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T 451
艾轩 荒原
布面 油画
2005年作
60×60 cm
RMB 1,000,000-1,500,000
艾轩
AI XUAN
宁静与孤寂,令人砰然心动
—艾轩的油画艺术
在中国当代油画界,艾轩占有一席独特的位置,从20世纪70年代起,他因作品参加全国性美展而步入画坛,但他真正受到画界的关注是在80年代初,那是他以一幅反映残疾青年求知愿望的油画《有志者》(1980年)在第二届全国青年美展上获得银奖。之後他转而以西藏题材创作油画,逐渐形成自己的艺术面貌而跻入名家之列。80年代中期,他的油画作品《若盖尔冻土带》(1985年)、《她走了,没说什么》(1986年)、陌生人(1987年)登,表现人在大自然面前的渺小,脆弱和生命的短促,画面上是一望无际的山野、沼泽地、天空和变幻的云彩,或静止或移动的单个人物默默地、孤独地存在其间。淳朴的他或她麻木、茫然的表情,似乎在听任大自然的摆布;而另一些作品在描写屋子里神情发愣的女孩,孤独的人物与屋外大片空白形成鲜明对照。画中人健康、端庄而美丽,在他们的神情中,有一种在自然界威力前令人怦然心动的无奈与无助。这些表现人的苦难和孤寂的作品有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它们在国内外重要展事上出现,很快引起画界和收藏界的关注。1987年,他有机会赴美国俄克拉荷马大学做访问学者,并在纽约曼哈顿麦迪逊大道举办个人画展,他的作品被美国主流媒体《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基督教箴言报》、《美国艺术》、《艺术新闻》称之为“一颗上升的星”。在美国的参观、访问与创作,包括与美国乡愁写实有话大家安德鲁·怀斯的会晤,使他增长了知识,开拓了眼界,更增强了自信心,同时也知道了自己艺术上的不足。回国後二十多年来,他埋头创作,还是以西藏为题材,还主要画茫茫高原上的藏族男女,还是那写实风格的油画,相继有许多杰作问世。
艾轩出生於文学名人之家(父亲为著名诗人艾青),但幼年在战争烽火中颠沛流离地度过,青少年时代又遇到频繁的政治运动,父母的利益,父亲被划成“右派”,“文革”风暴……都在他的心灵上留下难以磨灭的阴影,使他对人生,对社会有过早的体悟,懂得世态炎凉和生活的艰辛,养成他冷静地看待世界和略带悲凉感的人生态度。当然,也培育了他在艺事上独立思考、顽强奋斗和拼搏的精神。艾轩自幼喜好涂鸦,酷爱临摹连环画,考入中央美术学院附中後,造型技巧得到初步训练。好学的他,利用在成都军区文化部创作组担任美术创作员11年之久的时间,获得不少生活经验和绘画技巧。也是在这期间,从1973年至1982年,他有机会多次进入西藏地区。那时,他说“大概八九年的样子,我的关注点基本上是当地的外表,强烈的光的对比,色彩的艳丽,当地的民俗民风。”前二十,和许多画家一样,艾轩对陌生的西藏的认识和理解有个从表面到内里、从现象到本质的过程。更重要的是,他逐渐懂得,作为艺术家如何从自身经历和生活体验出发,用独特的视角和心灵去捕捉、表现自己在西藏发现的美。艺术,与其说是客观世界的“真实”反映,毋宁说是艺术家灵感和刺激,触动了他的内心深处,迸发出创作的激情。艾轩经历了这个过程。他的作品面貌之所以在1982年後发生很大变化,着力表现人在自然威力面前的渺小与周围气氛的冷漠、空寂,是由於他从藏区的自然和社会现象中获得了这些感受。也许是这些感受是很主观的,但因为与他以前的生活经历和对生活的态度相呼应而被他敏感地捕捉到,并用绘画语言加以强化。不论艾轩最初是否自觉地认识到,他的这些作品实际上描写的不是生活的表象,而是通过对人物心理与大自然本质力量的揭示,表达了他对人生、自然和社会的思考。他的这一审美趋向在外国画家的创作中得到了印证。他从当代美国著名画家安德鲁·怀斯乡愁写实主义油画中得到了共鸣,他也从怀斯的一书中获得了启发。
丰富多彩的西藏社会与大自然,给艾轩许多知识和教育,但给予他创作灵感的却是他绘画中表现的那些情景,或者更准确地说,是那些情景中承载的一种思想,观念和感情。这表明,他是一位很有个性,很有艺术见解的艺术家。他敢於和善於发现和发掘他心目中的美感。艾轩是以极大的热情去描写藏区自然界的荒凉,空旷和孤寂,描写生活在其中的人物的冷漠与孤独。也许有人会提出问题,荒凉和孤寂也值得在艺术中加以表现吗?回答应该是肯定的。因为,作为美感范畴的荒凉和估计,是大自然和社会生活中本来就客观存在着的,也是人类丰富的心灵世界某一方面的属性。人类和自然界除了欢乐、幸福、富足、安宁之外,还有荒凉、孤寂、悲痛和苦难,它们相辅相成而又互相转化。也许,正因为有荒凉、孤寂、悲痛和苦难,人们才更珍惜欢乐、幸福、富足和安宁。艾轩不是以悲观、消极的态度来描写荒凉与孤寂的,他在人物形象的刻画中,不仅仅描写他(她)们沉默中的无奈,而且还表现出他们自身的纯朴、美和对未来的期待。
艾轩是一位固执的写实主义画家,他毫不动摇地走写实道路,他热情地宣传、阐述写实艺术的价值和对人生的意义,坚定地捍卫写实绘画存在的权利。在2004年出版的《中国油画十家:艾轩》卷的扉页上,他写上了这样一句话:“下辈子还是画写实的油画”,充分说明了他对写实油画的忠诚和执着,他根据自己的爱好和接受的学院教育,选择了写实主义创作方法,他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也饱尝写实油画创作所带来的乐趣与苦恼。乐趣在於真实与精致的写实技巧能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娱人娱己;苦恼在於包括他在内的中国油画家要达到写实的完美,要攀登欧洲写实油画的高峰,几乎是不可能地,但是,和许多中国当代写实的油画家一样,艾轩也意识到,我们不必气馁,有深厚文化背景的中国艺术家,运用我们的智慧,按照写实油画的普遍原理,努力创作出与欧洲国家不同面貌的油画艺术作品来,为国人与世界人民欣赏,那就尽到了我们应尽的责任,也为世界画坛做出了自己的贡献,20世纪中国写实油画的价值也在於此。这大概就是艾轩钟情於写实油画,并在这一领域辛劳探索的原因。
艾轩是固守自己个性风格的画家,他的艺术风格从20世纪80年代形成之後,几乎没有发生很大的变化。这和当今画界流行的“要不断求变”、“不断超越自己”的主张大相径庭。艾轩理解现代主义画风,也尊重走激进路线,不断变化自我风格的艺术家,但是他崇尚古典写实法则,他根据自己研究欧洲古典艺术的体会,认识到艺术史上真正有成就的画家一旦形成独特的个性风格之後,一般会在此基础上不断完善、深化,而不是轻易重起炉灶或改弦易辙。二十多年来,艾轩所作的不是作品图示和风格的翻新,二十不断发掘新的题材和主题,不断完善他的写实技巧,解决他在油画创作中面临的各项课题。他十分重视创作中“手艺”的作用,绘画材质的选择,作画的程序与步骤,整体画面的构思和具体细节的处理,他都有细致慎密的思考和安排。他重视体验生活和感受生活,他的艺术作品都是源自现实生活中的积累,而具体构思一幅画时,则是先有观念、设想,然後勾画草图,再到生活中按照需要选取特定的景色和人物。他重视写生,同时也善於用摄影手段搜集创作素材。他重视写实油画的塑造技巧,将就画面人物和景色的体面塑造,讲究形的结构和色彩,讲究笔触和肌理效果。他尤其重视人物面部特别是眼神的刻画,他(她)或注视着观众,或面对观众视而不见,或有意避开,或向远处望去……都凝聚着内心的空寞和寂静。作画的艾轩兼用“写”与“做”的方法,认真地刻画包括人物的衣褶、原野上的荒草和茫茫的白雪等细节,使它们都贴切地服务於画面的整体效果,服务於他追求的艺术境界。
艾轩的油画创作再一次给我们提示了一个最普通的道理:大千世界,美无所不在,艺术家要从自己的生活经历和体会出发,寻找适合於自己的艺术语言。这种语言越独特、越个别,才越有艺术感染力。
摘自《中国当代油画名家画集——艾轩》
文/邵大箴
LOT 455
王沂东 醉新郎
布面 油画
2005年作
150×150 cm
RMB 7,000,000 - 9,000,000
展览/2005年5月 中国油画邀请展 德国杜伊斯堡美术馆
竞投本件拍品,请与本公司相关业务人员联系,提前办理特殊竞投号牌。
王沂东作为中国当代最具实力的油画艺术家之一,在他的的画作里,他游刃有余的将西方古典油画的精湛技法与东方民族的审美意蕴完美的融合在一起,成功地再现了自己的独特风格。那一身红色服装将画中女子那独具东方神韵的美展现画面中。还有那作为背景的仕女画,与飞天的造型融汇了中国式的意境。在民族的风情里展现着独特的唯美。在他的画作“醉新郎”中,於静态中展现动态,在稳重中挥洒灵秀,从色彩中寄托内涵,犹如一坛陈年佳酿,洋溢着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艺术风采的醇厚,回味着中国宋代工笔流韵的清香。
王沂东那工笔流畅的画作“醉新郎”中,描绘的是传统的新婚洞房之夜的情景,那几支红亮的蜡烛带来了光源,也营造了那种宁静和谐的氛围,点点烛光照亮了画中人的面庞,在烛光的氤氲下,新娘的脸上写满了幸福与对未来美好的期待。在那细腻的笔触的刻画下,一切都是那么美好。新郎的脸上写满了陶醉,与对新婚的幸福之感。他趴在桌子上,眯着的双眼里有一种迷离彷徨的感觉,也许是刚才酒喝太多了,也许是陶醉在新娘的美中。在王沂东在这幅画中,柔和的光线,细腻的笔触,舍弃多余的层次,使古典的油画技法与中国的平面法向法和,尤其是在夜的处理中吸收了传统画工笔重彩的装饰手法,与人物精神气质融合,透出东方式的内在,温润的感觉。
王沂东用他的细腻的笔触融汇东西,将东方古典神韵与西方古典的油画技法相融合,在他独特的表现中展现着东方的审美。
LOT 493
刘小东 儿子
布面 油画
1995年作
137×152 cm
RMB 10,000,000 - 12,000,000
展览/ 96—97“首届当代艺术学术邀请展96—67”中国美术馆、首师大美术馆、香港艺术中心2000年9月《刘小东1990-2000个展》中央美院美术馆
2000年《刘小东和他的时代》美国旧金山个展
出版/《首届当代艺术学术邀请展96—67》画册1996年p.65
《LIMN MAGAZINE OF INTERNATIONAL DESIGN》ISSUE 2. 1999年p.21
《刘小东1990-2000》画册 2000年p.57 四篇评论文章:
“具体现实主义——刘小东和他的时代和我们的时代”文/范迪安
“你在场吗?”文/宋晓霞
“Liu Xiao Dong:Realism with a twist”文/周思
“Reality,Reaction,Response”文//凯伦
《刘小东——中国当代油画名家个案研究》2000.9 p.76易英/著 湖北美术出版社
《艺藏》嘉德.通讯特刊 1. p.22 短评
《LIU XIAO DONG and His Time》LMN Gallery 画册 2000年p.11 评论文章
《首届中国当代艺术年鉴展》画册 2005.12 p.129 湖北美术出版社
《Red Flag Collection Liu Xiaodong》2006 p.145 MAP BOOK PUBLISHERS 香港
《艺术与投资》2007年5月 总第17期 (图)p.61 文章:“刘小东:得宠的‘新生代’与爆棚的‘新学院’” 文:刘晓丹
《当代艺术与投资》 2007年8月 p.79 去了解,关於刘小东的“一切”--《生命的富足:中国当代艺术家刘小东影集》後记 文/董冰峰 出品人:罗伯特 何炬星 Timezone 8&Limited 2007年第1版
《东方艺术》2007年7月上半月 p.117 “中国当代艺术28年”文/李峰
《中国当代艺术》2007 p.239 德国印刷
《当代艺术新闻》2005/11 No.10 p.76
竞投本件拍品,请与本公司相关业务人员联系,提前办理特殊竞投号牌。
刘小东总是有一种走出圈子的强烈欲望,但这需要契机,需要一种出自其内心的条件和选择。1995年的这一件作品《儿子》标志着他在这方面的突破,这种突破的方式就是在个人经验的基础上融入超越个人经验的主题,是个人经验对公共经验(社会经验)的观照。刘小东在作品《儿子》中不只是展现了一个事实的现场,而且还讲述了一个故事,即现场只是事实的一部分,仅仅目击到事实是不够的,还要揭示事实本身的意义。《儿子》有着明显的文学性,而且也深受影视的影响,刘小东在这儿不是有意追求绘画的文学性,而是在表达他自己对社会问题的看法。《儿子》是一个真实的故事,与张元的一部电影同名。在大学时代刘小东就认识了张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