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烽火燃情——何孔德的艺术

发布时间:2013-11-19 新闻

Lot515

何孔德 邱少云

布面  油画

1980年作

105 x 140 cm.

出版/《当代中国油画家 何孔德油画人物》P5 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 2003年版

说明/随此作品赠送出版物《当代中国油画家 何孔德油画人物》

RMB  2,700,000 - 3,500,000

何孔德是新中国军事美术创作的代表画家,更是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从中国本土的社会环境中成长起来的,能够将自身丰富的战争经验与苏联历史画创作的油画造型语言紧密结合,为中国革命历史画创作提供经典范本的重要画家。其五六十年代以志愿军战士为主题的《出击之前》、《祖国来信》,与七十年代以革命历史事件为主题创作的《古田会议》、《步调一致才能得胜利》(合作)等作品,在特定的政治环境与社会背景下,成为当时相对封闭的中国艺术界普遍关注和学习的对象,以至於“整个部队画家系统,包括全国范围的写实画家,都受他影响。”作为一个曾经掀起过潮流,影响过时代的画家,何孔德的名字在日益喧嚷的当代艺术语境中显得陌生,而这种陌生既与他作为一种特定的艺术理念的实践者与阐释者的地位有关,也与经过对文革的反思后简单地将那个时代的艺术创作、文艺方针与政治路线不加区分地捆绑否定有关。虽然极左政治思想影响下的美术创作原则,使新中国早期积累起来的主题性革命历史画的创作经验,为一系列政治性图解的程式套路所僵化束缚。但不可否认的是,部分在特定时代产生广泛影响的美术创作,在与当时政治语境拉开距离的今天看来,仍然具有着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这种穿透不同时代文化、政治背景、意识形态的艺术本体价值,应当与政治图解性的程式套路加以区分,从而更为审慎客观的发掘、认识和发展新中国初期美术工作者探索积累的主题性革命历史画的创作经验。

面对何孔德早期创作的《出击之前》《祖国来信》以及八十年代创作的《邱少云》,能够感觉到艺术家投入到作品中的情感强烈而真挚,其对於祖国、社会主义理想的信仰亦毋庸置疑。可以说,在何孔德身上,艺术家的画笔、情感和思想认识是完整统一的。

1950年,从四川省立艺术专科学校毕业的何孔德参加了人民解放军,并於1951年赴朝鲜前线参战。抗美援朝的前线战斗生活和美术宣传任务不仅让何孔德“发挥和锻炼创作才能,有无穷无尽的可贵材料,又置身在光荣的战争中,这些是国内的画家做梦也想不到的,求不到的,只有古元等人才有份的。”在当时新中国的美术创作队伍中,只有那些来自延安“鲁艺”时期的“老革命”是具备革命战斗经验并在战争中积累了一定的创作经验。与何孔德同时期成长起来的画家,几乎没有机会接触到战争现实,更谈不上在战地前线进行美术创作和宣传的亲身经历,这笔宝贵的财富已经预示了何孔德随后成为同时代画家中最善於表现战争题材,尤其是朝鲜战争题材的标杆性的画家。在前线承担宣传工作的何孔德,结合战地的宣传需要很快明确了体验生活的具体对象和办法,而对於技术问题,考虑战地的创作环境和宣传对象,他并未局限於绘画技巧形式的层面,而将精力用在如何更集中、更富於感染力地将英雄事迹、战斗场景的思想意义传达给前线战士们。相较於后来马克西莫夫“油画训练班”所传授给何孔德的一套地道的油画造型语言,朝鲜战争期间的美术创作经验已经显示出他有意识地思考如何在构图、取材、内容组织、环境表现等方面传达思想情感的问题。大量连环画和幻灯片的创作,使何孔德在如何从复杂故事中抽取提炼出最能体现内容本质、情感高潮的瞬间场景方面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实践。在创作《爆破英雄邓祥林》的连环画过程中,何孔德就意识到必须“表现出他的精神,才能使现象与他的实质吻合”,而通过在苏联画报中看到的格拉西莫夫的一篇讨论背景问题的文章,也让他意识到绘画中环境气氛的表现对於人物性格精神塑造的重要意义。

Lot517

何孔德 二级战斗英雄杨国良

纸本  水彩

1952年作

56 x 75 cm.

展览/第一届全军美术作品展

出版/《美术》P21 1954年5月

《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地画选》 封面 朝花美术出版社 1955年版

说明/此作曾印制为同名宣传画全国发行

随此作品赠送出版物《美术》、《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地画选》

RMB  280,000 - 320,00

Lot516

何孔德 元帅与新青年——聂荣臻的青年时代

布面  油画

1984年作

90 x 120 cm.

出版/《中国油画》 扉页 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 2013年第2期

RMB  2,200,000 - 3,200,000


在朝鲜战争期间,何孔德独立创作了的多幅反应战争场景水粉画;《二级战斗英雄杨国良》(Lot 516)、《突破加里山切断洪杨公路》和《椅子山战斗》,其中已经显示出他在处理多人物、复杂场景的战争题材绘画方面的成熟经验。当然,何孔德与他的前辈古元、彦涵、胡一川等延安“鲁艺”艺术家一样值得庆幸的是,他不仅在战争中积累了丰富的现实素材和创作经验,也与“鲁艺”艺术家寻找到“以刀为抢”的木刻表现载体一样,在1955年进入苏联专家马克西莫夫“油画训练班”之后,找到了最适合他的艺术气质与表现题材的油画造型语言。何孔德被部队选送进入中央美术学院马克西莫夫“油画训练班”时,已经通过表现朝鲜战争的作品在画坛崭露头角,从主题性创作角度而言,有着两年战地美术宣传经验的何孔德并非一张白纸,甚至可以说是经验丰富。而此时苏联专家马克西莫夫带给中国学生的,恰恰是何孔德最缺乏的——适合於展现革命激情与英雄气质的一套完整的造型语言。在马克西莫夫的指导下,“马训班”学员们接受了由人体素描到油画写生、由室内作业到外光训练、由构图草稿到完成创作的相对系统的苏联油画创作训练。对於油画造型语言的完整训练,使何孔德在战争中积累的经验和素材获得了喷涌而出的途径和动力,《祖国来信》《出击之前》等一批反应朝鲜战争题材的作品无不以真实独特的艺术视角、丰富细腻的情感表现展示出朝鲜战争中志愿军战士的可敬可爱与英雄气概。

战争经历的深刻体验与战地美术创作的经验,使何孔德在处理类似大场面、多人物的主题性革命历史画方面才华横溢,对於苏联油画造型语言的熟练掌握也使其画面具有了更为激情澎湃的艺术感染力,其文革中创作的《古田会议》一度成为整个中国美术界热议的典范。而对於朝鲜战争题材的表现,则贯穿了何孔德一生的艺术创作,八十年代创作的《邱少云》亦是其中的代表。为了表现英雄人物的精神情感而选取了近景仰视的人物构图形式,却通过远处弥漫的硝烟,荒草与烈火的蔓延烘托出了残酷的战争环境。将支撑英雄勇敢战斗自我牺牲的精神性作为人物形象和表情塑造的核心是何孔德在担任战地美术宣传工作时就着力探索的问题,邱少云面部紧绷的表情、攥紧步枪与扣入岩石的双手都显示了肉体所承受的巨大痛苦,而人物坚定不移的斗争精神与对敌人的沉闷怒吼是通过紧锁眉宇下如刺刀般尖锐的目光得以展现。

纵观何孔德一生的艺术创作,其始终坚守着自我的“艺术良心”——“用普通人的言语,以普通人的语法和思维规律,说普通人理解的话”。何孔德能够在那个特定的历史时期得到中国美术界的推崇,与他将苏联油画造型语言与中国人民革命战争的现实题材融为一体的艺术面貌直接相关,这无疑是个人经历与才华在特定时代背景下与时代艺术观念相契合的结果。而或许正是因为何孔德是那个时代最为动情的歌者,才使得我们在对那个时代相对陌生的今天,惊异地“发现”了一位真诚而富於才华的艺术家。

LOT 670

何孔德 画家夫人的背影

布面 油画

36 x 28.3 cm.

出版/《文艺生活•艺术中国》P25 2011年第9期

说明/随此作品附赠出版物《文艺生活•艺术中国》

RMB 10,000 - 12,000

《画家夫人的背影》这件作品构图饱满,色彩温和,以一个女性的背影形象营造出一中安静祥和的场景,虽未看到艺术形象的表情,但足以让我们去猜测她所在的一个环境,也从侧面看到艺术家内心世界的宁静和对生活的热爱。

LOT 671

何孔德 川西风景

布面 油画

23.5 x 40 cm.

出版/《文艺生活•艺术中国》P29 2011年第10期

说明/随此作品附赠出版物《文艺生活•艺术中国》

RMB 8,000 - 10,000

LOT 672

何孔德 双柳

布面 油画

51 x 39.5 cm.

出版/《文艺生活•艺术中国》P26 2011年第11期

说明/随此作品附赠出版物《文艺生活•艺术中国》

RMB 5,000 - 10,000

《双柳》这幅作品中,对自然小景的再书写,不仅透视出何孔德高超的艺术基本功力,也看出他视物为人,借物抒情的艺术语言叙述。

LOT 673

何孔德 阳明山

布面 油画

39 x 51 cm.

出版/《文艺生活•艺术中国》P29 2011年第12期

说明/随此作品附赠出版物《文艺生活•艺术中国》

RMB 5,000 - 10,000

LOT 674

何孔德 山脚下的风景

布面 油画

28 x 50 cm.

出版/《文艺生活•艺术中国》P24 2011年第13期

说明/随此作品附赠出版物《文艺生活•艺术中国》

RMB 5,000 - 10,000

LOT 675

何孔德 静物

布面 油画

38.5 x 53.5 cm.

出版/《文艺生活•艺术中国》P28 2011年第14期

RMB 5,000 - 10,000

LOT 676

何孔德 水乡

布面 油画

41 x 26 cm.

出版/《文艺生活•艺术中国》P27 2011年第15期

RMB 5,000 - 1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