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 胄 1925-1997 澜沧江组画
镱心 设色纸本 1987、1988年作
95×45 cm×4
RMB 6,000,000-8,000,000
“
黄胄到了昆明、大理、瑞丽、西双版纳这些如此神奇,到处都充满了美的地方,他当然会为大自然的天造地设所惊叹,但他是一位画家,而且主要是画人及与人有关系的动物的画家,所以,他最关心的是人,是在这样富有民族风情,富有民族特色的人,他们究竟想些什么,他要画出他们内心的希企,他要通过他的画幅,画出他们的内心世界,他的画中虽然没有画出奇山奇水,他要将他的全部感情,都倾注到在这些奇山奇水中生活的他的人物身上。云南写生是黄胄深入生活写生的一次高峰,以后便把大量精力,耗于炎黄艺术馆的创立,接着再次住进医院,时年已七十一岁矣!此后很难再有这种精力爬山涉水去写生了。
——《画家黄胄》
此组人物画分别作于1987年和1988年,共同的主题为云南的傣族少女。黄胄第一次去云南是在1959年,1987年时,62岁的画家又一次赴云南采风写生,这一次他在云南境内往返数千里,由昆明、西双版纳,再至大理、德宏、芒市、瑞丽等地,此行他创作了大量的写生作品,《芒河畔》一幅便是黄胄在途中的芒市所写,其余三幅则作于次年。这个阶段正值黄胄的第二个人物画创作高峰期,这次写生促进了其人物画的进一步发展,拓展了绘画主题,表现方法也更加丰富了。在黄胄的人物画领域,除了新疆人物之外,傣族少女也是一项不可忽视的重要题材。傣族是云南的第三大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西双版纳和云南西南部中缅边境的德宏州,傣族所处之地气候炎热,景色秀丽,植株茂密,人们多滨水而居。黄胄此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因此他饱含深情地去描绘傣族的民俗风情。黄胄为傣族少女赋予了另一种形象与美感,与新疆人物的热情奔放不同,傣族少女是青春洋溢,色彩缤纷的,她们与独特的地理环境融合在一起,也成为风景的一部分。四幅画均捕捉到了生活化的场景,似乎远隔千里,又仿佛在云南乡间随处可见,予人一种既熟悉又陌生的感受。画面均构图饱满,层次分明,近实远虚,融入了西画的透视法则,在方寸之间营造出深远的空间。《芒河畔》一幅,少女在河边梳头,其躬身向前,长髮垂落,形成一个椭圆形,前景有茂密的花卉植株,越过少女的身体向后望去,芒河绵延而去,河上有禽鸟戏水,空间架构简单而巧妙。另外一幅两个少女坐在河边的石头上远望,芭蕉叶探出构成中景,水面上鸭群游动。《洗浴》一幅则更富于民族风情,一群少女在河中洗澡,近景的少女坐在河边,中景的少女则站在水中,她们姿态各异,无拘无束。画家在描绘傣族少女时运用了更加丰富的笔调,因为傣族女子的装束本就十分绚丽,画中的少女均着典型的“窄袖短衣”和筒裙,上衣圆领窄袖,刚好齐腰,裙子长至脚踝,腰身纤巧细小,下摆宽大,衣饰上有花卉图案,画家以迅疾的速写笔法和鲜艳明丽的色彩写之,表现出了傣族少女之苗条婀娜的身姿,复笔的运用强化了动势,使少女愈显飘逸潇洒。植株以意笔写出,大片的芭蕉叶,艳丽的红花,零星的雏菊,渲染出环境氛围。整体表现出浓郁的云南风情,黄胄将写生与想象相结合,以这项少数民族题材拓展了他的人物画表现空间。
黄 胄 1925-1997 新疆风情组画
镱心 设色纸本 1988年作
95×45 cm.×4
RMB: 6,000,000-8,000,000
“
黄胄与新疆
我非常喜欢黄胄的画。黄胄画的地方我都到过的,很怀念这些地方。黄胄以艺术的手法充分表现那里的人情物貌,新疆政府和人民应该给黄胄记一大功,发给他一个大勋章,因为黄胄把新疆画的太美了。
——王震
“
塔什库尔干有一所中小学校,这些学生,多半是骑着骆驼结伴而来,小学生们还得家长护送,他们知道这样的学习条件来之不易,所以学习都很努力。在他们上课的时候,黄胄已经抽空把他们栓在那儿的骆驼画下来,下课时黄胄又画了他们在草场复习功课的场景。以后,黄胄以此为背景画了一系列他认为较成熟的《驼背上的小学生》、《冰山之花》、《复习》、《互助》和《塔吉克女教师》等作品。热情好客、能歌善舞、性格豪放的塔吉克人,给黄胄留下了深刻印象。以后他回忆起这段往事时,说塔吉克人有一种特有的美,充满乡土气息的芬芳。正是这种在都市中难以见到的美,给他以创作激情,使他从内心发出强烈的愿望,要尽全力用画笔把塔吉克人特有的美表现出来。回到北京以后,他挥笔创作了《好客的塔吉克人》、《女教师》、《鹰舞》、《冰山之花》、《塔吉克舞蹈》以及《叼羊图》等大型作品。这些画卷,真实记录了那段难忘的日子,以热烈奔放的笔锋,再现了纯朴善良的塔吉克人。这个伟大的、纯朴的民族。
——郑闻慧《回忆我的丈夫黄胄》
此组人物四屏作于1988年,黄胄时年63岁,黄胄的人物画在20世纪70年代时达到了一个高峰,确立了个性鲜明的速写风格。1977年,黄胄因患脊椎病住院两年多,直至80年代初期他才又迎来第二个创作高峰期,这个时期的作品较之以前更加奔放简括。其中新疆题材是一个重要方面,黄胄自早年随赵望云赴西北写生之后便醉心于这一题材,他曾说:“我热爱新疆人民,我对新疆人民有感情。”从40年代至70年代末,黄胄先后去新疆六次,此组作品的题跋中亦提到。1979年冬天,黄胄刚出院不久,他不顾重病,一路写生,前往喀什、克孜勒苏、塔什库尔干,还实现了攀登帕米尔高原的夙愿,此行留下的写生作品甚多,这组人物画便是根据此行的写生,以及画家早年的记忆所作。
《塔吉克小学生》和《冰山下曾见》是以塔吉克族为主题。塔吉克族主要分布在帕米尔高原东部的塔什库尔干,当地平均海拔4000米,气候恶劣,人们过着半游牧生活。黄胄曾以塔吉克族为题作过多幅画,如表现塔吉克人善骑射的《套马图》、表现其善音律的《冰山上的舞蹈家》。这两幅选择了另一个角度,即骑骆驼上学的小学生。画家称:“偶见其骆驼去读书的孩子,非为猎奇。由此可见塔吉克人光明前程。”可知画家是在描绘古老的塔吉克族的新景象,这个传统的游牧民族的新生代已经开始了崭新的生活,尽管他们在严酷的环境中前行,却难以阻挡他们追求新知识的步伐,画家将这些迈出高原的小学生与中国的改革开放结合起来,在80年代的社会语境中颇具象征意义。《玉珑喀什河畔》和《喀什噶尔花帽》均以喀什风光为主题。喀什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南部,是中国最西部的边陲城市,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已有2000余年,喀什的主要居民是维吾尔族。这个能歌善舞的名族是黄胄的灵感来源,他的新疆题材画作主要便是基于维吾尔族的风俗人情。《玉珑喀什河畔》是很少见的题材,玉龙喀什河源于昆仑山,流入塔里木盆地后,与喀拉喀什河汇成和田河,河里盛产白玉、青玉和墨玉,玉龙喀什河上的采玉人是当地的一道风景。但此画中描绘的是颇为生活化的场景,河边没有辛苦的采玉人,而是一个花季少女,少女手持鲜花,面带微笑,两头驴子停下饮水小憩,远处一群鸭子在河里嬉戏,十分闲适动人。另一幅《喀什噶尔花帽》也是十足的市井之趣。画中三个维族女子在挑选花帽子,相互交谈,举棋不定,这一幕是黄胄“三十年前曾见”,亦即50年代赴新疆时在喀什葛尔的街头见闻。
这四幅人物画分别以塔吉克族和维吾尔族人物为主题,画家表现出了他们不同的形象特征,比如塔吉克人的装束是头戴花棉帽,再披上方块大豆巾,包住帽冠,系在胸前;维族女子则身着鲜艳的长裙,围着长头巾。新疆服饰多样而美观,风格浓郁,画家抓住了细节的差异。画法上,此组人物均以迅疾的速写式画法而出,衣纹笔线率意,多用复笔;面部则刻画准确,用笔肯定。每个人物之间又有所不同,少女的青春明媚,中年女子的成熟魅力,小学生的年少活泼,面目各异。整体而言,此组人物画构图多样,造型生动,笔墨奔放,色彩绚丽,从几个侧面表现出了新疆的风土人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