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览:“宋元明清中国古代书画大展(五)”,辽宁省博物馆、保利艺术博物馆,2012年4月。
出版:1.《陈洪绶作品集》图30,西泠印社出版社,1990年。
2.《宋元明清中国古代书画选集(五)》第72页,辽宁省博物馆、保利艺术博物馆,2012年4月。
此明末清初书画家陈洪绶《纨扇仕女图》,立轴,绢本设色。题识为“溪山洪绶写似朱季方社弟,时甲戌暮春痛饮深柳读书堂”。并钤有“陈洪绶印”,及鉴藏印“天隐审定”、“蘧庐珍藏”、“重论文斋珍藏” 。
此作构图简略,只画有一前一后两位步行的古装女子相对而立。前者穿戴雍容华贵,长衣及地,宽袍大袖,头簪钗饰,身佩香囊,左手执折扇,右手插腰,一幅凌然不可冒犯之状。正姿态优雅的回首相望。后面那位女子当为侍者,扎高髻,右手执玉如意,左手执金钗,毕恭毕敬,并与前者保持一定距离,似乎在等待主人的回应。主仆二人之精神跃然纸上。此《仕女图》作于崇祯七年(1634)年,画家三十七岁,正值其中年创作的高峰期,曾出版于西泠印社出版社的《陈洪绶作品集》。
乍看画作,颇多留白面积,似显得空荡单调,其实不然,平淡中寓以奇巧,简洁中见精神。并留给观者无限遐思,情与境皆符合其不从时流,力求古意的精神。画中人物采用下置斜行布局,人物面庞先以圆润而不失方折之笔浅勾,然后以墨或色分染,并以“三白法”表现。设色以粉、白为主,无过艳之色,多为平涂,匀净古淡而不失醇厚,温润娴雅而不俗不腻。用笔细劲沉着,坚劲有力,不滞不躁。对画中女子都加以适当的变形与夸张,圆浑丰满而又能生动自然。线条多细润,且内含刚劲。多重转折与轻重变化,有唐人之遗风,恰如其分的表现出了人物的神采,与同时代的仕女画大有不同。另外,人物肌肤的弹性、质感和服饰的纹理、转折,以及玉如意、金钗、折扇的形质等都被画家表现得淋漓尽致,且与人物肤色搭配协调。整个画面洋溢着古雅之气,没有太强烈的色彩,只有人物的乌发做深色提醒。如果以香艳妖冶来刻画仕女,那么难免流俗,由此可见陈洪绶创作的高明之处及其追古求新的态度。
陈洪绶(1598-1652)明末清初书画家、诗人。字章侯,幼名莲子,一名胥岸,号老莲,别号小净名、晚号老迟、悔迟,又号悔僧、云门僧。浙江绍兴人。多次应试而不中,崇祯年间召入内廷供奉,后又归乡入“青藤书屋”写字作画,是以技艺大进。以卖画为生。其人物、山水、花鸟俱佳,又以人物画成就最高,影响最广。与顺天崔子忠齐名,号称“南陈北崔”。
他学习传统,力追古法,且能融古开今,融会贯通。既学周昉的人物和李公麟的白描,又能吸取五代贯休之夸张怪诞,且熔于一炉,兼收并蓄,时人“讶其怪诞,不知其笔笔皆有来历”。其变形和夸张的人物画,在明末清初画坛上独树一帜。其高古之风,在明清亦是无与伦比。
张庚在《国朝画征录》中评:“其力量、气局,超拔磊落,在仇唐之上。盖明三百年无此笔墨也。”可见赞誉之高。当代国际学者也推其为“代表十七世纪出现许多有彻底的个人独特风格艺术家之中的第一人”。
其文人高旷奇古的精神追求,“骨法法吴生,用笔法郑法士”(毛奇龄《陈老莲别传》)的绘画观念以及脱俗、夸张的创作道路使其人物画在明清画坛无与匹敌者,那种古雅浑厚,那种沉着坚劲,颇为耐人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