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 首页 >
  • 重要通知 >
  • 批鳞碎首忠胆传 峥嵘浩气书卷满——十周年春拍古代夜场书法作品选

批鳞碎首忠胆传 峥嵘浩气书卷满——十周年春拍古代夜场书法作品选

发布时间:2015-05-26 新闻


LOT 2053
徐有贞(1407-1472) 唱和诗行草卷

手卷设色纸本
25×760 cm. 9 7/8×299 1/4 in. 约17.1平尺

说明:王绍兰旧藏。王绍兰(1760-1835)字畹馨,号南陔,自号思维居士,浙江萧山城厢镇人,清朝大臣。清乾隆五十八年(1793)中三甲进士。任闽县知县兼海防同知,管理南台民政和诉讼事务。海防同知署设台江地区霞浦街。在任期间,办事认真,多审理冤案和疑狱。后升任泉州府知府、兴泉永道、福建按察使、福建布政使、福建巡抚。因参与清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间诬福建布政使李庚芸事,被清廷革职返里,返里潜心著述近20年。与钮树玉、顾广圻等有互赠、借阅图书往来,家有“知足知不足馆”、“郑学庐”等藏书处,和王宗炎同为萧山藏书之家,其收藏之富与陈春“湖海楼”、陆芝荣“寓赏斋”、王宗炎“十万卷楼”等著称一时。藏书印有“绍兰寓目”、“知足知不足馆王绍兰记见”等。


徐有贞(1407-1472),字元玉,初名珵,晚年自号天全翁(或天全居士),因其郡望为东海,书画作品中常署名东海徐有贞。江苏吴县人。宣德八年(1433年)二甲登进士科,选入庶吉士,翰林院编修,官至兵部尚书兼华盖殿大学士,撰有《武功集》。


明初,皇权“洪武赶散”与“南北榜”政策对苏州文人及富户的刻意打击,徐有贞一家随江南三十万人,从苏州这片中国最为富庶及文化活跃的地区,强徙至北方的顺天府宛平县,家财亦遭籍没。究其一生,徐有贞始终以苏州为家之归处。元末处于文化中心的吴下,经明初对苏州人士的整肃清理,出现文化的断裂。徐有贞的明中南归,士大夫以之既有的社会地位与学养,尤其逍遥田园的乐隐精神。徐有贞有意识地仿效北宋文人士大夫的诗文唱和交游,将雅集传统起兴振衰,以徐有贞为核心形成了一个吴中文人集团,萧索的苏州迅速再现超越政治的退隐士大夫与在野文人的文化家园。徐有贞此作诗文与书法则是这一转折的开卷之作,遂成明代在野文人统率书画主流的一个瞻前顾后的基点。


《唱和诗行草卷》为徐有贞录其得意诗句,兼江南名流佳篇,以联句之形式,书为长卷。此卷十五韵,前首诗残,推测应为王世贞著录中的《天全先生(徐有贞)送景寅参政联句三十韵》的后半部分。“景寅参政”应为钱昕,吴地重要的文化艺术参与者及赞助人,明代书画大家吴伟曾为其收养。徐有贞早年拜钱昕外祖父吴讷门下,后应钱昕所请徐有贞为吴讷撰写墓志。


是时,江南文人雅集初成时风,亦以诗词互赠友朋。《唱和诗行草卷》跋中提及,徐有贞将一次与吴中名流诗社雅集,所作诗文重新整理合抄于此,赠予钱昕,为其送行。诸诗或取五言一阕,或录全诗,诗尾小字书诗人名。“绍荣”恐为马绍荣,累官太常寺少卿;“颢”应为祝允明祖父、徐有贞儿女亲家祝颢,官至明代山西布政司右参政;“昌”应为沈周笔下《魏园雅集》的魏园主人,名隐魏昌;“完”应为刘珏,山西按察司佥事,年五十弃官归吴,吴门画派前期重要人物;“西”或为仙隐史鉴,吴江隐士,家陈三代、秦汉及唐宋书画,不畏权势,以哀文辩徐有贞之忠节。雅集为效古,明诗亦重文化复古,不拘泥于诗艺与韵脚的钻营变化。明代学者胡应麟更将明代诗歌视为继汉唐两代后,诗史的第三盛朝,而明诗留存数量相较他朝已少缺。《唱和诗行草卷》所录诗阙作者皆为明代吴中在野名流,其诗句尚存几乎不见;徐有贞现存墨迹亦极稀,此作于明代诗史与研究吴门书派弥珍。


重新将吴地文人聚集起来的领头人徐有贞,或因不符合儒家贤臣义士的标准——非专心于礼经,而群习天官、地理、兵法、水利、阴阳方术之书,更以能预知通天象名于其时。被历史有意地略过,几乎消失在儒家文化历史的记载。明史载,徐以天象不祥言中“土木之变”。其时,明英宗御驾亲征蒙古,却身陷虏廷,京师精兵陷没,仅余疲卒十万,流民四起,上下震恐而无固志。徐谏言若外敌此时攻城,或将举国覆灭,出策南迁以避之,却遭拥居北方的既得利益大臣集团讪笑,毫不犹豫地裹挟着监国的郕王对京城这片龙兴祖地的不舍,训斥徐为屈服外敌的懦弱之徒。多年后,更名有贞,因治水有功,得以重启政途。


景泰元年,明宗南归,郕王篡逆称景泰帝,并软禁英宗于南宫。徐有贞见景泰帝终日溺于房帏,鲜理朝政,每临讲幄喜以金钱媟亵文臣志气。为江山社稷,徐有贞冒举家性命,合以天象变化,大胆弃城门钥匙于运河,破釜沉舟,于巨大逆境,终拥英宗复位。加特进光禄大夫,柱国武功伯,兵部尚书兼华盖殿大学士,掌文渊阁事。


王位更迭、朝中宦党之争,本就是明中后期的代言词,徐有贞却因被石亨等人利用,劝英宗杀拥立景泰帝的于谦,落得贪功躁险的小人之名。徐有贞以实现国泰民安为责,思日异于石亨等肆意扩张自己势力之人,为石亨等人多次弹劾。第一次英宗下旨囚徐有贞,当日雷雹交作,大风伐木,英宗顺天意释徐有贞为广东参政。第二次徐有贞刚入狱,时承天门灾,再得释。天顺元年,徐有贞流戊云南为民,终日游山乐水,不足五年而赦归。更于成化初,复冠带闲住。明史对徐有贞的记载,绝不是一个儒家贤臣的标准表述。至明中,单一崇习程朱理学在教化民众外,致使官员仅以道德伦理评断,缺乏实学。徐有贞不屑拘于理学,凡有经世致用之学,无不通。而他所精通的经传易理、军旅水利、稗虞百氏、聃竺医药、星禄风鸟异术,被固步自封的文官批驳耻笑间,却是一片无声的畏惧与惊叹。


退归吴中的徐有贞,其修建庭园藏书室,邀宴文人雅士,集会结社,唱和作诗叹词,所谓“闭门阅佛书,开门接佳客,出门寻山水”。尚游间开启了苏州人士竞筑园林之风,更以其独冷谦显世外高真仙奕。彼时的苏州文人多为退官归乡的文士及富甲一方的隐士,亦有终身不仕的书画大家。富裕和相对平稳的生活,道家的处世哲学,与以文相邀的闲雅情致,使得徐有贞的书法中,持有一种前朝中国文人从不可得的安逸感。


安逸感使得徐有贞视狂放、自由为个人主义的独立追求,行草书法以豪放纵逸的挥洒,书其心性。先徐有贞,明代中叶书法几乎无可取之处,徐有贞以吴门书派开创者的姿态,挽明代书法的僵颓势。吴门书派视明代风行“台阁体”为“奴”于世俗权势之书体,徐有贞曾嘱其孙祝允明,弃绝近人帖,择晋唐法书习之,然不可无自家风貌。


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的徐有贞《别后帖》书札,具古苍规矩的二王遗韵,逸散徐有贞中年气息。上海博物馆藏《有竹居歌卷》的行草与《唱和诗行草卷》的行笔相近。《唱和诗行草卷》,前篇行草见真楷功力,结体遒美,力劲而落笔不苟,点画意态古雅雄健。注说诗者的小行书落笔尖峭,略露章草笔力。跋文始显其天真烂然,飘动间露醉饮的酣然飒爽,结体筋骨横逸不可挡,多具顿挚飞舞情态。相较下,《唱和诗行草卷》更具徐有贞晚年草书奇逸,力纯韵厚的写意述情表现,《有竹居歌卷》或为其中晚年过渡法书作品。《唱和诗行草卷》写于成化八年,是年七月,六十六岁的徐有贞驾鹤西归,此篇应为其晚年大作。此作亦成为吴门书派奠基者的书法时期变化及特点的重要借鉴之作。


(王格非)



LOT 2054
杨继盛(1516-1555) 前赤壁赋草书卷
手卷 水墨纸本
26×727 cm. 10 1/4×286 1/4 in. 约17.0平尺


批鳞碎首忠胆传 峥嵘浩气书卷满


1555年九月秋,距嘉靖皇帝大难不死的“壬寅宫变”已过去十三年。深宫之内延邀道士试练丹药无数,不得长生法门。一丝秋风窜入颈中,嘉靖皇帝回想起“壬寅宫变”那日,套在他脖颈浸着天露的冰冷绳索。大量服用“续命丸剂”更使嘉靖皇帝越发烦躁,草草依内阁首辅严嵩的题奏,降旨处决张经等人,没有注意夹在卷尾,与张经一案毫无关联的杨继盛之名。


嘉靖二十九年,“庚戌事变”,蒙古俺答踏入大同境内,直逼京师。守关将军仇鸾不敢出兵抗敌,却上奏嘉靖皇帝,望与俺答开设马市,以缓边患。杨继盛以六品兵部员外郎身份,批鳞折槛,毅然呈奏《请罢马市疏》,谏言统率边关三大军营的咸宁候仇鸾或有畏战且卖国通敌之嫌,马市开设于大明国体有失,兵备驰懈,边患更甚。嘉靖心存疑惑,仍偏信仇鸾密疏,以挟私报复及诬陷大臣罪名,将杨继盛贬至甘肃狄道(今临洮),任九品之下,文职外官的典史吏。


不足一年,俺答背约,边患不减而马市尽毁,仇鸾亦被查出收受俺答重贿,讳败冒功及卖国通敌,革职后不久畏惧而终。嘉靖皇帝始忆杨继盛位卑却竭智尽忠,更悔悟宠锡,知杨继盛对军事政局判断准确,赐杨继盛为山东诸城县令,改任南京户部主事,刑部员外郎。1553年,杨继盛终得归京,严嵩知其不惧权威,遂以官位欲拉拢杨继盛,题奏皇帝使其任兵部武选司一肥差——主管武将升迁谪降。


严嵩心知,除却杨继盛,廷下群臣无人敢直面抗衡自己,而杨继盛定会因高升兵部武选司一职,大收武将贿赂,不再于自己为敌。任期未足一月,杨继盛力拒贿客,不畏满朝皆严党之强御,披膈犯龙颜,斋戒三日,以必死之心上书《请诛贼臣疏》,奏劾严嵩父子。杨继盛希冀以己铁骨忠心,使嘉靖皇帝为民罢奸臣贼子:“陛下奈何爱一贼臣,而忍百万苍生陷于涂炭哉?”


此时,崇道修仙的嘉靖皇帝因“壬寅宫变”移居西苑,日祈长生,朝讲皆废,方士之外,唯见严嵩父子。严嵩年逾七十,独承军政大权,不准其他大臣插手甚至不允他人知晓。嘉靖皇帝宠信严氏甚溺,杨继盛亦知谏言必死,仍决然承奏于嘉靖皇帝。愿以一己铁肩,扛国之明道。奸臣严嵩父子屈谬杨继盛疏中“皇上或问二王”一句,使嘉靖皇帝认为杨继盛结交藩王,妄图谋反。参劾严嵩,更是谪官怀怨,摭拾浮言,恣肆渎奏。嘉靖偏听严嵩,将杨继盛打入死囚。


三载牢狱,严嵩多次妄图以酷刑逼杨继盛认下“诈传亲王令”之罪,杨继盛十指尽断,股臀烂腐,筋断血栓,未闻一声软语。嘉靖皇帝心知杨继盛忠烈,定未有谋反企图,因一言不慎,罹祸至此,皇帝甚悔。使太医救治,却为严嵩拦下。狱中无药无医,死囚病疫不断,双腿尽腐,杨继盛竟以碎碗割却大腿腐肉,碗尖钻入小腿放出脓血。杨氏铮铮铁骨,蒙难而义气自如。嘉靖三十四年十月廿七日,明之忠臣,天下之节烈,杨忠愍书下绝笔:“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


明穆宗时抚恤直谏诸臣,以杨继盛为首,赠太常少卿,谥忠愍。后人于杨继盛故居多次增建,立谏草堂。三百四十年后,康有为、梁启超等二百人以杨继盛之忠烈直谏为榜,于谏草堂上书光绪皇帝,求变法使国强,史称“公车上书”。


明代最著名的忠烈节臣,杨继盛,其现存墨迹寥若凤麟,皆珍存博物馆,仅此作幸见于世,史评杨继盛书法“直与颜鲁公《争坐位》、《祭侄文》各帖同宝贵”,更见此作弥珍。卷尾钤印“昆山顾氏家藏”,应为昆山顾氏顾梦圭、顾懋仁父子收藏。顾氏曾藏《清明上河图》真本,却因才高气豪,又为杨继盛至交王世贞的友人,应亦与杨继盛友。顾氏父子被严嵩父子构罪下狱,《清明上河图》因此为严氏夺取。


此篇珍迹《前赤壁赋》草书,应作于杨继盛贬官狄道期间。苏轼的《前赤壁赋》被明中期廷臣文人当作于朝上怀威畏祸,朝下忧苍生涂炭的思想代言。北宋元丰二年,苏轼被朝中小人构陷,由知州被捕入狱,后贬官黄州,苏轼写下《前赤壁赋》一文,文中满斥对人生厌倦与仕途弃舍,空漠淡然间的飘渺禅意。心境与经历与杨继盛更是相似。杨继盛直言触忤严仇,陡遭狱难,贬至狄道。虽不改政治操守,而身临囹圄,秋深露重,蝉几哀鸣,入耳惊心,遭严仇一党窃揽朝柄,权倾天下,想及自己一区区员外郎,心有“横槊赋诗”之慨,无若于“泣孤舟之嫠妇”。这一忧愤而不馁的心境,近况状于《前赤壁赋草书》。全书绵密跌宕,通篇腾达雄阔,落笔急骤奔狂,迫得观者不可喘息。以怀素之法起,逐颠迹,可谓“一声霹雳龙蛇活”!以公孙大娘舞剑止,左盘右蹙,发于迅雷,收于电闪,字字灵动。又非一般擅草者之飞鸟出林,其变动犹鬼神,不可端倪。


《前赤壁赋草书》所书尽寄胸中块磊浩平之气,秉直孤法,字势之中,宛宛可见,其“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的“困”字,若巨石嵌于绝壁,折钗为圆,笔锋兜转,墨浓迹重,其劲悍峥嵘之中,怒气喷面,赫然惊心地桩立于全篇中央,触心地状况杨继盛身于党祸之中,侧身袖堂,如入天牢。


有明一代,祝允明之草书《前赤壁赋》,借酒色舒郁勃,杨继盛此篇《前赤壁赋》凭铁窗发忠怀,二者皆仕途偃蹇,殊路同归地以草法道绝于后世。

(王格非)



LOT 2057
董其昌(1555-1636) 大字楷书箴言

手卷 水墨绫本
1629年作
心:54×857 cm. 21 1/4×337 3/8 in. 约41.7平尺
跋:54×90 cm. 21 1/4×35 3/8 in. 约4.4平尺

著录:《萱晖堂书画录》,书一五七,萱晖堂1972年出版。
说明:
1.上款人刘涛生字亮采,历城(今济南)人,万历二十年(1592)进士,长于诗词,嘻笑怒骂皆成文章。能作大书,兼善绘事。
2.林朗庵旧藏。林朗庵(1897-1971),名熊光,台湾板桥林家後裔。1923年毕业於东京帝大经济系,创办大成火灾海上保险株式会社,三十年代居日经商,至1945年才返台。林熊光精鉴赏,富收藏。家多剧迹,为著名收藏家。其“宝宋室”之号源自所藏宋徐熙《蝉蝶图》、米有仁《江上图》、李公麟《春宴图》以及燕文贵《夏山行旅图》。著有《宝宋室笔记》。
3.程琦(1911-?),字伯奋,安徽人,旅日侨商。室名双宋楼、巨燕轩、奎章阁、萱晖堂。收藏极丰。著有《萱晖堂书画录》。
4.《萱晖堂书画录》(书)157页附注:藏印中如张皓,海盐人,字小白,号皓亭,康熙举人;官中书迁行人,後授刑部主事,以老告归。有《赋闲楼诗集》。“直方堂印”盖明季长水沈懋孝钤记。


董其昌(1555-1636)此卷书於崇祯己巳(1629年),释文:“君明臣良,国之福;父慈子孝,家之福。此十四字不必禹篆秦隶,在处有吉祥云覆之。崇祯己巳仲春,为当湖刘涛生书於孤山深处。董其昌。”卷首钤印:玄赏斋,卷尾钤印:大宗伯印、董其昌印。程琦书前隔水:“天下真书第二,吾家明人法书第一。” 钤印:程琦印信、伯奋长寿。後有程琦跋文:“生平所见董文敏书奚啻百十,以法平原、季海者为胜。至於径尺擘窠,腴润朴茂,有如此卷,犹属创见,真惊心骇目之观。时公年已七十有五,下笔诚如师子捉象,悉力以赴。此真龙之别凡种耳。辛亥(1971)秋,程琦。”又跋:“此思翁书贻刘涛生,刘名亮采,历城人,字公严。万历壬辰(1592)进士,涛生殆其号也,见卷端二印。史称其侏儒滑稽,长於诗词,调笑怒骂皆成文章,能作大书,兼善缋事。盖思翁以其当行,特作斗大书,以自矜其老笔也夫。越二日,伯奋再识。”钤印:程琦印信、伯奋长寿、萱辉堂、双宋楼、日本收藏家滑川达亦为此卷题签、作跋。


此外,鉴藏印有:刘亮采印、涛生、咏秀轩图书记、蟄公鑑赏、秦溪张晧字皜亭、右鉴张氏咏秀轩珍藏、直方堂印(二次)、刘炳图印、子孙保之、朗庵鑑藏、宝宋室、朗庵宝爱。


根据董其昌款识所指明,这幅楷书卷是董其昌为“当湖刘涛生”所作,而程琦在跋文中指出,刘涛生即刘亮采,刘亮采字公严,历城(今济南市)人。明万曆壬辰(1592)进士。 宫至户部主事。辞官後,隐居灵岩。工诗,善书画,通音律,著名当时。《济南府志》称其“侏儒滑稽,长於诗词,嘻笑怒骂皆成文章。能作大书,兼善绘事。”清代小说《聊斋志异》单设一篇名为《刘亮采》,开篇即云:“闻济南怀利仁言:刘公亮采,狐之後身也。”又云:“公既长,身短,言词敏谐,绝类胡。少有才名,王辰成进土。为人任侠,急人之急,以故秦、楚、燕、赵之客, 趾错於门;货酒卖饼者,门前成市焉。”


程琦(1911-?),字伯奋,安徽人,旅日侨商。室名双宋楼、巨燕轩、奎章阁、萱晖堂。收藏极丰。著有《萱晖堂书画录》。而根据《萱晖堂书画录》所注:藏印中如张皓,海盐人,字小白,号皓亭,康熙举人;官中书迁行人,後授刑部主事,以老告归。有《赋闲楼诗集》。“直方堂印”盖明季长水沈懋孝钤记。


而“宝宋室”鉴藏印则出自台湾林朗庵处。林朗庵(1897-1971),名熊光,台湾板桥林家後裔。1923年毕业於东京帝大经济系,创办大成火灾海上保险株式会社,三十年代居日经商,至1945年才返台。林熊光精鉴赏,富收藏。家多剧迹,为著名收藏家。其“宝宋室”之号源自所藏宋徐熙《蝉蝶图》、米有仁《江上图》、李公麟《春宴图》以及燕文贵《夏山行旅图》。著有《宝宋室笔记》。


董其昌书法给人印象最深刻的莫过於淡和秀,而隐於其中的则是他纯熟精到的用笔技巧。董其昌在结字上力主米芾集古字的方法,并十分推重米芾所谓“大字如小字,小字如大字”以势为主的见解。


此时的董其昌认为米芾“得力乃在小行书,时留意结构也。书家结字,画家皴法,一了百了,一差百差,要非俗子所解。”另一方面强调大字应在笔法、结字上与小字同样讲究,并在放大中不能失去势态,因此以势为主成了他经常讨论的命题。此横批与董其昌书《临颜真卿赠裴将军诗卷》用笔相近,气沉力雄,熟极返生,兼之擘窠大字极为罕见,因此是他晚年难得之杰作。



LOT 2059
陈继儒(1558-1639) 行书诗卷

手卷 水墨绫本
25×163 cm. 9 7/8×64 1/8 in. 约3.7平尺
25×258 cm. 9 7/8×101 5/8 in. 约5.8平尺

说明:
1.毕泷,乾隆、嘉庆年间人,字涧飞,号竹痴,江苏镇洋(今江苏太仓)人。赵溶婿,秋帆制府毕沅之胞弟(毕沅是乾隆年间的状元、大学者,生平亦喜爱金石书画,家中收藏颇为丰富,曾购得《清明上河图》,画上便有毕泷、毕沅二人印记)。
2.韩应陛(1800-1860),字绿钦、绿卿,一字对虞。江苏娄县人。道光二十四年( 1 8 4 4 ) 举人,官内阁中书。藏书处名“读书未见斋”、“读有用书斋”,所编书目多种,总计509种。书後附所藏宋、元本“书影”31种。珍籍之富,称於松郡。後人编《读书未见斋书目》,由同邑封文权重加编定,并已刊行。张文虎辑有《读有用书斋杂著》。遗留有诗文稿,均散佚。著《读有用书斋藏书志》,吴县邹百耐曾辑刻过《云间韩氏藏书题识汇录》4卷。藏书部分毁於咸丰间战火之中,另有在民国年间相继散出。
3.韩绳夫(1916一?),一名熙,字价藩,亦作介藩,号致轩。韩德均钱润文夫妇长子,与松江画家程十发既属同乡,气味相投,往来颇密切。读有用书斋藏书自韩应陛以後,一传至韩载阳,再传至韩德均,三传至韩绳夫,历经四代。其间历经太平天国运动、江浙战争及北伐战争等灾难,一线相传,约八十余载,但最终还是没能逃脱“聚而必散”的宿命。


陈继儒在《妮古录》说:“予寡嗜,顾性独嗜法书名画,及三代秦汉彝器瑗壁之属,以为极乐王国在是。然得之于目而贮之于心,每或废寝食不去思。则又翻成清净苦海矣。”他的书学思想中,读书能变人气质、养人精神。他一生饱览历代书画名迹,眼界高阔,学养深厚,作为文人书家,传统功底之深,能望其项背者寥寥。


陈继儒的作品几乎全是行草,似乎给人感觉面貌略显单一,主要原因是其生平经历决定了其书法更俱抒情性和自娱性。与好友董香光不同,他拒绝士途,一辈子隐居乡里,少了董香光的圆滑,多了骨气,陈继儒是典型的文人,有极为鲜明的是非观,他同情薛文清的刚直,故他的书法俗气少,习气多,有着浓浓的书卷气。


此诗卷通篇虽有许多字独立成体,但字势顾盼相生,笔势乘风驭急,宛如清风徐来,不激不厉。线条清遒险绝,但能在大小变公中透出机灵。自然潇洒,又能痛快沉着。秀中有骨,且骨力强劲。恣情流传之际亦无一丝的凝滞。提按合乎法度,有节奏起伏,更能宣泄情感。后纸吴徵评此卷:“墨彩似新,精光横溢,尤为不可多得”。亦可从前人语中,见此陈继儒诗卷笔墨之精妙,保存之完整。



LOT 2060
娄 坚(1554-1631) 草书千字文

册页 水墨绢本
28×32 cm.×16 11×12 5/8 in.×16 约0.8平尺(每幅)

出版:
1.《明娄坚草书千字文》(单行本),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年5月版;
2.《守研斋珍藏》,江苏省泰州市博物馆,2002年版。


娄坚,字子柔,一字歇庵(1554-1631)。祖籍长洲,徙江东,后徙嘉定城南。年五十,贡于春官,经明行修,擅诗古文辞,从归有光游,融会师说,成一家言。他所处的时代正值明代中晚期,宦官把持朝政,内忧外患。娄坚与唐时升、李流芳、程嘉燧声气相通生,人们尊称“嘉定四先生”,他们以学问品行为重,钟情于文学艺术,徜徉于山水园林之间,与文人雅士交往。


娄坚的才智学识不止在于书画,他在书画游玩之餘,还喜欢刻竹自娱,常学朱鹤的深刻,他们的功夫不亚于朱鹤。他很早就对三代毛笔的材质等进行研究,他在《学古绪言》卷二十中通过书作和自己亲身经历论述苏、黄二人所用毛笔的不同。他的诗也有其自身的特色。他的律诗模仿元稹、白居易,有中唐的风韵,古风的成就较高。钱谦益,称其“诗皆放笔而成,语不加点,用方寸纸杂写如涂鸦,旋即弃去。遇其得意,才情飙发,虽苦吟腐毫之士,无以加也。足见娄坚的才情。同时以娄坚为首的“嘉定四先生”对钱谦益潜移默化的影响,让钱成为一代大儒。


娄坚擅长书法。早年他学习钟繇、王羲之的字,晚年改学苏轼,独出一格,追求低调、恬淡、自适的文人意趣。晚明时期社会上十分推重流行董其昌的书法,而娄坚对此很不以为然,他认为董氏的书法秀整有余,而苍劲不足。固他逆潮流而东坡,师法东坡难度极大,东坡喜用浓墨,运笔沉厚,字势扁平,完全靠书法本身所具备的内涵取胜,这些因素恰与晚明浪漫书风的用墨、运笔等方式存在偌大的鸿沟。历来师法东坡的文人多数以失败告终,而娄坚却算得上首屈一指的成功继承者,这当然需要与众不同的才智。


此册千字文作于1611年,时娄坚58岁,结体长短交错,工整妍妙,规旋矩折,笔丰墨满,松秀空灵,风神独俱,颇得东坡笔墨的沉厚绵密。取纵势,使通篇更加贯气,富有动感。钱谦益说,他在创作时,必待“风日晴美,笔墨精良,方欣然染翰,不受促迫”,可见是一个非常注重审美环境和审美情绪的人。这种疏宕秀逸的布白风格恰好反映出他的这种闲适超逸的个性。

此册为泰州蔡氏守研斋旧藏,守研斋主人精于鉴藏,在1991年、1998年,蔡老本人便曾将9件重要的泰州地方文物史料捐赠给泰州博物馆。后又由于女婿整理出42件与泰州地方文史关系密切的文物,准备一并捐赠。2001年上海书店出版社出版了吴让之书《正殿记》和明代娄坚《草书千字文》字帖,后者即为此件拍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