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千铜万色,祥云袅袅——保利首推“千祥雲集——明清铜炉专场”

发布时间:2013-04-25 新闻

今年春拍,保利将推出以“回归文人情怀”为主题的系列拍卖。
  文人作为社会的精英阶层,普遍存在于中国社会的各个历史时期。有些文人达而从政,对社会发挥了重要作用,他们对于田园、书斋心向往之,闲暇之时,便将各样情怀予以抒发;有些文人科举不第或生逢乱世,甚或是出于对仕途的轻视,选择了归隐或是壮游之路,躲进小楼,将身入画;甚至不济经商养文的文人,也得以用著述或是书画来阐释自己对于人生和时代的理解。这些根植于人本主义的人文关怀,直指对精神层面的追求,在物质生活越发富足和充盈的今天,与现代人内心的共鸣越发强烈。
  为配合此次的拍卖主题,专门推出若干与之相关的专场拍卖,其中,“千祥云集——明清铜炉专场”乃特别精心筹划之一,亦为保利首次推出铜炉专场拍卖,值得期待。
  明代之后,中国的贵族主导的艺术形式已经式微,连皇室都为民间的喜好风尚所影响。以江南为中心的文人士大夫文化,是一种中产阶级文化,艺术的生活化是必然的趋势。如果在明清两代找一种独特的工艺品代表此时期的文化特质,很多人会投铜炉一票。文化的传承是很奇妙的。在商周时期,铜器大多为重器、礼器,到了周朝末年及两汉,铜器的礼器之用式微,逐渐转为贵族的生活器皿。在这一大的趋势下,铜香炉也就应运而生,它结合了宗教情操与心性修养,自上古的青铜器形式中蜕变而来,贵气、大气自然是与生俱来的气质,加上文人士大夫的情怀,明清铜炉以其独具的风格面貌展现于世人眼前。
  铜炉的收藏不同于瓷器、书画,除先天的烧造技术外,后天的烧炉、养炉、擦炉等都极大地影响着铜炉的皮色。由于个人的差异,与铜炉的互动和交互影响就不同,养炉的方法也不尽相同,因此,铜炉也会体现出与炉主人的互动过程,表现出炉主人的喜好,呈现出具有亲和力的、意想不到的变化,在与炉主人交流的互动中,以铜炉本身的变化表现出炉主人自己的风格,这也是铜炉的精妙所在。
  是次铜炉专场,遴选同一藏家庋藏明清铜炉佳作30件左右。整场收藏主题清晰、明确,风貌统一,可见藏家鲜明的个人性格,器物水准上乘,但每件器物又不失个例特色,可谓难得。

清雍正/乾隆 鋬耳三足乳炉
耳距34.5厘米;口径23.8厘米;高15厘米
估价:RMB 1,200,000-1,500,000

 

其中值得一提的是一批十八世纪官作铜炉,它们整体风貌统一,精铜为材,形制规整,铸造精细,器壁厚薄均匀,款识多为篆书。以清雍正至乾隆鋬耳三乳足压经炉为例,此炉乃整场器物中体量最大者,置于厅堂,气宇轩昂。此炉造型庄重沉稳,法度严谨。厚口平直微敞,颈部略收,垂腹丰腴,两侧置双环耳,耳环上端有一角上翘,三足肥硕稳重,足底露铜处可见铜质之精密。全器呈深栗壳色,统一莹润。底铸“宣德年制”篆书款,线条规矩有度,劲挺深峻,官气十足,乃典型雍、乾时期官作铜炉。压经炉者,又称“押经炉”,仿宋定窑瓷器之形而制,初为佛教燃香诵经之用器,历朝传承,多受文人宝爱。

 

明晚期 三浅足炉
估价:RMB 400,000-500,000

 

 另有数件私款炉值得宝玩,如“西园”款琴炉、胡文明款铜鎏金錾刻鹿鹤图筒式炉、“松月侣”款洗式炉等。其中“松月侣”款洗式炉,乃晚明制器,形制新颖,底承三如意形浅足,为简单的器身平添几分秀雅之气。此炉乃杨炳祯先生旧藏,1996年陈列于台北历史博物馆“金玉青烟——杨炳祯先生珍藏明清铜炉”展览,并出版刊录于《金玉清烟》第170页,图84。
  除此,康熙朝象耳错银蕉叶纹万寿无疆簋式炉、雍正本朝冲天耳三足乳炉、晚明鬲式大炉等,精彩之器纷呈,待藏家一一品玩,共享明清文人之乐。
精品赏析:

保利八周年春拍“千祥雲集——明清铜炉专场”精品赏析

是次铜炉专场,遴选同一藏家庋藏明清铜炉佳作30件左右。整场收藏主题清晰、明确,器物水准上乘,但每件器物又不失个例特色,可谓难得。
为飨藏家厚爱,特甄选数件美炉提前与大家分享、瞻观。

 


 
清雍正/乾隆  朝冠耳四足方
估价:RMB 500,000-800,000

 

清雍正至乾隆朝冠耳四足方炉:形制与故宫清内府武英殿收藏之朝冠方炉相似(参见《大明宣德炉总论》,页434,图二)。铜炉精铜材质,沉重压手。造型敦厚规整,方口外翻,束颈鼓腹,肩起双朝冠耳,尽显挺拔之姿,下承四袋状兽蹄足,饱满圆润,落入底座,严丝合缝,可见匠心。经长年供养,铜炉显原铜色,灿如黄金,宝光气十足,铜质之精尽显,乃绝妙佳品。原座未失,实属不易。朝冠耳,亦称“判官耳”,以其耳形如古时朝冠名之,宣德皇帝以此式炉颁赐詹事府、翰林院以及国子监,寓意“加官晋爵”,颇富吉祥意。

 

清中期  青绿皮色鬲式炉
口径15.7厘米;高6.9厘米
估价:RMB 180,000-200,000

 

十八世纪青绿皮色鬲式炉:平口起线,凹颈双弦,腹圆柔美,曲线幽雅,丰而不腴,弧底,出三足,玉柱承天。足底露原铜色,金光熠熠,质地缜密,铜质极精。整器造型沉浑静穆,素雅朴茂。炉身通体作青绿皮色,高古肃穆,传世罕见。炉底铸“宣德年制”四字小篆书圆圈款,十分特殊。                                                                 
  据明人项子京《宣炉博论》载,青绿皮色乃“取内库损缺不完之三代古器,选其色之翠碧者椎之成末,以水银法药等和倾入洋铜汁内,与铜俱鎔,器成之后,复以青绿硃砂诸色,用安澜砂化水银为汁,调诸色涂抹炉身,令漏入猛火,次第敷炙,至于五次,则青绿之色沁入炉骨,复以白蜡鎔化,烘清炉鼎,擦以棕帚,揩以布帛,则内外青绿硃斑垤起,即以利刃剔之,亦不遽去,妙者可与三代汉魏之器无殊。”由此可见工艺之繁复。铜炉品相完美,皮色高古,款识尤妙,当为藏炉尚品。

 

清中期  钵式炉
宽16厘米;口径9.7厘米;高9.2厘米
估价:RMB 250,000-280,000

 

清雍正至乾隆钵式炉:精铜为材,制作规整,口沿一圈小立边,线条圆润,是为巧作。通体光素,皮壳古雅,暗藏金色,铜质细腻,敲之悦耳,抚绵柔腻,滑润沁心。器壁厚薄均匀,可见工艺之精。底落“大明宣德年制”六字楷书款,乃与炉身一体铸成。
  钵形器早在新石器时代陶器中就已经出现,但“钵”字是佛教盛贮器的译音,自传入中国后,僧人多用之,系佛门法器,更有释迦牟尼手托钵盂,广种福田。宣德时,皇家崇信藏传佛教,更因明政府对有封号僧侣领袖确立了朝供关系,因此大批藏地僧侣纷纷入京师朝供,此类佛教器物即应运而生。除典型的青花云龙纹钵外,钵式铜炉也成为宣德炉的传统式样。想必此类钵式炉是为当时宣德皇帝广赐天下重要寺院之用,后朝沿袭铸造。

 

清雍正  冲天耳三足乳炉
估价:RMB 900,000-1,000,000

 

 清雍正冲天耳三足乳炉:明清铜炉收藏,从款识角度赏鉴,历来以本朝款者为珍,旨在其断代清晰,艺术及历史文化价值兼具。此炉为本场拍卖中唯一一个署本朝款识者,底铸“大清雍正年制”楷书款。铜炉圆鼎式,平口外侈,束颈,圆鼓腹下垂,口沿立双冲天耳,三乳足渐起自器外底。整器造型饱满,双耳直立冲天,气宇不凡。铸造精细,器壁较薄且由上至下十分均匀。皮色红润,金点内敛。当为雍正朝宫廷仿宣炉之作,传承至今,品相完好,颇为不易。
  根据《宣德彝器图谱》记载,宣德皇帝深感内廷、宗庙、郊坛陈设的鼎彝 “式范猥鄙,略无雅致”,于是利用暹罗等地进献的风磨铜,参考《宣和博古图》、《考古图》等图样,以及柴、汝、官、哥、定窑“款式典雅者”重新铸造各式铜器,而铜炉是其中的佼佼者。明朝末年,有的文人将宣德铜器与永乐雕漆、景泰珐琅、成化斗彩等量齐观,称其“精巧远迈前古”。仿造宣德铜器的活动大概始于明末,清雍正、乾隆时期达到高潮,清宫造办处活计档中经常可以看到制作“宣铜”的记录。清雍正朝一度实行禁铜政策。但宫廷内宣铜器的制造却没有停止,雍正帝还亲自过问,并修改样式。如《雍正四年造办处各作成做活计清档》:“雍正四年八月初八日铜作,郎中海望持出铜双螭耳罐一件。奉旨:照此罐款式做宣铜的二件、银的二件,螭耳改夔龙式,钦此。于十二月初三日做得银罐二件,……初四日做得宣铜罐二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