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特别“磬”典

发布时间:2015-05-14 新闻

本次北京保利十周年春拍,古董部甄选佳器美意,呈现一场特别“磬”典!


因戟罄谐音“吉”、“庆”,且与其他吉祥纹饰相配寓有“吉庆有余”、“福庆有余”之美意。据传“吉庆有余”在汉代便作为祥瑞图案广泛使用。“晋砖五鹿宜子孙,汉洗双鱼大吉羊。”汉代铜洗底部绘有双鱼图,侧有“大吉羊”三字。“吉庆有余”应源于周易《坤》:“安贞之吉,应地无疆”“黄裳元吉”,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需》:“有浮,光亨,吉。”《履》:“履道坦坦,幽人贞吉。”“视履考祥,其旋元吉”、“元吉在上,大有庆也。”


其它卦中也有不少“吉”、“庆”之言。如“中吉无咎”、“大吉无咎”、“元吉中正”、“中正有庆”。这些内容都与固家正道即周制文王之道牵连,故而清乾隆时期颇为盛行的“吉庆有余”,具有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诠释。



《乾隆岁朝图》



清乾隆二十六年 青玉刻御制诗文描金云龙纹“特磬第十二应钟”
磬W 28.5cm;锤L 19.5cm  
“特磬第十二应钟”、“乾隆二十六年制”款
估价:RMB 6,000,000-9,000,000
备注:欧洲重要私人藏家旧藏


清代特磬的制造,起因缘于镈钟。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有古钟的出土与历时5年的西北战事的奏凯,原本独立的两件事被联系起来,加之乾隆帝对古钟的鉴定,使得镈钟的制造充满了神秘、吉祥的气氛。镈钟与特磬,历代乐志均有记载,唯明代空缺。现镈钟已有,特磬也应具备,正为“金声必兼玉振”。因此众臣上奏皇帝,请求添置特磬,与镈钟俱为特悬,以备中和之盛。并请采和阗美玉,琢为特磬,较过去所用灵璧石磬更胜一筹。至此,特磬之制随镈钟的产生于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诏定。



“龙香——清宫御赏文玩”专场的【6308 清乾隆二十六年 青玉刻御制诗文描金云龙纹“特磬第十二应钟”】为青玉质,扁平,呈钝角矩形,长边称鼓,短边称股,两面皆描金龙纹,其上篆书铭文。


正面:子舆有言,金声玉振。一虡无双,九成递进。准今酌古,既制铸钟。磬不可阙,条理始终。和闻我疆,玉山是矗。依度采取,以命磬叔。审音协律,咸备中和。泗滨同拊,其质则过。图经所传,浮岳泾水。谁诚见之,鸣球允此。法天则地,股二鼓三。依我绎如,兽舞鸾鬖。考乐维时,干禧祖德。翼翼绳承,抚是万国。益凛保黍,启域伐功。敬识岁吉,辛巳乾隆。乾隆御制。


背面:特磬第十二应钟。大清乾隆二十有六年,岁在辛巳,冬十一月乙未朔,越九日癸卯琢成。


此磬铭文为一篇四言诗,其所言大多附会古义,表现出乾隆时期宫廷礼乐的复古倾向。乾隆二十六年特磬的图形和铭文,见于《钦定大清会典图》卷三十七,及《皇朝礼器图式》卷八。据《清史稿》(卷一•一)记载:“特磬,以和阗玉为之,凡十二,应十二律,其制为钝角矩形,长股谓之鼓,短股谓之股,皆两面为云龙形,穿孔系钏而悬之。”以本品观之,文献记载与存见实物恰相吻合。



按乾隆二十六年为辛巳,即公元1761年。十一月朔日(初一)始工,经九日琢成。按天干地支,乙未为三十二,癸卯为四十。
此碧玉磬据其样式及铭文,可知是用于宫庭雅乐或盛大祭典的特磬。磬分特磬与编磬两种,前者以大小来设计音高,与镈钟相对应,随月用律,其意义重在礼仪;后者以薄厚来设计音高,与编钟相对应,并按十二律编排,可以旋宫转调。


清代首用特磬应始于乾隆二十六年冬至圜丘(今天坛最南端)的祭天大典。顺治帝元年(1644年)议定,祭天地、太庙、社稷,都用中和韶乐,亦称宫廷雅乐,它包括祭祀乐、朝会乐、宴会乐。朝会乐、宴会乐只有奏乐而无演唱和舞蹈。祭祀乐就包括了演奏、演唱和舞蹈。康熙帝五十二年(1713年),考定坛、庙、宫殿乐器。乾隆时又加修改,凡大朝会、大祭祀皆在殿陛(即月台)奏此乐。


与本品同为乾隆二十六年所制者,除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有完整一套十二件特磬(尺寸为长99.7至53.2cm),其余若干散见各地,如上海博物馆所藏之“第五姑洗”特磬、中国国家博物馆藏“第六仲吕”特磬。现知美国不少博物馆、艺术馆和美术馆藏有中国古代乐器,按铭文顺序有:芝加哥艺术馆藏有一件“第三太簇”特磬(编号1950.1050)、诺顿美术馆有一件“第八林钟”特磬、罗得岛设计学院艺术博物馆有一件“第十南吕”特磬(编号37.113)、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藏一件“第十一无射”特磬(编号B60J67)。


以上特磬皆为碧玉质,与本品形制相似,大小薄厚不一,皆两面预留铭文空间,余饰描金云龙纹,均作行、升龙,昂首曲颈、弯腰卷尾,如出一辙,此造型为乾隆时期玉器龙纹的标准样式。整器纹饰华丽精致,足显皇室风派,这些特磬所篆书的铭文,除名字不同外,行款、内容均相同。八国联军侵华期间,仅三海、皇史城、颐和园、天坛损失祭器1148件,社稷坛损失祭器168件。加之乾隆二十六年,清宫造办处所制特磬应有多套,本品应为战乱时从天坛流落而出。



6497 清乾隆 紫檀福庆有余写字台
157.6×75×83.2 cm
估价:RMB 4,000,000-6,000,000

展览:2008年1月,北京世纪坛“中国古典家具精品展”。
著录:紫禁城出版社,田家青主编《盛世雅集》,第92页。


“清乾隆御制紫檀百宝嵌屏风,宫廷艺术与重要瓷器、玉器、工艺品”专场的【6497紫檀福庆有余写字台】便是以“福庆”之纹装饰。


写字台是现代的名称,传统的称谓叫做“褡裢式书桌”。书桌由带抽屉的桌面和两个架墩构成,整体可拆分为三块,故又称“三拿式”书桌,是由明式抽屉桌和架几案衍变发展而来。




清乾隆 紫檀福庆有余写字台 (局部)

整器由两个架墩作支架,上面搭平直的屉箱做桌面。桌面与架墩两面对开,连同侧面均有雕饰,显然不是为靠墙而设。桌面箱体上下由粽角榫结合,正面设抽屉四具,中间两具稍大,两侧略小,对称和谐。屉面及侧面装嵌的绦环板,均铲地浮雕拐子龙纹,雕琢工整精细,底子匀整规范,一丝不苟用功颇费。屉面安錾花铜拉手,铜件錾刻鱼子纹锦地,其上以手工錾刻蕉叶纹及凤纹,刻工细致入微,古韵盎然。拉手之下还安装铜钮,以防损伤屉面的纹饰,考虑周详。


桌面与架墩之间,以栽销定位。架墩设相向的单开门,门扇及侧板均铲地浮雕蝠、磬及双鱼图案,周围环绕拐子纹,寓意“福庆有余”。刀工精熟干练,气韵贯通,一气呵成,显然是功力纯厚的匠师精心所为。门扇安铜合页及吊牌,于锦地之上錾刻拐子纹及螭纹。


入清以来,抽屉在家具上的运用广泛,源自于分类收纳的便利,家具的功能日趋完善。尤其该书桌的设计,美观实用,形制规范严谨,纹饰吉祥华贵,雕刻工手精湛。全器框架的横竖材表面起均匀圆润的指甲圆,内衬工整的浮雕纹饰,繁简适度相得益彰。四面雕饰使之可置于书斋或厅堂的中央,实用之余兼具极佳的装饰效果。难得的是如此珍贵的紫檀木制作的书桌,历经百年沧桑,依然保存完好,品相极佳,完美的展示了清代宫廷家具的尊崇不凡。资料显示,钓鱼台国宾馆收藏有此类紫檀书桌,知名画家黄胄先生的旧藏中,也有同类传世品,其制式及做工几乎完全相同。


犹记去年秋拍,古董部“孔颜乐处”一场中,【清乾隆 紫檀“吉庆有余”拐子龙纹四件柜】便以传统的“吉庆有余”及拐子龙纹为主题,最终以1950万落槌。

北京保利2014秋季拍卖会
清乾隆 紫檀“吉庆有余”拐子龙纹四件柜
成交价:RMB 19,500,000


清乾隆 紫檀“吉庆有余”拐子龙纹四件柜(局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