与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