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 首页 >
  • 重要通知 >
  • 水墨SHUIMO•保利2014秋拍 | 艺专故人绘新画——林风眠、吴冠中、赵无极再聚首

水墨SHUIMO•保利2014秋拍 | 艺专故人绘新画——林风眠、吴冠中、赵无极再聚首

发布时间:2014-11-10 新闻

20世纪20年代起杭州艺专便横排在西湖之滨,那儿水天无垠,湖光浩淼。游离的水汽漂浮在静谧的水面上,微风吹拂着桦树林的枝叶。那一片树叶在水里的细微倒影所产生的复杂而无穷的一片蓝色,及其蜿蜒而扭曲的景色深深地印刻在少年赵无极的脑海中。



他在《我在杭州艺专》一文中,回忆道:“1935年,我考取了国立杭州艺专,当时我才十四岁。学校仅建立七年,和北平艺专相比,就格外显得名副其实地享有现代派的声誉。校长林风眠,向我们宣讲印象派,而且他推崇印象派。当我异想天开,有不同看法的时候,林风眠教授鼓励我,要有勇气向传统绘画进行挑战。他庇护我,而且反对恶意中伤我的人。无形中,我发现在作画时,产生了更多的主意,和更多实际的东西。”林风眠所推崇的印象派以及整套的西方美术教育理念,深深地影响了艺专一批又一批的学子。



赵无极的校友吴冠中,也曾撰文:“林风眠校长、林文铮教务长,教授们如吴大羽、刘开渠、蔡威廉、雷圭元等老师,几乎青一色都是留法的,从授课方式和教学观点的角度看,当时的杭州艺专近乎是法国美术院校的中国分校,王子云老师返国前,就是学校的驻欧代表。校图书馆里画册及期刊也是法国的最多,塞尚、凡高、高更、马蒂斯、毕加索……我们早就爱上了这些完全不为中国人民所知的西方现代美术大师。”


缘起于同一片水光山色,又经历了西方艺术的洗礼,林风眠、吴冠中、赵无极如何回溯传统,如何融贯中西,在此次北京保利秋拍“水墨SHUIMO”专场,这三位昔日的师友将再聚首,让您在他们的作品中一探究竟。

林风眠  江山万里

镜心 设色纸本

35×35 cm  约1.1平尺(每幅)

题识:林风眠。

印文:林风瞑印

展览:“林风眠水墨画展”,中国台北国父纪念馆,1995年。

著录:《林风眠画集》,第34、39、42页,世华联合商业银行、艺术家杂志社、山艺术文教基金会主办,炎黄艺术馆协办。


马蒂斯风景画


林风眠 《渔家》 34×42cm 纸本水墨 中央美术学院藏


林风眠  霸王别姬 60.5×45.5cm

北京保利2014年春季拍卖会 RMB:6,670,000


林风眠的《彩墨风景》是画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的四帧作品,计有芦叶婆娑、天高云淡、渔舟唱晚、枯木逢春四帧。林风眠的山水画是拍卖行裡最显眼的一个亮点,众所周知,他早年创作以油画为主,兼画水墨山水、花鸟等,他是最早进行国画改革的画家之一,他探索将油画与国画的优点和美感结合起来,创造出东西方人都能明白的绘画语言,晚年林风眠定居香港,港台的收藏家尤喜他的作品,英国收藏家也喜欢他那种带西方风味。作品简练的线条,明快的色彩都给人一种耐人寻味的印象,及他那具有方形特色的镜框式画幅,便于现代客厅悬挂。这不是最主要的,更为重要的是他那曲高和寡的艺术追求,画家以一种极其修长的线条来表达静穆,使画面绝无半分秋天的肃杀之气。平淡而又天真,自在画工之外透露出一股灵气。这种凄清孤独的情调,即使是他笔下的浓艳热烈的秋色与和煦明媚的春光也是如此,似乎那是来自画家灵魂的色彩。


吴冠中 黄山日出

镜心 设色纸本 1986年作

137×68 cm  约8.4平尺

题识:吴冠中,一九八六。

印文:吴冠中印

展览:

1、“荣宝斋香港开业展览”,香港,1987年11月。

2、北京荣宝斋主办吴冠中作品展,日本东京西武,20世纪80年代。

著录:《荣宝斋(香港)有限公司开业书画展纪念画册》,第36页,荣宝斋(香港)有限公司,1987年11月。


吴冠中写生速写稿


郭熙《早春图》作于1072年,158.3×108.1cm,国立故宫博物院藏


波洛克《8号》(局部)1949年,纽约纽伯格美术馆藏


吴冠中曾言:“黄山集中国山川之美,周庄集中国水乡之美。”雄奇的黄山很早就与画家结缘。清代“四画僧”之一的渐江和尚( 弘仁) 由武夷返故乡新安后,“岁必数游黄山”,其印曰:“家在黄山白岳之间”。清朝另两个画僧石溪与石涛,也都喜欢黄山。时至近现代,黄宾虹曾九上黄山,自名“黄山山中人”;刘海粟曾十上黄山,并以泼墨画黄山著称。当代山水画名家如张大千、创“新金陵画派”的傅抱石、亚明等也都曾以黄山为师。张大千在台湾还有题画诗记其黄山画缘:“三作黄山绝顶行,年来烟雾暗复明。”吴冠中在1973 年应邀创作《长江万里图》时就与黄永玉、袁运甫、祝大年等到过黄山写生,后又多次登临黄山,黄山各处美景成为他丰富的创作题材之一。


吴冠中 家乡笋

镜心 设色纸本

66×135 cm  约8平尺

题识:家乡笋。吴冠中。

印文:吴冠中印、八十年代

展览:“艺冠中外——吴冠中艺术展”,山东省博物馆,2008年7月。

著录:

1.《吴冠中画选》,第37页,中国三峡出版社,1996年。

2.《生命的风景─吴冠中艺术专集(Ⅰ)》,第188页,三联书店出版社,2003年。

3.《情感与创新——吴冠中水墨里程》,第28页,湖南美术出版社,2004年。

4.《彩面朝天——吴冠中的世界》,第74页,上海画报出版社,2005年。

5.《吴冠中全集5》,第166-167页,湖北美术出版社,2007年。

6.《艺冠中外——吴冠中艺术展》,山东省博物馆,2008年7月。

说明:此作品是《艺冠中外——吴冠中艺术展》封面作品。


康定斯基《构图6》1913年,195×300cm,

艾尔米塔什博物馆,圣彼得堡。


吴冠中《竹林春笋》,1979年作,75×65cm。

参展:香港市政府主办、香港艺术馆筹办“叛逆的师承——吴冠中”水墨画展,1955年。


吴冠中 松魂 148×201cm

北京保利2013年秋拍 RMB 33,925,000


“紫箨圻故锦,素肌擘新玉。每日逐加餐,经时不思肉。”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曾这样赞美笋。可见笋之脍炙人口。但“笋”的意义并不止此。人们更多的时候则是把“笋”当作一种可值得赞美的对象或者一种心情的表达。他们常用“雨后春笋”来表示新生事物的蓬勃生命力,赋予春笋突破重重阻碍具有顽强生命力的象徵意义。相传唐太宗皇帝喜啖竹笋,每逢春笋上市,总召集群臣吃笋,谓之“笋宴”。他用笋来象徵国事兴盛,也用笋来比喻大唐天下人才辈出,犹如“雨后春笋”。而另一方面,同燕子一样,笋是春天的使者。吴冠中以笋为审美对象,并在其前冠以“家乡”二字,可见他是暗示了自己一种别样心情的。既然“月是故乡明”,那幺,便也“笋是故乡甜”了。吴冠中用模拟的创作手段,把自己满腔的思乡深情投射于笔下的笋;于是,这幅《家乡笋》,便也由此成为作者抒情、畅意、宣怀的感情媒介和艺术手段。而画面中那披著深黑糊糊的外衣、憨态可掬的胖笋,扭著“,”一样的身躯,似乎正笑眯眯地窃窃私语;笋尖上抽出的嫩绿,似乎又在暗示著作者某种正滋生的心情。最妙的自然是画面上部被剥去外衣的大胖笋。如果没有剥去外衣,则整幅画构图不免呆滞而缺乏生气;如果不是出奇的胖大,则又无法充分宣洩作者的饱满情绪。


赵无极 无题

镜心 设色纸本 2003年作

40×44 cm  约1.5平尺

题识:无极ZAO,2003,pour mon ami Raymond(送给我的朋友雷蒙),Avec fidèle amitié en(带著我忠实的友谊)无极ZAO。


宋•米友仁《潇湘奇观图》(局部)

19.8×289.5cm,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1972 年,赵无极的第二任太太因病去世,年仅四十一岁。这给赵无极带来很大的痛苦。这一年,他决意回国看望离别已经二十四年的母亲,他的父亲已经过世。从他离开上海到巴黎留学这还是他第一次回国。回到巴黎后,他仍无法作画,他说,开始创作一幅油画时,首先要完成一系列心理准备,面临各种印象和感觉,对色彩的视像和前一幅画所引起的问题,等等。赵无极说:“为了排遣,我找出毛笔、墨和一张皱了的宣纸,开始涂抹,这很容易,因为童年时代习惯了的姿势仍在,我毫不惊奇地看到纸吸了水,黑色在白纸上漫开,变成了灰色。在不经意中,我用最简单的材料构成了画面。” 快到六十岁时,赵无极对传统有了新的认识,1974 年以后,赵无极不再把水墨画当做风格练习,当做无法画油画时的“排遣”,他开始了真正的水墨画的创作。“我花了多少时间来领悟塞尚和马蒂斯,然后再回到我们传统中我认为最美的唐宋绘画? 整整五十年的工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