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藏佛教艺术史上,每一个时代都有其独特的艺术地位和影响。清代西藏佛教艺术在前代风格定型的基础上,继续朝着民族化方向发展,以高度写实的艺术手法刻画人物的外在形貌和内心世界,开创了一个的充满现实主义艺术气息的全新时代,为趋于衰微的西藏佛像艺术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成为西藏佛教雕塑艺术史上的最后绝响。这一写实风气影响深广,且遍及佛教艺术的诸多门类,其中于佛教造像和绘画上的表现尤其突出。此次北京保利佛像专场推出了两尊造像——自在观音和地狱主,就是这一写实风格的突出代表。
喜马拉雅艺术资源中心编号(www.himalayanart.org): HAR No: 14013
自在观音像。观音头顶束高发髻,余发编成发辫垂于两肩,髻顶饰宝珠,发髻正面安化佛阿弥陀佛。双耳垂肩,耳下开有佩戴耳环的方孔。面形方正,双目平视,形容俊朗,神态慈和。躯体健硕,四肢柔软结实。上身袒露,戴项圈,左肩斜披象征慈悲的仁兽皮,形似小山羊;下身着长裙,衣薄贴体,衣纹简洁。双臂挽帔帛,帔帛随性翻卷于腕间,末端飘向空中,线条婉转流畅。游戏姿势坐于双层束腰莲花宝座上,左腿横盘,右腿支起并略向外撇;左手撑于左腿后,并持莲茎,莲花随肩部向上伸展,花朵开于肩头,右臂向前伸展,手掌抚于右膝上,姿态自然闲适。莲座造型周正,装饰繁复讲究,莲瓣饱满有力,密集环绕莲座一周。整体造型独特,姿态舒展,形象生动,法相庄严,做工精致,品相完好,充分展现了观音菩萨济世自在的宗教特质。其造型样式应当来源于汉地的水月观音,表现观音菩萨观照水中月亮的姿势,喻示菩萨通达空性之理,具足般若大智。
地狱主像。地狱主又称降阎魔敌,降阎魔尊,是文殊菩萨的愤怒化现。全身黑色,为牛头人身形象。头戴骷髅冠,顶竖象征忿怒的红发,头的两侧各有一牛角,双耳垂圆环。牛面三目圆睁,嘴部前凸,形象生动逼真。右手高举人骨棒,左手执钩与索。身躯壮实,四肢短粗,肌肉鼓胀有力。全身不着衣,唯有一些装饰。脖子上坠连珠式项圈,胸前饰连珠状交叉式璎珞,手足戴钏镯,五十个人骷髅长链从脖颈垂至下身,周身披倒U字形大帔帛,帔帛尾端向上翻卷,极富动感。展左立于牛身,右脚踩牛头,左脚踩牛尾,表示对阎罗王的降伏。牛匍匐在单层覆莲座上,头部向上昂起,表现出极不驯服的样子,其身下又压着一个仰卧外道。身后配火焰形大背光,象征猛烈无比的大智慧,身下承单层覆莲座,象征本性清净和慈悲。全像造型奇特,姿态舒展,形象生动,装饰繁复,工艺精湛,生动表现了文殊菩萨慈悲济世的宗教本怀。
这两尊造像虽然题材、造型各异,但时代与风格完全一致,体现了清初扎什伦布寺造像风格的鲜明特点。其突出特征可以归纳为四点:其一,造像全身结构匀称,量度准确,充分体现了造像者对佛教工巧明的精深造诣。其二,造型生动,姿态优美,与当时同样讲究量度的北京宫廷造像相比,整体显得十分灵动,且富有张力。这一优胜之处明显地融入了尼泊尔艺术的表现手法,得益于四世班禅的努力及其巨大的宗教感召力量。其三,无论是躯体和四肢造型,还是装饰风范,都追求自然的写实性,整体展现出浓郁的自然主义艺术气息。躯体和四肢具有肌肉感,线条柔和,全身充满着生命的活力;装饰注重质感,且富于现实意味,如帔帛和火焰的样式,就是突出的表现。其四,造像用料讲究,胎体厚重,雕刻细腻,造型规范,鎏金亮丽,打磨光洁,无论是整体还是局部细节都一丝不苟的雕饰刻画,极尽工巧之能够事,整体给人精致典雅的艺术美感,充分展现了造像者雄厚的经济实力,非凡的雕刻和铸造技艺。
清代写实风气发轫于后藏的扎什伦布寺,开创者即为扎什伦布寺的僧人曲英嘉措。曲英嘉措,后藏人,生卒年不详,与四世班禅大师大致生活于同一时代。他早年为扎什伦布寺的僧人,由于深得四世班禅赏识,多次参与一些重大的绘事和雕塑活动,尤其在扎什伦布寺,他创作了大量的壁画、唐卡和雕塑作品。如1647年,曲英嘉措遵照四世班禅大师旨意,为扎什伦布寺创作了释迦牟尼佛宏化相、十六罗汉、弥勒佛说法画传、宗喀巴大师画传、杰瓦洛桑顿珠和克主桑结益西画传等12幅唐卡。《四世班禅传》对其在后藏的重要艺术活动有详细记载。后来,又被请到前藏,得到五世达赖喇嘛重用,参与了布达拉宫等地的壁画绘制和其他艺术活动,《五世达赖喇嘛传》中有4处关于他艺术活动的记载。由于曲英嘉措创作频繁,成就显著,后世尊他为新勉塘绘画派的创始人之一;而一些现代西方艺术史家将他称为班禅喇嘛的“宫廷”艺术家。曲英嘉措的艺术才能主要体现在绘画和雕塑两个方面,在这两个方面他都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创造了影响后世的堪称经典的艺术模式。
曲英嘉措的雕塑技艺与风格如何,今天由于无法确认其具体作品,不得而知。但是通过现存同时代其他可靠的艺术作品,我们还是可以清晰地看到他的艺术风貌。北京首都博物馆珍藏有两尊罗桑丹增敬造的四世班禅大师像,据造像台座所刻 “像系两世(班禅)大师之司膳官洛桑丹增虔心敬造”藏文铭文推断,雕造年代应在17世纪晚18世初。《金色如来——水月轩藏佛》刊有一尊五世班禅喇嘛像,据台座正背面所刻“于14岁时铸造,为祈福长寿,依照班禅的身像而造,顶礼” 藏文铭文判断,雕造于1676年五世班禅14岁之时。这两尊造像皆极具写实特点,是清初曲英嘉措时代佛像写实风格的典型代表。其中,四世班禅喇嘛像尤其突出,其夸张的后脑勺、尖凸的头顶、额部鼓起的大包、高隆的颧骨、瘦削的双颊、挺直的鼻梁、宽大的鼻翼、尖削的下颏和明显的喉结等特征,无一不在极力表现一种与众不同,具有个性化的面部特征。这两尊造像以接近曲英嘉措生活时代的可靠年代和完美艺术形式足可让我们看到曲英嘉措在佛像雕塑方面的艺术面貌和伟大成就,无疑也为我们研究和鉴别此次保利推出的两尊造像提供了重要参照。
扎什伦布寺,意为“吉祥须弥寺”,位于西藏日喀则的尼色日山下。始建于1447年,由宗喀巴弟子根敦朱巴主持兴建,至今已有五百余年历史。历史上以四世班禅罗桑曲结坚赞( 1570-1662年)住持时期最为辉煌。四世班禅于1601 年就任住持,为扎什伦布寺第十六任池巴,在其苦心经营下,扎什伦布寺规模迅速扩大,寺僧增至 5000 余人,房屋达 3000 余间,属寺 51 处,宗教地位和影响也得到极大提升,成为格鲁派在后藏最大的寺庙。扎什伦布寺造像风格诞生于四世班禅住持时期,它的产生无疑与四世班禅创造的辉煌局面密切相关,是四世班禅在经济、文化、佛教思想和造像技术等诸多方面为这一完美新风格的产生提供了充分保障,创造了有利条件。
北京市东城区朝阳门北大街1号新保利大厦三层 100010
Tel:+86(0)10-64083188
Fax:+86(0)10-64083186
京ICP备17044968号
京ICP备17044968号-2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2360号
copyright @ www.polypm.com.cn
诚信经营示范单位
网站IP量620,723,2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