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1711-1799)金莲花
立轴 水墨纸本
1794年作
题识:金莲花发映阶新,着雨清妍不染尘。此是祗陀园里地,故应长者布来匀。香山金莲花盛开,玩芳得句,兼为写生。甲寅清和月下浣之三日制于来青轩。
钤印:写生、干、隆、笔端造化、古希天子、太上皇帝、八征耄念之宝、欢喜园、游六艺圃、石渠宝笈所藏
著录:《清高宗(乾隆)御制诗文全集》第三册,第42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1996年版。
QIAN LONG FLOWER
hanging scroll; ink on paper
55×30 cm. 21 1/2×11 3/8 in. 约1.4平尺
RMB: 12,000,000-20,000,000
仙葩映日弄晴晖
——乾隆皇帝画《金莲花图》
乾隆皇帝画《金莲花图轴》为藏经纸本水墨画,自题云:“金莲花发映新阶,着雨清妍不染尘。此是祗陀园里地,故应长者布来匀。香山金莲花盛开,玩芳得句,兼为写生。甲寅清和月下浣之三日制于来青轩。”钤“写生”朱长方、“干、隆”朱文联珠、“笔端造化”白方印。幅上又钤有“古希天子”朱圆、“太上皇帝”朱方、“八征耄念之宝”朱长方、“欢喜园”朱方、“游六艺圃”朱长方以及“石渠宝笈所藏”朱方印等。按甲寅清和月即乾隆五十九年(1794)农历四月,乾隆帝时年84岁。图中所题《金莲花》诗,见于《清高宗御制诗文全集》之《御制诗二集》,此诗作于乾隆壬申(十七,1752)年初夏,作者时年42岁。这首诗也是目前所知乾隆皇帝最早的以“金莲花”为题的诗歌。有趣的是,这首诗写于静宜园(香山)来青轩,而《石渠宝笈》续编亦着录有他此年作于来青轩的《金莲花图》轴,也为藏经纸墨笔画,唯尺幅与本文所云之轴相较短一尺有余。故可推断,《石渠宝笈》续编所著录之图,应是与此诗同时创作,而本文所云之轴,则是时隔四十二年,老年乾隆据其早年诗意在来青轩再创作的另一版本。
乾隆以“金莲花”为题的诗歌,在《御制诗》各集中更比比皆是,除了壬申年这首之外,还有甲戌年作七律、乙亥年作五绝、癸未年作五律、戊子年作七绝、甲午年作五言八韵、辛丑年作七绝、乙巳年作七绝诗等。这些诗歌除一首作于木兰秋狝期间之外,大多都创作于来青轩,这主要是因为香山的金莲花主要集中在来青轩四周,同时,金莲花期大多正值乾隆居住香山之时。诗中以优美的词句赞扬了金莲花的形色之美,记录和回顾了圣祖康熙皇帝、乾隆生母孝圣皇太后(1692-1777年)等在西巡五台和燕居西郊时欣赏金莲花的情景,特别是孝圣皇太后最喜爱此花,每当来青轩外花开时,管理香山的园吏都会采撷鲜花置于水瓶中恭献给太后。因此,在孝圣皇太后去世后,面对香山园吏依照旧例送来的金莲花,乾隆皇帝不禁睹物思人,发出了“四载熏风一弹指,思将谁献益潸然”的喟叹。可见,金莲花不仅以其娇艳的美丽为宫廷园囿和帝后生活增添了色彩,同时也承载了一定的人文和历史内涵。
金莲花,又名金芙蓉等,属毛莨科多年生草本,花期在6至8月间,盛开时一望无际的原野上遍地金色澜然,入秋花干而不落。此花不仅以金黄璀璨夺人眼目,以生命顽强令人咏叹,同时还具有清热解毒的功效,以此花为茶饮,可起到滋阴润咽的药用。
金莲花原本在北京没有种植,香山的金莲花是从五台山移种的。吴振棫《养吉斋丛录》卷之二十六曾云:“五台山有旱金莲。七瓣,两层。心亦黄色,碎芷平正,有尖黄瓣,环绕若莲而小,六月盛开,遍地金色。圣祖有金莲花赋。后由五台移植避暑山庄,今香山亦有之。”确实,早在康熙时期,金莲花就已盛开在承德的皇家园林中,避暑山庄中康熙皇帝亲题的三十六景,其中第二十四景即为“金莲映日”。《热河志》中这样描述其胜境:“延熏山馆之右,有殿五楹,西向,环莳金莲花。花出五台,移植山庄。叶亚枝交,含风挹露,晨景初出,金彩新鲜”。在康乾盛世,这里“广庭数亩,植金莲花万本。日光照射,精彩焕目。登楼下视,直做黄金铺地观”。
乾隆一生钟情书画艺术,不仅广泛搜求、收藏历代书画名迹,而且自己也热衷于游艺翰墨,其书法、绘画、诗文都有一定的造诣,并为后世留下了数以万计的书画作品。他的这些作品基本都庋藏于故宫博物院,极少部分藏于各地博物馆以及私人手中。乾隆皇帝的这幅作品,是他传世作品中为数不多的写生绘画,尽管在一般人看来,他的绘画技巧确实稍嫌笨拙,但正是这种笨拙、幼稚的笔墨才是他本人的亲笔之作。而那些工能、秀巧的作品往往是经词臣们润色甚至是完全由他们捉刀完成的。另外,乾隆五十九年是他去世前六年,而从乾隆五十二年开始,乾隆的绘画创作数量急遽下降,每年仅1-2件,且大多为新年应景之《岁朝图》。因此,这件《金莲花图》轴,对于了解其晚年生活和绘画创作情况也是不可多得的史料。
今天的香山和避暑山庄,已无从再觅金莲花开的芳踪,但夏秋之际的山西五台山和河北坝上草原等地,仍旧可以欣赏到绚烂的金莲花海。乾隆皇帝描绘金莲花的诗文、绘画作品,不啻为这种在今人眼中难进大雅之堂的野花传神写照,也为它的历史与“身价”提供了最好的注脚。
乾隆(1711-1799)御临王帖
册页 水墨纸本
1753年作
题签:御临王帖。
题识:癸酉秋月御临。
钤印:干、隆、天地为师
鉴藏印:臣孙毓汶敬藏
展览:“宋元明清中国古代书画大展(四)”,保利艺术博物馆,2011年10月。
出版:《宋元明清中国古代书画选集(四)》,第40页,保利艺术博物馆,2011年10月。
QIAN LONG calligraphy
album leaf of pieces; ink on paper
15×18 cm.×8 5 7/8×7 1/8 in.×8 约0.2平尺(每幅)
RMB: 1,000,000-1,800,000
此册页署款“癸酉秋月御临”,钤朱文“干”字、白文“隆”字和“天地为师”朱文印章。癸酉为乾隆十八年,即1753年。封底左下钤有“臣孙毓汶敬藏” 白文收藏印,与其《御临倪瓒画谱》上所钤印同,据考孙毓汶(1833-1899)字莱山,号迟庵,山东济宁人。咸丰六年(1856)榜眼,精鉴别书画,工书法,钱选《浮玉山居图卷》曾为其收藏。
《淳化阁帖》共收王羲之书迹一百六十一帖。“帖”,在古代是指信札、便笺和书稿一类的墨迹。此册所临九帖,为王羲之信札九通,其依次为:《虞休帖》、《临川帖》、《袁生帖》、《知宾贴》、《适太常帖》、《司州帖》、《里人帖》、《想弟帖》和《仆可帖》。其中《袁生帖》在清内府藏有墨迹本(唐摹本),《三希堂法帖》曾收录摹刻。此册书法为草书字体,圆转流畅,又以中锋行笔,落笔沉着果断,连带自如,墨色匀净淡雅,布局上以界格分行,每行四字,行气疏朗有致。整册作品运笔精熟,笔墨酣畅而古法内存,虽为临帖之作,但无涩滞之感,可见书家对摹写对象极为熟悉。
将此册页与《淳化阁帖》刻本相较,原刻笔势起伏跌宕,形态舒卷多状,点画的映带连绵尤为突出,很能代表王羲之后期今草的艺术特点。乾隆此帖书写在体势上摹写地惟妙惟肖,与王书气合,这源于乾隆早年对“王书”的临摹功底,从摹刻于乾隆二十年(1755)年的《敬胜斋法帖》中,我们不难发现他对历代书法作品的临摹下过很深的功力。由于草书的临写,往往是师其意而不在迹象间,这件作品也体现了乾隆的本色书风,即笔法圆劲,结体平稳匀称,呈内敛之势和圆熟之态,这受到当时崇董之风的影响,尤其是他对赵孟俯的推崇,赵书遒媚的体态也融入其笔下。所以此件作品在右军洒脱超逸之外又见端庄稳重,于逸少笔力遒劲之内又见妍丽之态。而且对比一下他在己巳(1749)年所临《阁帖》中的《旃罽帖》及《宰相安和帖》(现藏北京故宫)和壬申(1752)年《缂丝乾隆御临王羲之袁生帖卷》(现藏北京故宫)两件作品,可以发现,之前的这两件作品与此册页有更多的相承之处,如笔法的遒劲圆润,墨色的饱满,体势的秀逸,都明显地渗透着赵孟俯书体的韵味,但字迹结体较为拘谨,笔力稍嫌稚弱。此件册页则是对赵书风格很大的超越,用笔于细劲之中见沉着,体势稍见开合之态,应是乾隆临习王羲之书法的精进之作。
今人评价乾隆书法“圆润秀发,盖仿雪松,惟千字一律,略无变化,虽饶承平之象,终少雄武之风”(马宗霍《岳楼笔谈》),此语论风格而未及格调,终隔一层。张伯英先生在《敬胜斋法帖提要》中云:“学者多见古人真迹,得其用笔用意,下笔自不同流俗。内府所藏既富,高宗天资亦优,弄翰尤勤。清代诸帝王皆工书,而高宗诣力最为深厚。晚年益臻古澹,有从心不逾矩之妙。”此论可谓卓见不凡。乾隆由董、赵而上追羲献,能取法乎上,且自幼“弄翰抒毫,动成卷帙”,于听政之暇,对内府所藏又“手自摹写,品评题识,至于再三”,其临池功力之深,又以诗文涵养笔墨,书法格调自然秀逸不俗。
——刘金库
乾隆(1711-1799)御临倪瓒画谱
册页 水墨纸本
1753年作
题签:御临倪瓒画谱。
题识:癸酉中秋日仿云林各种。
钤印:中心止水静、乾隆宸翰、化工四气为全施、会心不远、垂露、写心、爱竹学心虚、洗尽尘氛爽气来、众花胜处松千尺
展览:“宋元明清中国古代书画大展(四)”,保利艺术博物馆,2011年10月。
出版:《宋元明清中国古代书画选集(四)》,第39页,保利艺术博物馆,2011年10月。
QIAN LONG landscape
album leaf of pieces; ink on paper
15×18 cm.×8 5 7/8×7 1/8 in.×8 约0.2平尺(每幅)
RMB: 1,000,000-1,800,000
不即不离 是画是诗
—乾隆《御临倪瓒画谱》册页赏析
此画谱共分八页,封面正楷书“御临倪瓒画谱”,封底左下方钤 “臣孙毓汶敬藏” 白文收藏印,据考孙毓汶(1833-1899),字莱山,号迟庵,山东济宁人。咸丰六年(1856)榜眼,精鉴别书画,工书法,钱选《浮玉山居图卷》曾为其收藏。画谱末页行书署款“癸酉中秋日仿云林各种”,点画圆润均匀,结体婉转流畅,为所见乾隆书法典型风格。癸酉为乾隆(1711-1799)十八年,即1753年。右下角钤白文“乾隆宸翰”方形印。
乾隆在政治上以文治武功十全老人自称,在勤政之暇,留心翰墨,诗词书画,无所不能。他的诗作数量很大,书法亦流传甚多,尤其碑版遍天下,而他的绘画作品却流传得很少,且多藏于内府。乾隆即位之前就有一定的绘画修养,他在自己画的《三馀逸兴图》的题跋中说:“忆余己酉岁,偶习绘事,而独爱写花鸟。因博览所藏画册,如林椿、边鸾、黄荃、徐熙诸名家得意之作,无不规模殆遍。” 己酉岁为雍正七年(1729),乾隆年十八,尚未当上皇帝,二十五岁即位后,广收天下法书名画,万机余暇,潜心摩挲,于古人名迹临摹不辍,画艺精进。清人彭蕴灿《历代画史汇传》评价其绘画:“古秀浑逸,天机洋洋。老劲过于沈周,清隽驾于元宋。”虽有溢美之嫌,但也可见其绘画的高深造诣。《石渠宝笈续编》着录有乾隆《双塔峰图》,用笔简洁匀净,山石皴法以干笔横向折带皴为多,林木之间亦用淡墨烘染,以逸笔草草施于绢素之上,清雅俊逸,深得元人倪瓒画格。也受到当时宫廷 画家董邦达、张宗苍画风的影响,但更显得含蓄清润,悠远淡然,又颇有王石谷的画风。
此册页仿倪云林松、木、竹、石各种。第一页绘两簇柳条梓叶,疏朗简洁,正中绘有大小树木各一,枝梢挺拔,而恣态右盼,似宾主相对,错落有致,左侧钤朱文“写心”随形印;第二页绘大小树间竹,大树用笔疏松秀润,小树则显细劲之态,纤纤秀竹草草点缀,旁逸斜出,竹木之间前后掩映,摇曳生姿,画面右下方钤有 “洗尽尘氛爽气来” 白文方印;第三页绘新枝枯干雨竹,上页为晴窗细竹,此幅竹叶下垂,为雨后之景,大树枝叶以松淡笔墨层叠,见其丰润,小树用笔则多见顿挫,略见枯损之态,左方钤有白文“爱竹学心虚”印;第四页绘小松四株,或枝干虬曲,或勃勃而生,皆以极简笔墨绘耿耿生气,天真不俗,令人有君子之思,右下方钤有白文“众花胜处松千尺”方形印;第五页绘两组山石,于石脚处又间以小石,错落自然,以小斧劈皴、拖笔折带皴等干笔皴擦,墨色清淡,又时以浓墨点苔,两处顽石或挺立或圆浑,或秀润或古朴,笔墨变换,于尺幅之中见匠心之妙,左侧钤朱文“垂露”印章;第六页绘两处盘石错落江间,又以碎石点缀,无意求工而得自然之理,技法上全以披麻皴为之,浓淡疏密各得其宜,右下方钤“会心不远”白文方印;第七页绘江上叠石,大小错落,疏密有致,石体结构凝结紧凑,笔墨圆融丰润,又参以赵松雪画石法,用笔洒脱简练,以披麻皴兼施少许晕染,整幅画面平淡天真,含蓄深远,画面左下方钤 “化工六气为全施” 白文方印;第八页画千仞石壁绵延万里远山,迫以近视,远则迥阔,用笔方圆兼施,以斧劈皴增其峻势,又以横笔点苔取其平衡,构图险中求平,意境疏淡幽远,超逸之气溢于画面。款识下钤“中心止水静” 朱文圆形印,与乾隆在文伯仁《金陵十八景册》上所钤印相同(见《中国书画家印鉴款识》242页,文物出版社,2007)。
倪云林擅长山水、枯木、竹石,以天真幽淡为趣,其画法疏简,用枯笔干擦,淡雅松秀,似嫩而实苍,风格萧散超逸。乾隆推崇倪瓒的绘画,又受其画风影响,他曾言:“元四大家,独云林格韵尤超,世称逸品。”据考在《石渠宝笈•续编》中收录有倪瓒的一册画谱(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是倪瓒的外甥华子文向他求问画法,云林因此绘作此册。本画册共十帧,每页依次绘竹林山石,并论述画法,虽不求深致,但多有创新。两画谱相较,这八册页均出自倪瓒画谱。引首有乾隆题“平淡天真”四字,其中多有题跋,末页书有“庚午嘉平腊月,三希堂背临一过”,庚午即1750年,恰在此册临写前三年,“背临”可见乾隆对此作品的熟谙,而此次再临,可见其对倪瓒作品的喜爱。
倪瓒册页经明董其昌题跋,后至清内府,乾隆鉴藏印在三十方之上。在其题跋中乾隆有语,“非化工在手者不能四气具备”,又云“心不静时不可看此册”。此次乾隆的临写,力追云林原稿,心手相应,用印考究,当是在其心境澄静,领悟透彻下的精心制作。虽笔墨气韵有所不逮,但已达到较高的格调,且乾隆传世画作不多,此种题材更是稀少,收藏价值颇大。
乾隆(1711-1799)游平山堂即景杂咏
立轴 水墨绢本(手绘图案宫绢)
1774年作
题识:暖香明艳正含嘉,几架云棚护惜加。不读庐陵欧氏序,谁知天下有真花。丽日轻风喜朗晴,麦田吐穗待秋成。今朝功德山头望,始觉吾心畅快生。平阜池堂俯碧涟,已看荷叶出田田。传花命酒围嘉客,髙致当年在眼前,坐惟片刻未斜晖,问景听称驰驿飞。短句八章聊纪事,足酬佳兴可言归。甲午暮春御笔。
钤印:乾隆御笔、长谊明道
展览:“宋元明清中国古代书画大展(四)”,保利艺术博物馆,2011年10月。
出版:《宋元明清中国古代书画选集(四)》,第29页,保利艺术博物馆,2011年10月。
著录:1.《御制诗》三集卷五十。
2.《钦定南巡盛典》卷十四。
说明:1.此幅挂轴轴头为雍正时期青花缠枝莲纹瓷轴头。
2.此幅为北京文物公司宝古斋旧藏。
QIAN LONG calligraphy
hanging scroll; ink on silk
165×63 cm. 65×24 3/4 in. 约9.4平尺
RMB: 1,800,000-2,800,000
烟花暮扬景 帝王忆清平
—乾隆《逰平山堂即景杂咏》赏析
此幅作品为乾隆1765年南巡到江南时,在扬州平山堂所做的一首七言绝句,此诗着录在《钦定南巡盛典》卷十四中。乾隆又在甲午暮春即1774年的春夏之交,时年乾隆皇帝64岁,再次写此诗。
乾隆在扬州平山堂咏怀七言绝句八首,此为即景杂咏。乾隆的书法与其祖父康熙有别,康熙推崇董其昌,乾隆则尊赵孟俯,篆隶行书皆能,所见以行书为多,这也是他最擅长的书体。
乾隆的诗文写在库平绢上,绢的四周是宫廷画家手绘四周花卉,即彩绘牡丹花卉描边,富丽堂皇,一派皇家气派。通轴笔墨流畅,彰显雍容华贵气韵。
乾隆的行书诗文是:“暖香明艳正含嘉,几架云棚护惜加。不读庐陵欧氏序,谁知天下有真花。丽日清风喜朗晴,麦田吐穗待秋成。今朝功徳山头望,始觉吾心畅快生。平阜池堂俯碧涟,已看荷叶出田田。传花命酒围嘉客,高致当年在眼前。坐惟片刻未斜晖,问景听称驰驿飞。短句八章聊纪事,足酬佳兴可言归。”署款:“甲午暮春,御笔”。右下角钤朱文“乾隆御笔”方形印及白文“长谊明道”方形印。
乾隆早年学书法,受康熙学“董字”的影响,先是学书董其昌,继位后他又从赵孟俯入手,因乾隆本人雅赏赵孟俯的书法,心慕手追,身体力行。本轴乾隆的书法正是以赵字结体,以董字行笔,可谓是董、赵二人书体的完美结合——既有赵孟俯丰圆肥润的书法,又有董其昌婉约秀美的风格,能够将赵、董二人书体写得如此天衣合缝,也只有乾隆一人。
故乾隆朝的大学士梁诗正说:“皇上……深探八法之微,宝翰所重,云章霞采,凤翥龙腾,综百氏而得其成,追二王而得其粹。”这说明乾隆学二王是一丝不苟的,以此功底再写赵字、董字,当然应心得手,且能以己意出之,确实水平高超。
从本轴乾隆的书迹看,他的字字体稍长,楷书中多有行书的笔意,行书中又往往夹杂着草书的韵味,点画圆润均匀,结体婉转流畅。字形流美,笔势精熟,雍容大度,彰显帝王气魄。
乾隆(1711-1799)行书七言诗
乾隆(1711-1799) 御笔行书五言诗
立轴 水墨腊笺
题识:方塘开一亩,朴室得三楣。古井新成记,春明昔费辞。松头浴月影,藻面漾风漪。幽致今朝别,当前冰鉴宜。甲戌春初,御题。
钤印:所宝惟贤、乾隆御笔
展览:“宋元明清中国古代书画大展(四)”,保利艺术博物馆,2011年10月。
著录:1《清高宗(乾隆)御制诗文全集》第三册,第182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1996年版
2《钦定日下旧闻考》,卷二十六。
3.《国朝宫史》卷十六。
4.《北京名匾》齐心主编,北京美术摄影出版社,1996年5月,第77页。
QIAN LONG CALLIGRAPHY
hanging scroll; ink on wax paper
170×74.5 cm. 66 3/4×29 1/4 in. 约11.3平尺
RMB: 2,600,000-3,200,000
此乾隆御笔据款识“甲戌”可知为其1754作,时乾隆44岁。书自作诗一首:“方塘开一亩,朴室得三楣。古井新成记,春明昔费辞。松头浴月影,藻面漾风漪。幽致今朝别,当前冰鉴宜。甲戌春初,御题。”下钤“所宝惟贤”、“乾隆御笔”二印。
在清代帝王书法中,乾隆皇帝无疑是最具有代表性的一个。他25岁即位,89岁逝世,整整做了60年皇帝和3年多的太上皇,掌握着当时世界上最大帝国的最高权力达64年之久,他一生显赫至尊,集“位、禄、福、寿”于一身。乾隆皇帝的御笔书法也因其具有传奇色彩的一生而充满了一种独特的魅力。
本作仅从用纸张上看就是一件非常考究的作品。此作书于手绘描金龙纹黄底蜡笺上,这种材质的纸张并非一般人所能使用,显示出此件作品作者身份的尊贵和其书写的初衷。此作运笔速度适中,行笔果断,在赵孟俯、董其昌纤秀隽丽的基础上增加了不少帝王雍容气象。
从内容上来看,这首五言诗收录于《钦定日下旧闻考》卷二十六、《御制诗二集》卷四十五(见《清高宗御制诗文全集》第三册第182页)和《国朝宫史》卷十六,题为《亩鉴室》。据《国朝宫史》记载,“亩鉴室”是乾隆十八年(1753)“于山之西麓辟地得古井一泓,御制古井记以识其事,因于阅古楼北构朴室三楹,周以步檐,后临方塘,引古井之水,由石亭山池注之。御书颜其室曰:亩鉴。”此室即现北海公园内琼岛北坡一独立小院。它依山而建,其回廊和垂花门楼别具一格。乾隆帝曾多次到访此地,并留下大量的诗篇来歌咏此室。
乾隆(1711-1799)行书诗古荫堂
镜心 水墨纸本
1765年作
题识:郁葱古杞盘嘉荫,翠覆书堂瓯研闲。致我睪然集遥思,安能揖让见其间。乙酉仲春御题。
钤印:所宝惟贤、乾隆御笔、德日新
展览:“宋元明清中国古代书画大展(四)”,保利艺术博物馆,2011年10月。
出版:《宋元明清中国古代书画选集(四)》,第38页,保利艺术博物馆,2011年10月。
著录:1.《御制诗》三集卷四十五。
2.《钦定南巡盛典》卷十一。
QIAN LONG calligraphy
mounted; ink on paper
64×218cm. 25 1/4×85 7/8 in. 约12.6平尺
RMB: 800,000-1,200,000
在山东省济宁市泗水县东部有泉林,因泉多如林而得名,康熙、乾隆二帝南巡,曾多次驻跸,在此建行宫,立御碑,赋诗诵泉。乾隆帝更是“几余流覧,锡以嘉名,曰:近圣居。曰:在川处。曰:镜澜榭。曰:横云馆。曰:九曲彴。曰:栁烟坡。曰:古荫堂。曰:红雨亭。号为八景”。
此作“郁葱古杞盘嘉荫,翠覆书堂瓯研闲。致我睾然集遥思,安能揖让见其间”即为赋古荫堂所作,着录于《御制诗》三集卷四十五和《钦定南巡盛典》卷十一。款署:“乙酉仲春御题。”当为乾隆三十年(1765年)乾隆帝南巡,第四次驻泉林行宫时所作。乾隆帝时年五十五岁,正当壮年,其个人书法面貌也已成熟。此作为行草书,取法董(其昌)、赵(孟俯),但结体之俯仰开合,用笔之洒脱超逸,则更多取法王羲之,如“安”、“集”、“能”等字,字形就完全出自王书。从中可以看出乾隆帝对王羲之字体的谙熟,亦能看出其由董、赵而上追羲献,取法乎上的卓识。
乾隆(1711-1799)临米行书书法
镜心 水墨绫本
题识:观光涌栏,迥浦宽平。风资眼界,洁露借浊中清。临米芾。
钤印:契理在寸心、乾隆御笔
展览:“宋元明清中国古代书画大展(四)”,保利艺术博物馆,2011年10月。
出版:《宋元明清中国古代书画选集(四)》,第42页,保利艺术博物馆,2011年10月。
QIAN LONG calligraphy
mounted; ink on satin
56×39 cm. 22×15 3/8 in. 约2.0平尺
RMB: 5,000,000-8,0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