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悲鸿是中国近现代美术史上的一代大师,他的作品熔古今中外技法于一炉,显示了极高的艺术技巧和广搏的艺术修养,在我国美术史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巨大作用。
徐悲鸿擅长素描、油画、和中国画,他的创作题材也十分广泛,山水、花鸟、走兽、人物,无不落笔有神,栩栩如生,特别是像《九州无事乐耕耘》这样的巨幅作品,除却凝结了他更多的心血外,还见证了他与郭沫若这两位爱国文人之间珍贵而深厚的友谊。
《九州无事乐耕耘》高150厘米,宽250厘米,创作于1951年春,距离徐悲鸿辞世只有两年时间,是他晚年并不多见的大尺寸作品之一,而就是这样一幅巨作,却长期深藏高阁,不为外界所知,也未见任何书籍记载,直到1996年此件作品在拍卖会现身,才终于走进了公众的视野。徐悲鸿《九州无事乐耕耘》与傅抱石《丽人行》原为郭沫若先生旧藏。原藏于郭沫若纪念馆,均定为国家一级文物。
傅抱石 《丽人行》
从款识上不难看出,此幅《九州无事乐耕耘》是1951年郭沫若出席第三次和平大会归来,徐悲鸿送予他的礼物。其实,徐悲鸿与郭沫若早于1925年便相识了,当时徐悲鸿携油画数十幅参加田汉在上海举行的“消寒会”展览,与郭沫若相见于会场,有恨晚之感。展后徐悲鸿仍回巴黎继续未完的学业。抗日战争爆发后,郭沫若和徐悲鸿均迁居重庆,时相往来。当时,郭沫若有感于国民党政府的独裁,自撰《陪都文化界对时局进言》一文,呼吁成立有共产党在内的民主联合政府。郭沫若亲自将此文送至重庆磐溪中国美术学院,请徐悲鸿一览,徐悲鸿看后,十分赞成《进言》,立刻签了名。所以后来郭老曾经为这个签名写过一首诗,他写“豪情不让千盅酒,一骑能冲万刃关。仿佛有人为击筑,磐溪易水古今寒。”他们当时签名的时候要冒的风险,使他想起了荆轲刺秦王时候,在易水送别时候的“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下定这种决心做这件事情。
《进言》在《新华日报》发表后,引起蒋介石大怒,在重重压力下,徐悲鸿不惧国民党特务的威胁,不改初衷,使他和郭沫若的友谊更加深厚了。解放后,郭沫若与徐悲鸿都定居在北京,两家的往来也自然变得十分密切。
1950年7、8月间,徐悲鸿大病一场。据廖静文回忆录——《徐悲鸿一生》中记载,“周恩来总理知道了悲鸿得病的消息,立即指示要尽力抢救,使悲鸿得到了当时最好的医护条件。最初,他完全不能进饮食,只能用橡皮管通到胃里,输入流质食物。四个月以后,他才能在床上坐起来。”1950年11月,徐悲鸿出院,回到北京东受禄街的家中,而之后整整一年时间,徐悲鸿除了出席全国政协的一些重要活动外,其余时间主要是在家里养病。
于此同时,也就是1951年。郭沫若率团参加了在柏林召开的“保卫世界和平”三次会议,实际上 “保卫世界和平大会”,一共举办过三次,分别在1949年、1950年和1951年举行。而徐悲鸿本人就是中国参加“保卫世界和平大会”一次会议的代表团成员。在“保卫世界和平”三次会议之后,郭沫若又于4月9日赴莫斯科参加了“加强国际和平”斯大林金奖颁奖仪式,委员会主席斯科贝尔琴将雕刻着斯大林头像的金质奖章挂到了他的胸前。这是新中国成立后个人所获得的最高级别国际奖章,举国上下欢欣鼓舞。郭沫若为此满怀豪情写下:“我今天接受了无上的光荣,也接受了庄严的使命”。作为郭沫若先生的挚友,徐悲鸿于1951年在北京养病期间创作了《九州无事乐耕耘》,并作为贺礼赠送给了郭沫若。
之所以此作名为《九州无事乐耕耘》,我们从题跋中不难看出,它原于欧阳欧阳永叔的诗意,也表达了徐悲鸿自己的意愿。
“无事乐耕耘”出典
“九州无事乐耕耘”引用的是欧阳修《寄秦州田元均》一诗中的颔联,并对原句稍加修改。其原诗如下:
《寄秦州田元均》
—欧阳修
近来边将用儒臣,坐以威名抚汉军。
万马不嘶听号令,诸蕃无事乐耕耘。
梦回玉帐闻羌笛,诗就高楼对陇云。
莫忘镇阳遗爱在,北潭桃李正氤氲。
分析《寄秦州田元均》一诗,如果不了解庆历年间欧阳修的仕途经历、“镇阳”与“北潭”、田况其人及其与欧阳修的关系,是不会明了欧阳修诗中的深意的。
欧阳永叔,就是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欧阳修。“九州无事乐耕耘”一句出自欧阳修之《寄秦州田元均》诗中的第二句:万马不嘶听号令,诸蕃无事乐耕耘。以诗意结合当时中国的国情,徐悲鸿笔下的“九州无事乐耕耘”涵义则更为明显:1951年,是进入抗美援朝战争的二年,在战争如火如荼之际,国内虽然安定和平,但大家仍然积极进行劳作生产,一方面是为了国家的强大,一方面是为了支援朝鲜战争,因此也便呼应了款识中提到的“农夫农妇皆英勇战士”一句。故而此作不仅映射出时代信息,而且具有极为积极的象征意义。
就题材而言,徐悲鸿画过多幅以农民为对象的写生作品,不过以国画为媒介创作的农民图并不多。此幅《九州无事乐耕耘》无论题材、构图、还是造型与任何古人的图式完全不同,徐悲鸿乃直接从生活对象出发,以朴实的艺术语言表现对象的现实性和典型性,呈现出普通生活中所流露出的情感。
徐悲鸿艺术学院院长徐庆平先生曾评价此幅作品:人物和景致的关系画得非常协调,柳树、春天的柳树还没有长叶子,但是已经发绿了,当时春耕时候的那种感觉、那种氛围、画得非常的感动人,所以我觉得它是一张他晚年的很重要的一张作品。
画中农民和牛以写生的手法描绘,三个农民均上了年岁,但仍不辍劳作。最前者牵牛犁地,其双脚迈开,身躯前倾,脸部和手部的肌肉因凝聚力量而呈现出收紧之感。后面两者为一农妇和一农夫,一挥锄,一弯腰,动作幅度并不大,表情亦平静,与前者形成反差。
耕牛则被描绘的瘦骨嶙峋,与徐悲鸿其它牛的造型差别甚大,画法上先以墨笔勾勒外形,再以赭石敷色,每笔的浓淡和干湿都表现出了牛毛的质感,画出了牛身各部分的向背凹凸,而牛腿,看上去则酷似徐悲鸿擅长的奔马的双腿,形成了“牛身马腿”的独特造型。整幅作品笔致精确,笔墨灵活,特别是它传达出的那份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鲜明的现实主义风格,早已使此幅《九州无事乐耕耘》成为新中国美术历史不可或缺的一页。
有意求购买北京保利2011秋拍重点拍品徐悲鸿《九州无事乐耕耘》可向公司近现代书画部咨询索取徐悲鸿《九州无事乐耕耘》专册,内有详细专文论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