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展讯 | 水墨家园——李小可作品展

发布时间:2015-10-21 新闻

“‘水墨’是我艺术生涯选择的主要语言方式,也是缘:父亲、山水、中国画的表现……它承载着东方文化的特征。“家园”是我们所处时代和赖以生存的自然,传统文化同样是一种‘家园’。当你走进去时,它会给你带来深深的感动和无限的表现空间。”

——李小可


2014年李小可在黄山采风写生

 

“水墨家园——李小可作品展”将于2015年10月23日在江苏省美术馆举行,展出知名画家李小可创作的水墨精品力作百余幅。展览以“水墨家园”为主题,共分为“水墨家园”“雪域藏迹”“山水黄山”“师法自然”四个系列,并包括其部分“藏迹”系列版画作品。本次展览将是对李小可艺术创作的一次较为全面的呈现。

 

展览的第一部分“水墨家园”(北京系列),呈现了自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李小可所展开的以西画的构成方法来补充和丰富传统笔墨的探索。他的许多描绘古都北京的作品反映了这段探索的历程,北京四合院、胡同、宫墙下的杨柳、老槐树组成的静谧林荫……他用水墨语言来表现那渐渐逝去的家园的印象与记忆,让我们看到他对城市水墨的探索和那份对北京的特殊情感。

 



李小可 《大栅栏》

69×69cm 2009年作



李小可 《宫墙》

94.5×95.5cm 2004年作



李小可 《宫雪》

68×68cm 2003年作



李小可 《迁》

68×68cm 2001年作



李小可 《什刹海夏韵图》

96×180cm 2012年作


 

本次展览着重展现了第二部分“雪域藏迹”(西藏系列)的内容,在这一系列的创作中,李小可延伸了传统水墨的表现力,在描绘西藏的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视觉语言。自1988年至今,李小可到藏地采风写生已三十余次,他走遍了西部藏区和寺院。藏地大自然的纯净博大,藏人的真切淳朴,给他以震撼。他不带有猎奇的目的,始终思考景致背后的文化内容,并找出最能反映西藏文化特征的角度,来呈现西藏文化与自然的魅力,同时表现他的个人体验。 
 


李小可 《佛崖》

77.5×113.5cm 2003年作



李小可 《山魂》

99×105cm 1999年作



李小可《春月》

97×89cm 2015年作



李小可《山口》

97×89cm 2015年作



李小可《寺》

46×70cm 2015年作


 

在第三部分“山水黄山”(黄山系列)版块中,呈现了李小可对于水墨本体语言及传统程式化表现的探索。黄山为历代名人墨客所描写,黄山难画也是共识。然而,李小可还是选择了黄山。他把画黄山看成“补课”,补“师法自然”、感知领悟的课,补面对前人创造的传统课,由此建构自己对黄山的“重新认识”。



李小可 《徽屋》

89×96.5cm 2014年作



李小可 《有无之间》

70×35.5cm 2014年作



李小可 《山静瀑声喧》

70.5×138cm 2011年作



李小可 《皖南印象》

69×69cm 2014年作



李小可 《皖南雨后》

97×180cm 2013年作

 

“师法自然”(写生系列)是本展的又一亮点。坚持自己重生活、重表现的创作态度,李小可画了大量的水墨写生。他认为,通过写生,能够直面瞬息万变的客观世界,能让传统与当代文化及个人的表现经验发生碰撞,激发无限的创作灵感,从而推动审美领域的新发现。避免程式化的表现,抓住写生中的特殊性感受,并逐渐地将之转为新的水墨结构语言,这成为了李小可的研究和选择。



李小可 《黑龙江五大连池》

69×55cm 2009年作



李小可《西江苗寨》

69×69cm 2014年作



李小可 《三亚的风》

78×53cm 2012年作



李小可 《香港写生》

25×35.4cm 2001年作



李小可 《温哥华港湾》

57×69cm 2014年作

 

本展通过以上四个系列全方位呈现了李小可构建的“水墨家园”,他以自家的绘画面貌和“重表现”的理性架构,形成了鲜明的个性。

 

此次展览在南京举办具有特别意义,江苏是文化重镇,也是李小可先生的家乡,1993年,其曾与邹佩珠先生将父亲李可染的《百万雄师过大江》捐赠江苏省美术馆。此次展览中李小可先生也会将其两幅作品捐赠给江苏省美术馆,以表对家乡养育之恩的报答。

 

由中央文史研究馆、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全国政协书画室、中国美术家协会、北京画院、李可染艺术基金会共同主办的“水墨家园——李小可作品展”巡展于2012年正式启动,于2012年—2014年分别在中国美术馆、徐州艺术馆、广东美术馆、上海中华艺术宫成功举办,引起了美术界和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响。本展特于2015年10月23日15:40在江苏省美术馆举行开幕仪式,展览将持续至11月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