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法祀 控诉会
1950年作
布面油画
143×200cm
签名:冯法祀 1950
出版
《冯法祀画集》 P44-45 中国文联出版公司 1998年版
《2010第二届中国当代艺术收藏家年会》 P120 今日美术馆 2010年版
《中国共产党历史画典》 P190 中共中央党史出版社 2012年版
《中国油画五百年》P14 湖南美术出版社 2015 年版
展览
2010年 第二届中国当代艺术收藏展年会暨收藏家藏品邀请展 / 成都
部分出版物封面
艺术之美满成功如冯法祀先生之绘画,彼皆以急行军作法描绘前后方之动人场面,题材新颖,作法又深刻,而后者尤为重要,如不深刻,则失却最有价值之真实,将变为无意义。冯君能把握题材,写之极致,以绘画而论,可谓抗战中之珍贵收获也。
——徐悲鸿
土改运动是近代中国农村最重要的变革,它彻底改变了农村的生产关系和阶级属性。因此,土改运动中的大小事件,也成为了中国革命文艺史上的重要题材,涌现出许多具有典型时代意义的文学、艺术作品。
从土改运动的发展历程来看,各种控诉会、斗争会是极为常见的运动形式,也是改造农民的必经之途。从创作形式来看,土改美术作品多为版画及中国画,油画作品因为材料等多种原因则相对存世量极小。作为徐悲鸿先生的得意高足,冯法祀先生无疑是当时最具代表性油画家之一。由于众多作品早已进入官方收藏系统,因而在目前市场仍可流通的冯法祀重要作品中,此件尺幅宏大、人物众多的《控诉会》便更显珍贵。
1950年春季赴北京市大兴县西红门参加“土改运动”时的照片
这幅照片后来成为大型创作《控诉会》的主要资料
《控诉会》(局部)
《控诉会》是冯法祀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创作的大型主题性油画作品。1950年,声势浩大的土改运动席卷中国大地,新土地法的颁布从法律上肯定了农民的土地所有,因此乡间的控诉会便是农民组织起来揭露地主罪恶行径的主要政治动员形式。整体画面内容极为丰富,人物众多却安排妥当,构图饱满而不拥塞,布局和谐有序,严格遵循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构图形式。画面中央的焦点是一位正站在桌子上伸出双手,激动地申告控诉的老大爷,他神情激愤,讲到激动处,两位年轻人急忙上前扶着他颤巍巍的身子,生怕他不小心跌倒。老大爷脚边是一位埋头记录会议内容的记录员;眼前的地上有另一位盘腿而坐的老人伸出手与他相呼应;四周还围绕着前来参加控诉会的男女老少,他们有的投来赞同悲愤的目光,有的义愤填膺振臂高呼,有的窃窃私语欲言又止……冯法祀先生捕捉并定格了无数生动的瞬间细节,以简练的手法概括出了众多神态各异的人物形象,功力深厚可见一斑。
作品中丰富的人物细节
《控诉会》局部人物细节
《控诉会》局部人物细节
《控诉会》局部人物细节
《控诉会》局部人物细节
从色彩处理上看,亦能感受到画家独具之匠心:构成画面背景的农民群众身着朴素的棉衣布衣,形成了一片灰色调子,而在背景的灰调子之中,作为主体的老大爷和扶着他的年轻人所穿着的衣裳之间又出现了明暗对比。老大爷身上深色的棉衣象征着他所控诉的黑暗的旧社会、旧制度,而年轻人身着的黄白两色的棉衣与白头巾则点出了灰背景和暗色调之中的一抹光亮,彷佛在压抑中透出一股新时代的气息。除此之外,画面中各处点缀着的红色横幅、旗帜和红棉袄,都丰富了作品的色调,象征着在新政权的领导下农村建设的光明前景与无线希望。在此背景之下,画面的种种细节都透露着冯法祀先生对新中国建设事业的热情和美好愿景,而《控诉会》可以看作是新中国油画家在建国初期尝试创作大型主题性作品的极为成功的范例。
冯法祀 《演剧队的晨会》1948年作 布面油画 144×200cm
冯法祀 《反饥饿反内战大游行》1948-49年作 布面油画 144×200cm
冯法祀《刘胡兰就义》1957年作 布面油画 230×425cm
中国美术馆收藏
在时代风格和创作经历的影响下,冯法祀先生始终坚守着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创作理念与艺术道路,并形成了情感强烈深刻,形象生动简洁,画面开阔,色彩精炼的艺术风格。作为徐悲鸿先生的弟子,冯法祀先生继承恩师未竞之追求,以扎实的素描造型功底为基础,重视对生活的实际体验和观察感受,同时融入强烈真挚的个人情感,不但力求每一笔每一画都有凭有据,更强调“油画家要追求和创造造型的旋律,色彩的旋律。一幅作品既要具有大的整体旋律之美,还应是各细部小的旋律的组合。”通过自己的艺术实践,冯法祀丰富深化了徐悲鸿先生所提倡的“油画民族化问题”,使油画创作与反映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相结合,与广大中国老百的情感紧紧相连,坚持以艺术为人民群众服务。正是这种坚持与热情,让冯法祀的艺术在各个历史时期都无愧于中国现实主义艺术的瑰丽珍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