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之新+”
最近“互联网+”这个词很流行,任何传统行业都希望能和互联网发生关联。互联网本身是一个技术工具,是一种传输管道,从过去一个虚拟的概念到现今大家发现互联网对现实生活所带来的生产力改变,互联网通过跟传统行业的整合,不断促进城市管理创新与产业的转型升级。而“+”我们可以理解为是一种创新的可供选择的更多可能性,类似于两次工业革命中蒸汽机和电力一样,互联网某种意义上成为第三次工业革命的一部分,“+”则成为一种激活的时代新形势发展下的“信息能源”,由此也标示着一个“全民创业、万众创新”的创客时代来临。
那“互联网+”与艺术的当下发展关系呢?
艺术的天性以其独立的创造性引擎着人类文明向前发展。互联网的诞生本身就是一项技术与艺术相互结合的创新。互联网连接的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群体之间的关系,在众创空间平台上,回归到自媒体,回归到一个自然属性概念下人的日常生活生态链体系。在移动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下,社会结构朝着扁平化方向发展。进入互联网时代,艺术也需要走下神坛,走向大众,走向更为广阔的现实生活。
“学院之星”项目成立之初,就是挖掘在艺术思想上有独创性,艺术语言表达上有自我品味追求的艺术家,他们以艺术家的眼光对我们这个变速发展时代做出另类思考和独立敏感判断的艺术创造,来不断开启我们对于现实生活的另一种存在发现,并回归到人本自我独立价值的思考。我们创建的是一个交互平台,有创新性的艺术家能比较自由畅通地在这个平台上展现自己的思维形态和艺术作品;消费艺术品的人能从这个平台上找到适合他们个人审美趣味的优秀艺术家和艺术品。
“学院之新+”是在“学院之星”的基础上,更精准地推出一批富有代表性的新锐青年艺术家,他们来源于学院,但是代表学院今后的发展方向。他们拥有专业的艺术素养和学院训练,但又能在自我的知识结构基础上进行主动转化,他们的创新思维赋予了他们不一样的创作面貌。在他们身上,我们看到的是突变、是创造、是新生、是希望,是中国艺术未来发展的可能性,是能与国际接轨的新生代艺术代表。“学院之新+”其实是去中心化、去权威化,千人千面,还原到艺术创作本身应有的自由与原创生命力。
当代艺术注重与设计、材料制作技术的结合,“超级艺术家”、“公司”从生产者的角色通过资本的力量推进标准化的生产,不再是简单的波普艺术和版画复制概念来建立大众的艺术消费,而是在现代化的企业管理模式下,通过流程化的技术研发和生产技术团队,催生原创艺术的规模化生产。当代艺术的发展将逐步消解著作权的个体原创性,而释放为一种团队协作下的共同体生产模式。尤其创意产品的研发更是弥补了艺术衍生品在大众精神消费层面上简单逻辑的不足,增强了与消费者的互动性体验,更强调一种来源于现实生活元素质感的艺术,以贴近人们的审美视野。在这个意义上,“学院之新+”以互联网思维落地于广大人群的精神生活中,以年轻、鲜活的原创艺术来表达和反馈这个时代的发展轨迹与脉搏气息。
“互联网+”和传统行业的整合发展,提示了当代艺术进入大众消费的精神需求体系,不论是借助电商的平民化服务,还是与家居行业相结合的产业化升级,艺术的消费性欣赏和艺术品营销必然进入到大众评价系统,形成更大范畴的社会化体验服务。由此,当代艺术成为全民化生活必需品和资产配备的升级转化,固然也是“学院之新+”所要面临的时代课题。
——萧煌
程未雨
布
2015 年作
北京市东城区朝阳门北大街1号新保利大厦三层 100010
京ICP备17044968号 诚信经营示范单位
Tel:+86(0)10-64083188
Fax:+86(0)10-64083186
京ICP备17044968号-2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2360号
copyright @ www.polypm.com.cn
网站IP量620,764,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