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山水清晖 馀音缭绕——王翬的《虞山山水卷》赏析

发布时间:2012-11-09 新闻

 

王 翬(1632-1717) 虞山山水卷
手卷 设色纸本
1701年作
尺寸:32.5×330 cm.
展览:“传承—名家递藏中国书画展”,保利艺术博物馆,2012年11月2日-10日。
出版:《传承—名家递藏中国书画》第86、87页,保利艺术博物馆编,2012年11月。
说明:梁章钜、罗天池、潘仕成、徐陠鉴藏。
估价:RMB8,000,000-15,000,000

王翬的《虞山山水卷》,手卷,设色纸本,纵32.5厘米,横330厘米,画於辛巳(1701年),时年69岁,属於人画俱老的晚年作品。王石谷晚年之作依然严肃不苟,精进不息。画中景观丰富,丘壑多姿,草木丰茂,点景精细,墨色清润,笔法苍秀,或综合诸家化为己有,或阐释诸家之法,使其晚年面目十分显著。
  

卷後有王石谷本人的题识:“关仝《秋山暮霭》长卷,向为娄东王氏秘藏。余曾数四借观,真人间稀有妙迹也。石田(沈周)更拓为大本,尽其势。几不容於缣素,雄劲过之而纵横余习,似有未除耳。闲窗追拟,不免乎捕风之诮。时辛巳(1701年)重阳前一日,并识於清晖阁,耕烟散人王翬。”前面钤有“上下千年”一印,後钤有“石谷”、“王翬之印”二印。
  王翬在题跋虽说是“追拟”古代大画家关仝《秋山暮霭》的,其实是专门去画家乡虞山的风景,以展示他“以元人笔墨,运宋人丘壑,而泽以唐人气韵”集大成笔法。王石谷在七十岁至八十六岁(1691~1717)的十馀年里,是他艺术精进不息、老而弥笃的晚期。他倦游归来,便息影家园,希望摆脱那些身不由己的应酬,以笔墨娱老。
   

本卷充分展示出王石谷晚年集古人笔法之大成、精致细润的笔法:有荆浩的墨淡云轻、关仝的气象森肃、巨然的不装巧饰、董源的烟淡浅渚,让人们体悟到那种放情林壑、独处烟霞的自适,这也许就是“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的最高文人画境界!
   

统观王翬晚年的艺术,有一点是不应忽略的,那就是这位以摹古乱真起家的职业画家,直到七十岁以後仍然进行着这种近乎乱真的摹古工作。也许是积习难除,也许是温故而知新,也许是向後人炫示这一血战古人的本领。
  

全卷绘虞山(今常熟)充满大自然的韵味,山峰雄浑恢宏,气壮山河,山峰下远眺,碧水尚湖,美丽山水尽收眼底,奇石晴岩,嶙峋怪异,这里的一切不仅是自然风景,更因涉及人文,变得风雅,摇曳出万种风情……虞山秋天的山乡,暮色将临,夕阳余辉映照着农舍,片片树林笼罩在霭霭暮色和云烟之中,缓缓飘移的袅袅炊烟渐渐升华,和山中积云融为一体,山间溢漫着静谧和闲适。
   

此卷迭经著名收藏家梁章钜、罗天池、潘仕成、徐陠等人鉴藏。
  梁章钜(1775-1849),字茝林、闳中,号茝邻,晚年自号退庵,福建人。官至江苏巡抚。收藏金石书画甚富。著作有《退庵随笔》《归田琐记》《浪迹丛谈》等七十余种。
   

罗天池,号六湖。道光六年(1826)进士。官云南迤西道。落职归居广州。画亦由董其昌得入径,兼有米氏父子及元四家,至文、沈、王、恽皆所旁涉。清疏之气,溢於笔端。
  
潘仕成(1804-1873),字德畬、德舆,祖籍福建,世居广州,是晚清享誉朝野的官商巨富。
  潘延龄,清咸丰年间,广东广州人,号健庵,有“松石斋”藏画。
  徐陠(1836-1908), 字颂阁。嘉定(今上海嘉定) 人。清同治元年(1862)壬戌科进士第一人。同治元年,徐陠得中状元,授翰林院修撰,掌修国史。後屡次主持乡试。同治六年, 徐陠出任河南乡试正考官。後任江西学政。同治十二年,累升为侍读学士。出任顺天乡试同考官。光绪七年,升调为兵部右侍郎。光绪八年,出任安徽学政,光绪九年,徐陠为礼部左侍郎。光绪十六年,调任吏部右侍郎。光绪十八年,徐陠出任吏部左侍郎,不久,升任都察院左都御史。光绪二十一年,徐陠复升任兵部尚书。光绪二十五年,调任吏部尚书。後出任礼部尚书。光绪三十二年,徐陠因病辞官退休。徐陠能书善画,尤其擅长画山水。慈禧太后每每作画,都令徐陠题识,徐陠颇受宠爱。
   

通观全卷,王石谷的笔法更苍辣,笔与笔之间增加了虚接,钩续与渲染拉开了距离,不太讲求笔中用墨与墨中用笔的笔笔浑融,而是重视大的效果和自家程式的精熟,确实为一卷精心代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