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实景山水写来真 旷世奇作海外归——王振鹏《江山胜览图卷》赏析

发布时间:2012-11-20 新闻

王振鹏(元) 江山胜览图
手卷 水墨绢本
尺寸:48.7×950 cm.
展览:1.“比利时尤伦斯夫妇藏中国书画展”,北京故宫博物院,2002年5月。
   2.“日内瓦——2010年世界杂技”,瑞士日内瓦鲍氏东方艺术馆,2010年8月。
   3.“宋元明清中国古代书画大展(四)”保利艺术博物馆,2011年10月。
   4.“传承——名家递藏中国书画展”,保利艺术博物馆,2012年11月2日-10日。
出版:1.《宋元明清中国古代书画选集(四)》第13.14页,保利艺术博物馆编,2011年10月。
   2.《传承——名家递藏中国书画》第26-29页,保利艺术博物馆编,2012年11月。
著录:1.《秘殿珠林•石渠宝笈汇编》卷三《秘殿珠林续编》,第349页,北京出版社,2004。
   2.阮元《石渠随笔》卷四。
   3.《故宫已佚书籍书画目录四种》国立故宫博物院,1934年。
4.杨仁恺《国宝沉浮录—故宫散佚书画见闻考略》第555页,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91年。
   5.徐邦达著《重订清故宫旧藏书画录》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97年。
6.余辉《确立“多学科解析法”一以认知〈江山揽胜图〉卷为例》《艺术史研究》第五辑,p55-85,中山大学艺术史研究中心编,2003年。
估价待询


    元代王振鹏(亦写作朋)的《江山胜览图卷》,水墨绢本,纵48.7厘米,横950厘米,作于1323年。图中生动地描绘了元代仲春季节江南的山水风光和人们的日常生活。包首楷书题签:“王振朋江山胜揽图”,卷尾隶书名款:“至治癸亥春莫廪给令王振朋画”。下钤白文方印“王振朋印”朱文方印“孤云处士”。卷首钤收藏印:“重诏”,卷首和卷尾共钤有清乾隆、嘉庆、宣统皇帝的鉴藏印玺十方,并在清《石渠宝笈续编》、《石渠随笔》卷四著录。
   

    全图共分为:天台山、永嘉城、圣寿禅寺、瑞安城、宝坛寺五个部分,开合张驰,疏密有度,充满了节奏韵律之感。

   

    此卷曾被作为乾隆时期清宫重要藏品,被末代皇帝溥仪带出清紫禁城,一度存入长春伪满皇宫“小白楼”内。伪满灭亡后,该卷从“小白楼”散佚出去,先收藏在沈阳的郎某手中,后流入海外某私人藏家,辗转至瑞士尤伦斯艺术博物馆收藏。
   

    在《石渠宝笈续编》著录此卷时,认为画的是“吴楚江景,界画庐舍舟车村市人物。”打开画卷,见有一座与山腰连体的石桥,瀑布从山腰的石梁下倾泻而出,此乃“石梁飞瀑”,此自然景观在中国沿海惟有一处,即是浙江东部天台山的“天台山八景”之一,其余七景为:“华顶秀色”、“铜壶滴漏”、“赤城栖霞”、“琼台夜月”、“桃源春晓”、“双涧回揽”、“寒岩夕照”。“石梁飞瀑”位于天台山中部,即今天天台山东头的金溪和西头的大兴坑溪位置上。
   

   元代宫廷画家王振鹏(1280年左右-1350后),字朋梅,永嘉(今浙江温州)人。官至漕运千户。延祐年(公元1314-1320年)在宫内秘书监供职,元仁宗时曾任秘书监典薄,得以遍览古图书,仁宗赏识他,赐号弧(孤)云处士。工墨笔界画,笔法工致细密,自成一体,被誉为元代界画第一人。王振鹏继承了北宋李公麟的“白描”画法,线条挺拔有力,富有弹性,既连绵不断,又有轻重、粗细、缓急、顿挫的变化。
   

    《江山胜览图卷》虽为元代宫廷画家所绘,但该图客观地保留了很多宋代江南建筑的特色,并保有竹、樟、柏等南方植物以及水牛、山羊等南方家畜。画中所绘人物,仍旧保留了宋代的衣冠服饰,许多人物的装束在北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卷中均有出现。特别得注意的是,画中出现了元朝蒙古族的人物形象。
   

    此画卷中大约有十六个蒙古持械军卒押运粮草的图像、画中两座城市(温州府治的永嘉、瑞安)的建筑,包括元代修筑的净光塔、永嘉码头等,为元代的历史事实,无疑。如果对当时两座城市及周围的民俗加以综合考证,诸如迎娶活动、南戏、杂技、医药、佛事、航运、渔业等,特别是对画中蒙古官僚娶亲的场面、永嘉杂剧、元代最为先进的四桅船、及卷尾的和尚杂技等图像进行考证的话,这些画中人物形象,有力地证明了他们是在元代活动的证据。
   

    王振鹏将元代赵孟頫和“元四家”的水墨韵味与李公麟的白描人物有机结合,既有文人画的审美趣味又有界画的工整细腻。此卷的构图是按山水画的章法展开,继承了宋代全景式山水长卷的构图法则,但在透视上依旧保留中国传统的散点透视法,并略带有俯视的角度,有着较强的立体感,体现了全景式山水画的纵深感。

 

    画面中人物众多,但丝毫无凌乱之感。画家将其中各行各业的人物有效地组织起来,使画面高潮迭起,吸引观者饶有兴致地“逛”完全图。在人物的勾勒上比例协调,造型精确,线条圆润且概括的十分生动,性格、职业、身份刻画得栩栩如生。画家不仅擅长描绘人物,而且兼擅表现各类牲畜,如鞍马、牛羊和诸多家禽等,对马匹的结构和动态可谓是烂熟于心。笔下的家禽和飞禽则虽是点到为止,但不失形态,隻隻俱若自然。
   

    在描绘庙宇建筑时,精细、匀净的古庙线条与粗劲的树石笔墨既形成了鲜明对比,又使建筑藏身于树石之间,笔墨浓淡互有联系,达到了和谐自然。凝重和森严的建筑造型,不仅把方硬坚挺的寺庙画得气宇轩昂,而且在笔墨中透出一股灵秀之气。画家掌握了丰富的建筑样式,大到寺庙院落以及各种样式的房屋如歇山顶、悬山顶、攒尖顶等,小到建筑具体的砖石结构、隼铆结构等反映了画家广泛、精到的建筑知识。有一些建筑表现出浓厚的宫廷气派,可推断画家有过相当广泛的阅历和见过颇为宏大的世面。
   

    在树石的画法上,画家摒弃了南宋后期院体山水方硬刻露的笔墨程序,比较注重笔墨在运行中因水分的多寡而产生出的微妙变化,特别是较多地运用枯笔干墨来皴擦山石,受到了元代文人的笔墨影响。
   

    在表现礁石和迭峰时,多用小解索皴并杂糅刮铁皴、卷云皴等,行笔草草,甚为随意。远山皴染并举,以淡墨渲染,层层推远,富有深远的视觉效果。这些丰富而简洁的表现手法使画面有变化而又含蓄,明快又不显单调。树法也颇为写实,除了未使用夹叶法和米点之外,囊括了当时画树的种种表现技法,在树石相交的画面上,画家极为注重树石的笔墨层次,采取树深石淡的笔墨,显现出其驾驭笔墨的娴熟技巧。诸树用笔疏松而结构严谨,其群体结构亦十分自然得体。将该卷的林木与“元四家”之后的山水画相比,在笔法上属于相同的时段,即元代后期之作。
   

    《江山胜览图卷》既展示了社会风俗的人物活动,又体现了古代庙宇建筑的规模形制,有关其学术性、艺术性、历史性的研究,涉及到了中国绘画史、鉴藏史等诸多问题。所以它既是研究元代当地社会政治的“百科全图”,又是研究元代绘画百科的重要图像。它是一个元末画家的笔墨世界,又是一个元末社会的历史缩影,它在整个中国美术史上,都是极其重要的画卷!
(刘金库 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