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近现代书法,少有问津的价值洼地

发布时间:2013-01-05 新闻

在如今风起云涌、门类繁多的艺术品拍卖市场中,近现代书画的成交额,总能占据着市场份额的三成甚至更多,而对于这种现象形成的主因,窃以为大体有三:

其一,近现代书画作品于今世相隔不远,可考作者多,作品存世量大,这是其相对于古画市场的优势;其二,经过少则几十年,多则近百年的沉淀,近现代的杰出作者的艺术水平得到了学术、市场等多方面的普遍认同,这是其相对于当代市场的优势;其三,从几百元、几千元直至几千万元乃至上亿元的价格分布,使其可以满足各层次藏家的需要,相辅相成,藏家群体的庞大也保证了作品具有可观的升值空间和较适当的流通周期。

不过,即便近现代书画如此火爆,其中仍然存在着许多有待发掘的价值洼地。比如保利在2012年先后启动的岭南、川渝、工笔画等专题的展览与拍卖,卓有成效地对地域性名家和较冷门的绘画门类进行了归纳和探索,也让许多买家尝到了甜头;而买家群体较小、投入资金有限、市值不高的书法部分,也将会随着绘画市场的逐渐完善和价格饱和,使其在未来几年内成为近现代书画门类中“捡漏儿”的重点。

如果分析近现代中绘画市场持续升温而书法市场却不温不火的现状,书法作品与大部分藏家存在的审美上的距离是不容忽视的。这种距离不难理解,因为近现代大部分绘画作品还是以具象的形态来传达作者想要表现的美感,而书法作品则是以最为抽象的形式——以线条组成文字,以两种抽象的元素相融合,这让许多人无法解读其中的奥妙。藏家中有书法功底的不多,具备一定临摹、创作和审美水平的更少,这让大部分藏家对于文字形态之美的理解有限;至于作品的文本内容,如果是以楷、行、隶来完成的,在异体字不多、文本自身流传较广的前提下,人们还可以读通,可一旦使用篆、草等书体,再配合一段晦涩难懂的内容,许多藏家不要说欣赏其中的美感,就连最基本的认字、句读恐怕都成问题。

除了不易解读和审美距离以外,相对较低的收益率和较长的流通周期也是制约书法市场发展的主要因素。

近现代的书法作品,很难像同时期的画作一样,满足藏家从几百元到上亿元的层次需求,大部分的书法作品还是集中在几万元至几十万这个区间,过百万的完全可以算是高额成交,这使得买书法的投入要相对小了很多,但收益也是无法与画作相比的,这使一些藏家购买书法完全是为了收藏,短期内不会再转手出售或上拍。这样的藏家,往往处在书画和古籍门类的藏家交集,他们的身份多是高校教师、研究人员或是职业的书法家、篆刻家,他们懂得欣赏和鉴定,也懂得竞价的适可而止。比如曾经有几份书面委托竞投和电话委托竞投,令我印象深刻,它们都是我熟悉的老师、学者和书法家所下的委托竞投,要买的东西很精,最终出价极其合理,因为他们只是来这个市场上买东西,既不是捡漏,也不是进货。

由于大批书法买家抱有如上态度,使得书法的市场一直趋于稳定,这对于书法作品的升值确实不利,但客观来说,看似无利可图的环境,也成全了书法的阳春白雪。书法,欢迎各路买家前来捧场,但同时,也需要各路买家在进场之前了解、尊重书法所蕴含的文化内核。物质上的投入换来物质上的回馈固然值得,但如果能换来精神层面的收获,岂不更好?况且,这种回报很有可能是惠及子孙的,毕竟“前人之藏也无心,而后人无心焉好之”才是皆大欢喜。

 

于右任 行楷五言联

成交价:RMB 1,012,000

 

启功 行书七言诗

成交价:RMB 1,092,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