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超越生命的彼岸之思——解读张晓刚《生生息息》

发布时间:2008-03-20 新闻


张晓刚 生生息息 布面油画 100×80cm 1987年 估价:RMB 7,000,000-9,000,000


    我们在这里看到的这张《生生息息》是属于张晓刚1980年代中期创作的一系列组画中的一件。这件作品诞生之时,正是中国艺坛风起云涌的“85’美术新潮”时期。张晓刚作为85’运动的当事人,积极参与并组织了 中国西南地区的美术新风潮运动,他策划举办了数次影响深远的“新具象画展”,成为当时著名的“西南艺术群体”的领袖人物。对于张晓刚个人来说,这一时期也是张晓刚艺术生涯中的一个创作高峰期和决定其风格形成的重要阶段。85’运动成就了包括张晓刚在内的一批中国当代艺术的先行者,当然,新潮美术运动的精神也内化在了他们后来艺术生涯以及个人风格形成和发展的整个过程中了。所以,如果需要从艺术史的角度去探究这类艺术家个人风格形成过程的话,那么他们85’前后创作的作品无疑是我们不能错过的重要分析对象。
    现在提到张晓刚,似乎必然和他的“大家庭”风格联系在一起,这反倒容易让人忽视一个道理,即艺术家的创作道路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在他的作品风格完全成熟之前,他必然尝试过多种多样的艺术创作手段。在当代中国具有广泛知名度的艺术家中,张晓刚更是一位独具特色而又不断演变的油画家。从张晓刚登上中国画坛到今天,他的风格走过了几个重要的阶段。从1977年张晓刚还在四川美术学院读书的时候开始,他就以西南乡土题材绘画引起了画坛的注意。更为重要的是,在当时全国众多的乡土题材中,以他为首的一批西南画家在乡土题材绘画中流露出来的表现主义对于当时的中国画坛来说,无疑是具有引领性意义的。85’后期,张晓刚的作品中出现了明显而有意识的超现实主义倾向。之后,自1989年起,张晓刚绘画中的表现主义元素被突然夸大和强化。在经历了充满神秘色彩的超现实主义与表现主义之后,以1993年在四川美术馆举办的“中国经验”画展为起点,张晓刚的创作进入到了一个新的阶段,这也是其艺术风格成熟的阶段,即我们今天所熟悉的“老照片”式的历史影像风格。在张晓刚不同几个阶段的风格转换中,其实是存在着一些内在不变的元素的,通过某些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我们就可以大概的把握这些共同特征。
    《生生息息》这张画属于张晓刚85’前后带有超现实主义色彩的作品。从这张《生生息息》的画面中,我们直观感觉到的是一种徘徊在存在与消亡、现实与幻梦之间的超验性。灰褐色的山石背景和平涂的蓝色天空、带有样式性的人物形象,还有那些没有景深的树木以及难以解读的几何形体和动物头像,等等。画面中的一切元素都笼罩在一种既幽暗而又绚丽的色彩氛围中,整张作品充满了神秘性、象征性和超验性的意象。张晓刚曾经把他在这一阶段的创作称为“彼岸时期”,从他的这一命名中,我们能够强烈的感受到艺术家对于生命本质的认知以及对于死亡的超脱。这一阶段的作品即承继了艺术家前一阶段的艺术探索,同时它也孕育了其后艺术风格的发展,我们在这张油画中不难看出贯穿张晓刚绘画始终的一些重要的共同元素,所以这张作品可以作为一个例证用以体现张晓刚绘画的风格传承。如果我们熟悉张晓刚不同阶段的创作,我们会发现,张晓刚艺术创作前后阶段的话语方式在这张作品中都有所体现。首先, 张晓刚画画一直比较喜欢以线的方式来造型,它不太经常在空间维度上过分强调,所以张晓刚的绘画因此更多地体现为线性塑型基础上的平绘式特征,这一特征我们从这张油画中不难观察到。这种造型语言在他的乡土题材已经有所表现,后来到九十年代的平面式的历史影像中更是被加以发展了,这里的《生生息息》无疑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风格史的驻足点。有学者更进一步指出,以线造型的画法实质是源自中国书画传统的,容易倾向于平面化,而平面化则可以和作为后现代起点的波普绘画相通。这样一来,其实就表明了张晓刚绘画中天生的当代属性。其次,我们在这件作品的情绪方面,特别是人物处理中,感觉到的是一种漠然的阴郁气质。有人认为,张晓刚似乎永远也画不出阳光明媚的画来,他甚至不会画带有表情的人。这其实是一种性格特质决定的作品情境,他的性格决定了他的艺术作品永远是阴性和忧郁的。这张画中人物漠然的眼神与后来的《血缘大家庭》系列、《同志》以及《记忆与失忆》等系列很显然是有着共性特征的:单眼皮的眼睛,眼仁硕大而显得微微凸起,冷漠而警觉,神态游移。作品中人物这种特有的大而无神的眼神,既可看作是一种呆滞,又可以看作是一种超现实主义的表白,这使我们在张晓刚后来的历史影像作品中找到了和他早期的意象化语言的联系——一种梦境般的超验感觉。反过来说,我们在这张早期作品中其实已经可以多少读出张晓刚后来风格的必然推程。只不过艺术家将这种意象的处理更进一步深入到了历史影像之中。
    作为张晓刚艺术创作生涯中的一个阶段性代表作品,《生生息息》站在了作者从乡土现实主义转向超现实主义继而走向历史影像过程的重要节点上。画家在中国当代艺术的启蒙时期,透过绘画的形式,阐述了对人和生命本质的探索和感验。受乡土现实主义的惯性影响,《生生息息》的画面中仍然还体现出原始古朴、粗野而又抒情的绘画风格,但从这张作品看,艺术家在当时已经带有强烈的探索生命本原和生存意义的意识,画面呈现出强烈的主观色彩,表明作者已经开始在有意识地寻找理性之外的一种生命诉求,开始找寻一种超越生命的思维角度,因而画面不可避免的散发着某种神秘气息。从艺术家对艺术的主观积极介入的角度上讲,《生生息息》已经从思想上和逻辑上预示了张晓刚后来作品风格转变的种种可能。艺术家这一路走下来,虽然经历了不同的历史时期,作品风格也有多样性的转变,但有一点并没很大的改变,那就是他对生命存在意义的思考和追问。不管张晓刚的这种思考是从个人角度还是从社会的角度,他的艺术中体现的都是一种内心独白式的语境,在这种冥想沉思和孤独自语中,张晓刚走向了超越生命的彼岸之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