右/ 清康熙 釉里红缠枝葫芦瓶 估价:300-500万港元
左/ 宋 官窑水洗 估价:230-330万港元
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苏富比、佳士得先后为去世的仇炎之先生的藏品举办专场拍卖会,并取名于其斋号太仓仇氏“抗希斋”为名,惊动世界艺术品收藏界。此次拍卖的两件稀世珍宝,一件康熙釉里红葫芦瓶、宋官窑小洗皆出自仇氏之抗希斋藏珍、清晰记载、来流清晰。作为一位纯粹的瓷器收藏家,他可以称为一流瓷器收藏大家;纯粹作为古玩商,仇炎之也可以称之为一流成功的古玩商。但是作为收藏家,有其个人的独特的占有欲;作为古玩商有其个人的独特的生意经。他整体或把部分稀世国宝级藏品捐赠给国内外的博物馆,更多地造福社会。在他去世后,其高规格的珍藏品被后人拍卖而流失。并在世人心中留下高品位、高格调、高境界的收藏文化形象。父子两代的收藏,经历50多个寒暑,现在也许是时候让新一代的鉴藏家来延续、发扬,继承这份对传统文化的追求。
此次的清代康熙釉里红缠枝葫芦花果纹葫芦瓶,造型端庄,小直口,束腰,双球腹,平底,细沙底无釉露胎,修胎严谨,胎质细致坚实,胎釉结合致密,釉面洁白,质地匀净,釉质肥厚,莹润如玉。此瓶瓶身釉里红描绘缠枝藤蔓葫芦花果纹,画意古朴自然,线条简洁流畅,布局疏密得当。釉里红发色稳定,明快艳丽。其绘工柔美雅致,器型与纹饰皆近似明代装饰风格。依此考虑,此件为康熙釉里红仿制前朝之慕古之作。枝叶、藤蔓线条舒展灵动,笔触生动自然。虽然装饰仅用釉里红,却可充分描绘出其枝叶之阴阳向背,极富自然感染力。此器釉面肥润,釉里红发色典雅,纹饰笔触纤细,堪称康熙朝釉里红品种的经典之作。清代康熙朝恢复釉里红的烧制,釉里红发色比明代有所提高,红色调有不同的浓淡层次。据耿宝昌先生归纳,在康熙早期生产的釉里红器,色调已有多种表现,有的浓重而有凝厚感,有的浅淡而呈粉紫色。细笔线条清晰而深沉,如同刻划般明快有力。根据此件发色,形制之规律,可窥为康熙御窑初建,且极富工艺难度而罕见的釉里红作品。清代康熙、雍正和乾隆时期葫芦形瓷器的大量出现,是清朝尊儒崇道,重文治的历史背景下产生的,是满族贵族对汉文化的吸收和附会的结果。表达了满族贵族对葫芦所折射的“福”文化的理解和狂热追求。此件拍品系出名门,品相完美,乃香港仇氏旧藏,曾著录于日本经济新闻社主办的《中国名陶百选展》(1961 年,大阪,Lot63),后于1981 年香港苏富比仇氏专拍中拍出(Lot541)。另一件极为近似的清康熙釉里红葫芦瓶,原属Alfred Clark 夫人旧藏,于1953 年伦敦苏富比拍出(Lot27),后为戴润斋所藏,并于2010 年香港苏富比“戴润斋清宫御瓷珍藏”专场中以高出估价近10 倍的价格再次拍出(Lot2133),该件釉里红葫芦瓶无论从器形尺寸、绘画工艺、胎釉质量、釉里红发色等均与本件拍品如出一辙,疑为一对。
而此次即将拍卖的宋代官窑洗敞口,弧壁,圈足,洗壁内外及底部满青釉,圈足一周露胎,呈铁褐色,口沿釉薄而色深,“紫口铁足”特征明显。整器釉面厚润如脂,温和内敛,微泛酥油光泽。明曹昭《格古要论》中记载南宋官窑:“好者与汝窑相类,官青瓷,色取粉青为上,淡白次之”。此洗釉面通体开片,片纹大小各异,纵横交错,疏密得当,富有变化,装饰感强烈,片纹多数呈金黄色,即明高濂在《遵生八笺》中所描写的“鳝血色”。宋官窑极少以人工纹饰作为装饰,但釉面开片极富韵味,开片本是烧窑冷却过程中釉面开裂的一种缺陷,但宋代工匠掌握了开片的制作工艺,利用开片作抽象纹饰装饰,形成了一种独具韵味的美感。南宋官窑瓷的造型、品种包括很广,以陈设用瓷为主,有文房用具,也有日用器皿及装饰瓷。器型多仿自周、汉古制。造型严谨肃穆,古风朴朴,又配以“紫口铁足”更显得风韵别致、古色古香。南宋官窑青瓷,主要表现的不在于它的装饰,而在它本身庄重的、典雅的、神秘的自然美。在艺术风格上以釉色取胜,以造型见长,以纹片着称,这些制品反映出东方民族谆厚朴实,崇高古雅的独特艺术风格。此件从各个方面均符合上述南宋官窑之特征,是一件极为难得的稀世珍品。官窑造型单纯,简练求正不求奇,线形不张不弛,对形式美法则的控制非常讲究。从比例、尺度均衡韵律等方面反复推敲,让人感觉到一种毫不张扬的含蓄典雅的静态的内在的美。对器形的任何一点改动,似乎都会破坏它的美,这种对度的把握可谓恰到好处。宋前陶瓷造型相比而言多不太严格,兴之所至,心之所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