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永青《倫敦日記》
1999 年作
布面綜合材料 169 × 376 cm
RMB 1,500,000-1,800,000
展覽
2008 年 迷塗症 - 葉永青藝術之旅(1983-2008) 香港藝術中心/ 香港
出版
《塗你個鴉- 葉永青作品集》 P94-95 上海張江文化藝術有限公司 2005 年版
《迷塗症- 葉永青藝術之旅》 P44-45 Anna Ning Fine Arts 2008年版
我從1997 年開始去倫敦,幾乎每一年都去。整個九十年代的後期我差不多就是在全世界參加各種展覽、工作室、各種會議,尤其是1997 年我在倫敦的GASWORKS,參與一家叫三角的藝術基金會,三角藝術基金會的主席叫羅伯特. 勞德,這個基金是他和他的一個合作夥伴,一個非常有名的雕塑家,倆個人共同創辦的。他們這個基金會是贊助非白人的藝術家,給這些在世界各地的非白人的藝術家做非盈利的資助,因為有這樣的機會我才可以去不同的國家。旅行和漫遊差不多是我那個時候藝術的主體。而倫敦,每一年我都會去三個月。
葉永青《倫敦日記》(局部一)
在那個時候我所有的藝術都有點像日記,有點像今天的微博。就是每一天的散記和心情的記錄,這些作品一般都畫得很小,很多作品都畫在絲綢上,很好攜帶,而且在一個玻璃板上,在一個破桌子上就能工作。
但這張作品是那個時期比較特殊的作品。1999 年在倫敦我決定這一次要待得長一點,比較深入一點。我在紐約工作過,在德國工作過,也在巴黎工作過,但是我就覺得倫敦還是讓我最有感覺的地方,每次都覺得在英國待的時間不夠,所以那一次我非常想更深入的待一段時間。所以我就開始準備比較大一點的作品,用大一點的畫布,這一幅是我在倫敦能做的最極限的作品。
葉永青《倫敦日記》(局部二)
作品的內容是日常的瑣事。我每個星期都能拿到基金會的贊助,在這個作品里很多都是我記錄我是怎麼花掉的這個錢。比如在這個作品里你能看到我花了多少錢買了一條魚,做了一頓甚麼飯,還有就是地鐵站交通,很多只有我自己看得懂,有點像自言自語。我住在佈雷斯頓哪個區,哪個地鐵站第一次有釘子炸彈的爆炸,然後第二次教堂有釘子炸彈的爆炸等等。有很多生活故事和很多在那個地方的種種困境,你生活在一個完全沒有母語的國家,所有的經驗都是既新鮮又陌生也充滿困難。
葉永青《倫敦日記》(局部三)
在倫敦GASWORKS 這條街上有80 多個工作室,有很多世界各地的各種各樣的人種、各種各樣的膚色的人都在這裡從事創作。原來我自己沾沾自喜或者是還有點小得意的這種心態到了這條街上就完全沒有了,因為到處都是非常自由的藝術家。我們是突破之後的自由,他們是從小就自由,生之具來的。一個黑人聽一段爵士,聽一段說唱就能夠畫出很好的東西來。之前自己覺得我比中國很多藝術家都輕鬆和灑脫,但是這種優越感到了那(倫敦GASWORKS)就沒有了。
這個時候,帶著這種心理變化,你再回過頭來看你的東西的時候才會產生一些新的東西。也是在1999 年的時候,我才開始真正瞭解英國,在一邊畫這張作品的時候,一邊有一些更深的體會。
葉永青《倫敦日記》(局部四)
這個時候我更深入的感覺到這些藝術家對形體,對色彩,以及所有生活中的東西的挑剔。英國人讓我最迷戀的也是這一點,就是那種即瘋狂又節制,他們永遠處於這兩極,不要中庸的東西,他那種本地的觀念,就是倫敦本地觀念把一切人都只用兩個字來評價——“粗俗”。那麼它的要求是甚麼,要求一切國際化的東西都變成地方化,要求一切現實的東西變成一種抽象的東西。在設計、在服裝、在藝術中那樣的一種很獨特的氣質,這種氣質非常打動人。所以在畫這張作品的時候其實是一直是在懷疑的狀態中完成的,它其實是很有意思的。我在生活中很少有機會,時間比較集中的來畫一張作品,《大招貼中國版和外國版》算一張,《倫敦日記》算一張。在這之前那也畫過一張也是很大的作品。在96 年畫的《冬天的鳥籠子》,是給上海雙年展做的一張作品,那張也挺大的,但色調完全不同,偏灰偏褐,而《倫敦日記》的顏色與它區別很大,可能就是因為在倫敦的關係,因為倫敦確實有一種很挑剔的感覺,這就是不一樣的地方。
讓·米歇爾·巴斯奎亞《站在錢上的鳥》
布面丙烯及蠟筆 167.5 ×228.5 cm 1981年
在99 年的年底我有半年沒有再畫畫,在年底的時候才開始畫像現在的塗鴉的作品,《倫敦日記》之後我就沒有在畫過這個風格的東西,我覺得這樣自語似的繪畫離開了倫敦就完全失效了。因此《倫敦日記》帶有總結性的意義。
葉永青 2011 年10 月
更多2014秋拍精彩内容即将呈现,敬请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