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无无明”——明清宫廷佛堂秘境

发布时间:2015-05-20 新闻

“无无明”语出《般若波罗密多心经》,“无明”为佛教用语,意为烦恼、无智、愚昧, 无无明即指破除烦恼与我执。明清帝王大都崇信佛教,尤其是藏传佛教,除了维护统一、稳定边疆的政治功用外,祈求长寿、破除“无明” 对于列位帝王均有现实的意义,自身的信仰需求也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原因。本次北京保利春拍将于六月六日晚上的夜场部分推出“无无明——明清宫廷佛堂秘境”专场拍卖,聚焦于明清宫廷皇室信仰,其中汇集了重要宫廷佛教文物十余件,值得方家关注。



6372
明宣德 铜鎏金转轮王坐莲花手观音菩萨

H 25 cm.
RMB: 6,000,000-8,000,000
备注:法国波尔多重要私人收藏


此像頭戴花冠,正面中央花瓣根部又各出一枝花瓣向兩側伸展,形成月牙形狀,為當時造像常見的花冠樣式;頭頂束高髮髻,髮髻由髮辮編成,呈塔狀高聳,前後清晰可見橫向分布的辮狀編髮,髻頂安摩尼寶珠,餘髮則結成兩條髮辮分垂於左右兩肩;兩耳側各有一條繒帶呈U字形翻卷,耳下垂大耳璫。面形寬大,眉如彎月,雙目低垂,鼻直適中,雙唇微啓,具有中原漢人明顯特徵,同時亦體現出不同凡俗的莊嚴與寂靜。寬肩細腰,軀體結構勻稱,造型端莊大方,具有藏式造像鮮明特點。上身胸前掛項圈和長鏈,項圈下又墜U字形連珠式瓔珞;下身著長裙,衣紋表現十分特殊,大腿處可見雙連珠線表現的波狀衣紋,連珠線之間雕飾凸起的小花瓣,小腿處有一道連珠線鑲飾的寬大衣緣,衣緣上刻畫纏枝蓮。腰間束有寶帶,腰帶下亦墜滿一圈U字形連珠式瓔珞。全身披大帔帛,帔帛披覆雙肩下垂,繞過手臂飄垂於身後;手臂、腕和足部飾有花形釧鐲。左腿橫盤,右腿支起,左手撐於左腿後,右手撫於右膝,為水月觀音典型的造型樣式,即所謂轉輪王坐。這尊造像無論在造型還是工藝上,與帶刻款的明代宮廷造像完全一樣,特別是工藝上甚至優於一般宮廷造像,其繁縟的裝飾,精細的工藝,碩大的體量,細密的銅質,遠非一般宮廷造像可比。




6373
明 石叟制铜嵌银丝观音大士像

“玉堂石叟”款
H 101 cm.
RMB: 3,800,000-5,800,000

来源:美国藏家旧藏


此尊觀音盤髮成髻,面龐豐腴,眉間白毫嵌銀,雙目宛若未開敷的蓮苞,眼瞼低垂,目光下斂,鼻若懸膽,櫻桃小口,頸脖及上胸袒露,胸前橫貫一串蓮花瓔珞。身著寬袖長袍,胸部正中衣帶交結,圓肩修身,左手倒持淨瓶置於身前,右手於胸前結法印,衣紋簡明豐滿,折疊密集流暢,衣裳下擺翻卷邊角起,若迎風飄拂,有“吳帶當風”之勢。神情端莊嫻雅,流露出恬淡寧靜與聰慧的神態,好似俯看塵世眾生,塑造出無可挑剔的靜穆之美。造像表面生有斑駁的淺綠色鏽層,但衣袍及邊沿嵌飾有的精細銀絲圖案依然清晰可辨,顯得格外古樸典雅,別具雕塑美感。背後有陰刻雙方框“玉堂石叟”篆書方章款識,法度嚴謹,類似款式極為少見。關於石叟的生平,傳說為一名福州僧人,主要活動於晚明時期,但真實名字與生卒年份均不可考,所製銅嵌銀絲器物極為精細,尤其雕塑類作品與德化瓷塑有非常近似的藝術語言,與德化瓷塑大師何朝宗的造型藝術可稱並美比肩,對後世影響深遠,直至近代仍有屬“石叟”款的嵌銀絲器物仿製,所用銅像銅質為精煉紫銅,繼承了宣德風磨銅的冶煉技法,是世界範圍冶煉技術的進步。銅像均寶光內藴,更以絕技嵌銀絲裝飾,其臥槽嵌銀絲平滑細膩,文綺穠華。相傳石叟無傳藝後人,故作品珍貴稀少,並且傳世石叟本人的作品並無認定的標準器,鑒賞本件作品可明顯感受到,其雕塑的藝術性已經遠遠超乎了宗教功用,尤其是對菩薩慈悲憫人的神情與雍容大度的儀態的生動刻划,絕非普通工匠所能企及,而精煉的材質,更增強了作品的藝術表現力。再聯繫到此件幾可認為孤例的款識,我們不由得大膽推論,如果有石叟本人作品存世,本件無疑是最接近傳說中石叟手製的原作,其重要性可謂不言而喻,值得格外重視。





6371
明永乐 铜鎏金文殊菩萨

“大明永乐年施”款
H 18 cm.
RMB: 3,500,000-5,500,000
来源:欧洲藏家旧藏


這尊文殊菩薩即為永樂宮廷佳作,其面相慈悲柔和,頭戴五葉寶冠,兩側系扇形結,垂下的部分翻卷向上呈U形。束高髻,圓形耳鐺垂肩。胸前垂掛瓔珞,肩披帛帶,兩手於胸前結說法印並牽蓮莖,蓮莖沿手臂兩側向上伸展,肩兩側盛開的蓮花上分別有劍和經書,為文殊菩薩標識,惜年代久遠,左肩蓮莖、經莢與右肩寶劍均已佚失,劍與經書代表權力與智慧,象徵斬斷無明去除我執。文殊菩薩結金剛跏趺坐於蓮台上,頸部與腰部的動勢形成微妙的S型,衣裙飄帶自臂彎間垂落,優美華麗,極富動感。蓮台為仰覆蓮組成,台座上陰刻“大明永樂年施”楷書款識,台座上下各有連珠紋一圈。蓮瓣為三層,下層蓮瓣扁平,上端襯托肥厚帶卷邊的花瓣,在蓮瓣的相鄰處,可看到最下層呈三角形的瓣尖。這尊菩薩像慈祥和美,雍容大度,整體造型精美,比例勻稱,動態舒展,裝飾華麗但自然適度。雖不出造像規範的制約,依然給人游刃有餘之感,代表了明代佛像的最高水平,具有極高的藝術性,是典型的明代永樂宮廷製作的標準造像。




6375
清乾隆 御制青玉填金十六应真玉册

L 15.5 cm. W 11.4 cm.
RMB: 5,800,000-8,800,000

来源:香港拍卖,2001.10.29,Lot0516;
展览:
1.“台湾山水堂藏玉特展”,天津博物馆,2005 年;
2.国宝级明清皇室玉器展(2013.03.30-04.06 长沙);
3. 皇家气象—元明清宫廷遗珍展(2013.04.20—06.20 无锡博物院)
4. 皇家气象—保利明清宫廷珍宝展(2014.8.26-9.21 常州博物馆)

本品一函八牒十六版,長方形,用黃色綾子包邊,裝飾成冊頁形式;各版以青白玉琢刻羅漢圖,刀口填金。玉版呈天青白色,皎潔無瑕。每一頁佈局相同,左側為羅漢形象,右側為乾隆御題隸書贊文。其前後頁由木板合併精雕一正面蟠龍如意雲紋,及雙龍拱珠紋,中部木簽,刻隸書“御製十六應真玉冊”。此件玉冊保存有原裝函套,函套裝裱黃地錦面,打開為平面型,折疊而成六方套匣,交疊處有花牙樣相咬,不易散開,是宮廷套匣裝幀的主要形式。整器色澤柔和,撫之細膩密致,香氣幽淡,雍雅之中透出一派佛家的祥光瑞氣,脫略凡格,为乾隆宫廷宫廷虔心礼佛的例证。







6376
清乾隆 仿古铜釉金彩无量寿佛

H 33.5 cm.
RMB: 1,200,000-2,200,000
来源:香港苏富比,2002.10.30,Lot264


乾隆時期為中國陶瓷史的一個高峰,御窯爐火興旺,能工巧匠迭出,藏傳佛教作為清廷的皇室信仰,燒造各式瓷質五供、法器等禮佛器物成為景德鎮御窯的重要任務,其中各式瓷質佛像的成功燒製令人不得不驚嘆於御窯製瓷技藝之精絕,此件無量壽佛即為其代表作。此尊無量壽佛結跏趺坐,面容清秀慈和,雙目微合,上身微傾,神態沈靜,靜穆安寧之中盡現佛家之莊嚴。身著寬袖僧袍,長袖下緣自然垂落,前胸袒露,雙手結禪定印,掌中托寶瓶,僧袍下擺在雙腿前鋪展開來,衣紋的表現自然流暢。通身除葫蘆形髮髻施以藍釉外,其他部分均施醬色釉,以摹擬紅銅銅質色澤,局部再加以金彩,以仿鎏金效果,金彩刻意未滿施全身,而是斑斑駁駁,以形成鎏金磨損的滄桑古樸狀態,可謂匠心別運。無量壽佛,即阿彌陀佛,又稱“長壽佛”,是西方極樂世界的教主。佛典記載繼其成佛已有十劫之久,以光明無量和壽命無量普度眾生。乾隆皇帝尤重供奉無量壽佛,以祈長壽,所製以金銅材質最為多見,瓷質造像因生產難度極大,製作量十分有限,存世珍罕,也僅有乾隆一朝燒造,後世不再復見,此件製作嚴謹,體量高大,頗為可貴。



6377
清乾隆 紫金琍玛无量寿佛

H 74.5 cm.
RMB: 800,000-1,200,000

来源:法国巴黎重要私人收藏,VÉRITÉ 家族旧藏


此件無量壽佛造像採用錘揲工藝製作,體量高大,結全跏趺坐,雙手腹前結禪定印。面部塗飾冷金,面相方圓,長眉細目,直鼻小口,神態沈靜,微微露出笑意。寬肩束腰,體態均稱,造型優美。上身袒露,雙肩搭有輕薄的天衣,左肩斜披絡腋,下身著長裙,衣裙下擺在雙腿前自然鋪展開來。胸前、手腕、雙臂及踝處都飾有華美的連珠釧環,珠粒圓滾飽滿,可見工藝之精細。其銅質色澤暗紅,在不同部位會呈現出不同的色塊,可見其銅質成分十分複雜,燈光之下,折射出幽幽錫光,這正是所謂紫金琍瑪的特點。“琍瑪”譯自藏文,意為“響銅”,是藏語對鑄造佛像所用銅合金的總稱。本件所用紫金琍瑪为乾隆宫廷根据西藏所进贡紫金铜选用多种名贵材料仿制而成,成本极高,十分罕见。




6378
清乾隆 掐丝珐琅八宝佛龛奉无量寿佛

龛H 45.4 cm 佛 H 19 cm.
RMB: 1,000,000-1,500,000
来源:德国藏家旧藏


佛龕造型古樸沈穩,整體呈橢圓柱形,正中開龕門,下承掐絲琺瑯雙城束腰蓮座,上有銅鎏金鏨花須彌帽,佛龕外壁通體以掐絲琺瑯裝飾纏枝蓮花及佛像八寶紋飾,佈局繁復,釉彩華美,為典型乾隆時期掐絲琺瑯工藝佳作。佛龕內奉無量壽佛一尊,造像結跏趺坐於雙層束腰蓮座之上,背後有火焰邊沿背光。雙手結禪定印,面相祥和寧靜,雙耳墜大耳鐺,胸前裝飾有華美的瓔珞,周身見肉泥金,下身著長裙,衣紋自然舒展,具有濃郁的宮廷氣息。整件作品製作精細華美,體現出乾隆時期富麗堂皇的宮廷藝術特點,並且成套保存,十分難得。



6379
清乾隆 御制银嘎乌奉砗磲、纯金白度母

H 13 cm.
RMB: 3,800,000-5,800,000

备注:1. 欧洲藏家旧藏;
2.北京保利,2009 秋,Lot2110

嘎烏以純銀製成,形同小佛龕,龕身呈半圓形,頂出尖拱。正面安置嵌入式龕門,龕門中央安裝透明玻璃,邊緣雕刻火焰紋,下方雕刻一排規整的蓮花瓣,透過玻璃門,可以隨時觀想到龕內供奉的佛像。龕身兩側面高浮雕佛教八寶圖案。佛龕背面自右至左依次陰刻漢、滿、蒙、藏四體文字銘文,銘文內容完全一樣,其中漢文內容為:“乾隆二十七年八月初四日欽命阿旺班珠爾胡土克圖認看供奉硨磲成造白救度佛母。”打開龕門,其內供奉與龕背銘文完全吻合,為硨磲雕成白救度佛母像一尊,龕內有金線織內襯、護套及小黃檀木托板,皆保持原狀,完好如初。佛龕下部有束腰式台座,台座邊緣亦以纏枝蓮進行裝飾,束腰上飾寶珠紋。台座下有裝藏,封底板中央刻畫十字金剛杵。嘎烏的整體形式與蒙藏地區所見大體一致,但造型之規範、做工之精細、裝飾之繁縟、品相之完好,是一般嘎烏無法企及的,可謂美輪美奐,充分顯示了皇家藝術的高貴品質和清代雕造工藝的高度發展水平。





6380
清乾隆 紫檀御题诗佛龛奉铜鎏金菩萨像

龛L 41.2×36.3×79 cm 佛H 28.5 cm.
RMB: 6,000,000-8,000,000
来源:胡惠春先生旧藏


佛龕紫檀質,四方亭造型,須彌座。四角立鎏金柱,四周環以封板,此種封板形式稱為“毗盧帽”(僧帽)。亭頂有五鎏金塔,頂壁四面開光內及帽四面外壁雕番蓮紋,下檐透雕雲蝠紋。亭內有一小閣,閣四壁中開光,框邊雕雲龍紋,头戴五叶宝冠的菩萨手结說法印端坐其中,身後背板描金題写乾隆御制诗文。閣外四角柱上描金刻雲龍紋,左右兩柱各飾一條鎏金龍,身體捲曲,攀纏柱上,圍欄透雕花卉紋。此佛龕造型別緻,把木雕和銅雕工藝巧妙結合,盡顯皇家氣派。





6382
清乾隆 铜鎏金六世班禅坐像

H 61 cm.
RMB: 2,000,000-3,000,000

来源:日本藏家旧藏


六世班禪結跏趺坐於精美卡墊之上,頭戴通人冠,身著交領式僧衣,面頰飽滿,雙目凝視,眉間有白毫,嘴唇微抿,下唇蓄有鬍鬚,表情祥和,微微露出笑意,面部的塑造立體而寫實。衣紋的刻划繁復而流暢,衣領衣袖及僧袍邊緣飾以精美的鏨刻花紋,左手施禪定印,右手當胸結說法印,手指的表現柔軟而富有肌肉質感。下承三層卡墊,上鏨刻有細密華美的紋飾,整體鎏金厚重華美,製作極為精細,具有典型的宫廷造像特点。



“自在菩提”——中国金铜佛造像、唐卡专场
7459
元 伐阇罗弗多罗尊者

H 27.3 cm.
RMB: 3,000,000-5,000,000
来源:苏富比纽约,2008.3.18,lot.238


汉藏风格(北京宫廷),铜鎏金伐阇罗弗多罗尊者与自眷属一千一百阿罗汉守护正法,乃证不死不坏金刚子之果位,终日静坐,岿然不动,博学强记,通晓经书,闻思究竟。造像以黄铜铸就,表面鎏镀厚实的黄金,身着阔领僧衣,双腿交盘座于莲上,手持浮尘,颈饰璎珞,面型饱满,双目低垂,一副娴静恬雅、慈悲包容之态。造像对袈裟、璎珞的表现恰到好处,呈现出织物的柔软以及珠串的灵动之美,面部及双手的刻画具写实效果,反映了匠人高超的塑像技能。分析其艺术风格,可以断定这件雍容华丽的造像是出自元代宫廷“梵像提举司”的典型作品。至元十二年,元廷工部始设“诸色人匠总管府”,下统“梵像局(于延佑三年升提举司)”等十八司局,并由尼泊尔艺术家阿尼哥统管,主理宫廷专供造像制办事物,所制造像结合了尼、藏、汉多种风格元素,独具一格,亦对明代宫廷造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结合此件作品,其面部塑造以及衣饰体现出了鲜明的汉地中原风格,而莲座的形制,尤其座缘突出的连珠纹饰则显然是来自喜马拉雅地区的艺术特征。整体风格与清宫旧藏的并被广泛认为是元大都造像标准器的一尊文殊菩萨像高度一致,可认为是又一件元代宫廷造像典型作品,可谓珍贵之至。





大明·格古专场
8118
明15世纪 铜鎏金宝冠菩萨坐像
H 95 cm.
RMB: 6,000,000-8,000,000

备注:台北寄畅园旧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