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大师典藏】林风眠

发布时间:2015-11-19 新闻

 

1919 年,品学兼优的林风眠从梅县中学毕业。为继续深造,林风眠与大批青年学子一同奔赴法国,立誓“以苦求学”。1921

年林风眠先后进入法国第戎美术学院及巴黎高等专科美术学校。求学期间,欧洲早期现代主义的重要美术思潮(尤其是野兽主义及立体主义)和代表流派对艺术家产生了重要影响。同时,在恩师杨西斯(Yancesse)的忠告下,他又深入研究东方绘画及陶瓷艺术。经此两条路径,林风眠逐渐萌生出调和中西的艺术观理念,并在1924

年初与几位同学共同组织了艺术团体“霍普斯会”,正式打出融合中西艺术的鲜明旗帜。1926

年,林风眠学成归国。从此时起直到逝世,林风眠在接下来的人生旅途中历经磨难,命途多舛。然而无论是战时的颠沛流离,贫困潦倒,家人分离,还是战后多次政治运动中备受非难,获诬陷狱,乃至因文革迫害,忍痛将多年积攒数以千计的画作亲手销毁殆尽,在半个多世纪的漫长岁月里,林风眠始终坚守着自己的艺术理想,并将其贯穿于一生中最重要的两项事业——艺术教育和艺术创作——当中,最终在两个领域均取得了伟大成就。



1920年初到法国的林风眠参加枫丹白露法文补习班


在艺术教育中,林风眠秉承蔡元培“兼容并包、学术自由”的理念,提倡多元、开放的艺术创造。在回国后的近30

年里,林风眠先后主持、参与了国立北平艺专,杭州艺专等多所重要美术院校的教学工作,大力倡导“介绍西洋美术,整理中国艺术,调和中西艺术,创造时代艺术”。在教学实践中,林风眠既强调素描、写生等基本技能技术的扎实训练,又尊重、培养学生的独立个性与创造精神,通过合理教学、举办展览、组织社团、理论建设等多种途径,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美术人才,其得意门生如吴冠中、赵无极、朱德群等,相继是成为中国现当代美术史上的大师巨匠,而其公正不阿的学术态度,其高尚的人格与艺德,更堪称典范。


在艺术实践中,林风眠以宏观的历史视野充分审视中西方艺术,通过吸纳民间艺术并使之与西方现代艺术语言相融合,生成全新的视觉图像,藉以消解正统文人画,打造出穿越古今和中西界限的独特个人风格,从而将中国画从传统推向现代。具体而言,林风眠在画面布局,形体塑造和色彩表现三大维度,对传统中国画进行了重大变革。



1977年林风眠在香港弥敦道寓所


首先其“方纸布阵”即在方形画面中对描绘对象进行安排,通过“特写式”、“中心式”、“平原式”、“均衡式”、“分布式”五种主要方式的精心布置,形成倾斜与平衡,稳定与变化,静势与动势皆和谐统一的独特画面结构,同时利用平面分割,以流畅的线条与块面进行配合,形成独特的画面结构和内在韵律,几乎彻底改革了中国传统绘画的构成模式。其次,在造型上林风眠不特追求写实主义的三维空间幻觉,而强调通过对自然形体的简化,通过造型的纯化过程更多地表现内在感受,并提出“单纯的意义并不是绘画中流行的抽象的写意画……而是由细碎的自然中,归纳到整体的观念中的意思”,进而获得了一种视觉和经验上的双重“真实”以及一种半抽象的形而上意味。再次,林风眠还对传统中国画的色彩表现进行了大胆突破。在写意画中,林风眠创造性地引入了西式调性色彩以及外光的概念,将强烈的对比色与丰富的灰色调相融合,使画面兼具分离的张力与和谐的细微刻画,达到“墨色合一”的理想境界,不但产生了令人耳目一新的视觉效应,更具有颠覆文人画淡泊为怀审美观念的历史意义。通过一生的孜孜以求,林风眠在中国绘画之革新与发展的艰难历程中,在中西融合的伟大探索中结出了丰硕成果,其笔下独具神韵的风景、静物、花鸟、侍女及戏曲人物形象也因此成为了中国20

世纪美术史上一道独具魅力的艺术景观。





林风眠 雪景

LIN

FENGMIAN Snow Scenery

纸本设色

42

× 51 cm

款识:林风眠 钤印:林风眠印

RMB

1,200,000-2,200,000



展览

1995 年 林风眠水墨画展 台北国父纪念馆/ 台北

1995 年 95’林风眠个展 高雄炎黄艺术馆/ 高雄

出版

《95’林风眠个展专辑》P19 台湾山艺术文教基金会 1995 年版

《林风眠画集》台湾山艺术文教基金会 1995 年版

《沧海一粟-古今书画拾穗》 P161 台湾历史博物馆2008 年版


林风眠在其主要的创作经历中,始终致力于西画的绘画语言、媒介与中国传统绘画的观看方式及东方性的互补与融汇。此幅《雪景》,便可看作林风眠“调和中西艺术”之理念的力证。从空间构成看,艺术家有意弱化了欧洲古典油画标志性的焦点透视,使画面呈现出一种显著的平面性,而这恰是中国传统绘画对于空间的核心理解。纵览全幅为半封闭构图,观众的视线因被远景中的几重雪山所阻挡,而被自然地拉回到前景中的村舍。从绘画的材料看,艺术家选择的是最为典型的西画材料——猪鬃笔和水彩颜料。而从绘画语言与方式上看,雪山、房舍、栏栅以及枯沈的灰树,均以极快且准确的笔触扫出,流露出后印象派绘画的率真与表现性特征。纵览全幅,林风眠将中国绘画的感知方式与西方绘画媒介相结合,以营造出寒风怒号、冰冷肃杀的视觉效果,无论色彩与笔触都倾注了丰富的情感。所有这些都表明,画家在《雪景》中追求的并非事物的客观再现,而是一种理想中的形式美。因此,作品才得以超越了理性与时空,进入到一种超验的精神维度。从这些变化万千的笔触,层次丰富的肌理效果,我们将清晰地看到一位伟大艺术家对于艺术理想的不懈探索与坚持,感受到他那“为艺术战”的决绝与崇高的生命力量。





林风眠 深秋

LIN

FENGMIAN Maple Trees

纸本设色

64

× 65 cm

题识:林风眠 钤印:林风眠印

RMB

1,500,000-2,500,000



出版

《碎金集》( 二) P139 许礼平主编 翰墨轩出版有限公司(香港)2008年版


此幅《深秋》,画家描绘了夕阳余晖下的深秋密林,一条安静小溪潺潺流过,充满静谧的诗意。前景树木以“顶天立地”的姿态出于画面左下方,在视觉上“连接”了小溪两岸。同时,它亦与对岸的树林一起遮蔽了远处的地平线,进而引导我们的视线去着力关注那由金黄和玫红构成的光影华彩。两种主要颜色简洁而有力地区分了描绘对象以及画面空间与节奏,在画家快速用笔以及对颜料厚薄的把握下,树叶的浓艳点簇和树干的清晰笔触相得益彰。满树的黄叶,夕阳绚烂的投影,小溪中的倒影共同烘托出静谧安详的画面氛围。艺术家并不着意刻画景致中的局部特征,而是着眼于结构、动态等概括性特征,尽量忽略或去除那些与个性情感无关的琐碎细节,颇得后印象派绘画之堂奥。此外,画家对于光线的运用与树木的姿态亦都是非自然主义的,艺术家有意捕捉一种性格化的情态,追求一种充满主观意味的绘画语言。在这个严密饱实、充满幽深感的半开放的空间里,通过不同角度光线的反射、漫射,秋日最为动人的绚丽色彩被缓缓激发出来,如氤氲之气一般弥漫在整个画面之中,予人一种清新明快,健康明朗的精神、情感特质。

林风眠 临山而居

LIN FENGMIAN Inhabit the

Mountain

1940 年代作

纸本水墨

69 × 68 cm

款识:林风眠 钤印:林风暝印

RMB

2,000,000-3,000,000



出版

《林风眠》 P59 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 2005 年版

来源

林风眠学生潘其鎏夫人袁湘文女士收藏

 

林风眠及其学生潘其鎏、袁湘文

袁湘文是一位医生,“文革”中,林风眠曾患重病,得到袁湘文的真诚帮助。1977

年林风眠出国探亲之前,把一批作品交给她保存。后来定居香港,就将画作赠与袁湘文。

创作于1940 年的《临山而居》集中凸显出林风眠这一时期的创作状态。画面展现出嘉陵江边一派悠秘而灵动的景致。顶天立地的绵延群山,前景以干湿相间的短笔触加以少量的皴法勾勒而出,有如西方印象派粉笔画的用笔,远景则以渗化的水墨简笔晕染开来,致力于中国画空灵质感的塑造。岸边栉次鳞比的屋舍由纵横交错的线条和相互掩映的长方形、菱形等几何图形构成。它于凝练物象形象之外,营造出一种疏密有致的视觉动感,同时还流释出汉唐石刻和民间美术的造型意蕴。当然,在尺幅构图的选用上,林风眠也于画面中隐藏着中国传统美学和现代主义兼容并蓄的创作逻辑,他力求摒弃传统国画立轴和横卷式的构图,却转而选用方形构图。因此《临山而居》是林风眠于中国水墨的基调之上参酌印象派的光色与用笔以及立体派的构成模式加以融汇结合,并借由色墨浓丽的涂抹勾点而映现出风景间万物情态与生命的早期经典之作,同时亦是艺术家于东方水墨维度中对西方现代主义理念和形式的重要尝试与实现。

 

林风眠 秋林胜景

LIN FENGMIAN Scenery

纸本设色

67 × 69 cm

款识:林风眠 钤印:林风眠

RMB

3,500,000-5,500,000



出版

《那些人那些事——艺边淡墨录》图版7

上海文艺出版社 2006 年版

来源

原上海市美术家协会主席沈柔坚旧藏

 

沈柔坚、王慕兰与林风眠、冯叶在《沈柔坚画展》开幕式上合影

《秋林胜景》从风格而言接近于林风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的作品。林风眠创作风景画大约开始于二十初欧洲留学期间,这个时期其作品不多,画风受到德国表现主义的影响,具有象征性和隐喻性。四十年代是林风眠的调和与探索期,其风景画已经形成个性化的风格,作品大多取材于从上海到重庆避难的沿途风光,构图类似于西方水彩画,但是笔墨与意境又接近于传统写意画,并无固定程序,而是一种变体与融合。至五十年代时,林风眠的风景画进入成熟期,此阶段其作品已不见四十年代时的苍凉与凝重,呈现出色彩缤纷、明朗热烈的独特面貌,其中尤以灿烂绚丽为秋景系列为代表。

苏州天平山秋景

《秋林胜景》取典型的方正构图,秋色已深,枫林矗立,云雾弥漫,一幅静谧的山村景象。溪水、枫林、民居、远山,诸物象层层推远,疏密有致,虚实相应,造成深远的空间感。水中的石块,潺潺的流水,高低不等的枫树,以及山间漂浮的雾气又为画面增添种种变化。色彩对比强烈。枫树均以重墨写出树干,树冠分别以藤黄、中黄、淡黄写之,大片黄色浓淡不均,或亮或暗,在同一色域中有深浅变化。枫树本身有黄与黑的对比,整体亦与远山构成冷与暖的对比。处于背光面的远山分别以赭石和石青染出,山体上罩染一层白粉,白粉掺杂大量水分,或呈透明状,透出后面的山体,或呈浓雾状,遮挡远山。雾气的流动性表现极佳,其一方面平添山林韵致,另一方面也提升了山体的亮度,与前面的枫林相映照。枫林与山体、溪岸之间有偏绿和偏黄的过渡色,使色彩对比强烈而不突兀,单纯中有丰富。枫树下还有白墙与黑瓦的对比,白与黑混杂在枫林中实际上中和了过于绚烂的色调。前方的坡地以赭石染出,水墨勾勒,赭石上亦染一层混杂着藤黄、桔黄、石绿的环境色。溪水以大量白粉绘出,流动的水与山上流动的雾气相呼应。整幅构图简逸而色彩鲜艳,通过各种对比呈现出深秋时光的明媚、响亮和喜悦。从此画中可以看出林风眠吸收了颇多西方现代艺术的方法,如光色效应和冷暖对比,但是在用笔和氛围的渲染上仍然接近于传统中国画。林风眠在山水领域内所进行的调和中西的实验,拓展了中国传统山水画的表现空间,也在光与色彩的运用上启发了后来的赵无极、朱德群等画家。

 

林风眠荷塘

LIN FENGMIAN Lotus

Pond

纸本设色

34.5 × 34 cm

款识:林风眠 钤印:林风暝印

RMB

550,000-650,000



来源

70年代通过香港艺术学校校长直接购自艺术家

2011年11月13日33拍卖 新加坡 编号142

现藏者购自上述拍卖

 

林风眠 猫头鹰

LIN FENGMIAN

Owl

纸本设色

35 × 35 cm

款识:林风眠钤印:林风眠印

RMB

400,000-600,000



展览

1990 年 林风眠个展 香港中侨国货艺廊/ 香港

1992 年 林风眠个展 台湾炎黄艺术馆/ 台湾

1995 年 林风眠水墨画展 台北国父纪念馆/ 台湾

1995 年 林风眠个展 台湾炎黄艺术馆/ 台湾

1995 年 林风眠个展 台湾山艺术文教基金会/ 台湾

2000 年 山美术馆馆藏展 台湾山美术馆/ 台湾

2010 年 中国近现代书画十二大名家精品展 北京保利艺术博物馆/ 北京

出版

《95’林风眠个展专辑》P19 台湾山艺术文教基金会 1995 年版

《林风眠画集》台湾山艺术文教基金会 1995 年版

《中国近现代书画十二大名家精品集》北京保利艺术博物馆 2010 年版

 

林风眠

双志图

LIN FENGMIAN Two

Birds

纸本设色

43 × 51 cm

题识:林风眠

钤印:林风眠印

RMB

700,000-900,000



展览

1990 年 林风眠个展 中侨国货艺廊/

香港

1992 年 林风眠个展 炎黄艺术馆/

台湾

1995 年 林风眠水墨画展 台北国父纪念馆/

台湾

1995 年 林风眠个展 炎黄艺术馆/

台湾

2000 年 山美术馆馆藏展 山美术馆/

台湾

出版

《95’林风眠画展专集》 P52 山艺术文教基金会台湾 1995 年版

《林风眠画集》山艺术文教基金会台湾 1995 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