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利现当代艺术
刘小东 信仰
2012年作
布面油画
140×150cm
签名:小东 12
出版
《刘小东在和田&新疆新观察》 P195 中信出版社 2013年版
展览
2013年 刘小东在和田 今日美术馆 / 北京
出版物封面与展览海报
刘小东喜欢画人物,众所周知;而人物又与社会变迁有着割舍不断的纠葛,确证无疑。到新世纪初,刘小东将现实创作进一步扩大为一种与世界“商谈”的文本结果。为此,他奔赴世界各地进行集素描、日记、油画、摄影、纪录片等其他媒介为一体的现场创作方式,从三峡到金门,从青海到西藏,从耶路撒冷到伯利恒,从家乡金城到新疆和田。
刘小东在和田现场写生
2012年6月,刘小东携团队来到新疆和田,开启了为期两个月,与当地挖玉人深度交流,并将其搬上绘画的“刘小东在和田”项目。只是,与以往不同,这次项目驻扎的目的地似乎交迭着相当密集的矛盾:多重信仰的彼此冲突,城市化、现代化扩张与新疆固有传统的碰撞与调和,内地文化与西域文化的交互影响,市场经济与传统经济模式的相互交隔……以及刘小东在到和田之前从未考虑过的风沙气候,就像他在日记中写下的那样:
沙尘很大,画布上有沙,颜料像在沙纸上调和,运笔不畅。风景一片灰白,真正的灰白,没有色彩倾向,还很刺眼的灰白。
——刘小东
现实背后的矛盾、冲突、复杂性以及创作过程中的各种挑战,共同构成了新疆的地域图景。而在和田的采玉矿工群体身上,又纠缠着采玉能够令人“一夜暴富”、事实上希望渺茫,生活艰辛。因此,集合着政治、文化、历史以及经济的新疆地缘冲突在和田的采玉矿工身上有着深刻的集中反应。而最终,“刘小东在和田”以多幅油画作品并结合项目其他数据、举办跨学科研讨的方式于新疆、北京两地成功收官。
同样作为“刘小东在和田”项目的视觉成果,《信仰》似乎更明晰地揭示出该项目的精神诉求和隐形线索——在宗教信仰差异的背后,一种财富价值观的新近介入。画中,三位光着膀子的赤脚维族硬汉正站在树荫下,乘凉休憩。画面中间部位延伸至远处的是他们挥汗如雨,奋力寻找玉石,始终希冀着陡然暴富的采玉河床,经数百遍翻来覆去挖掘的灰白色卵石在远处闪烁着耀眼的光芒。
《信仰》中对环节背景的描绘
远处的宝塔似乎暗示着宗教信仰的差异
灰白色的卵石就是财富的来源
三个画面主角中,最左侧看起来较为年轻的挖玉人摆弄着左手,中间身形略微肥硕的男子双手交叉于胸前,右侧男子则转过身来彷佛注视着什么。表面看来,他们貌似沉浸在各自的关注之中,却又处于一种充满着默契的、相互攀谈的彼此关系之中。因此,在刘小东的画中,所描绘的对象往往处于一种“自然主义”的状态。这首先缘于刘小东在画人物时所选择的态度,在他的概念中,人不是用来分类的,也不是用来猎奇的,人们只是天然地存在于他所成长、生存的独特环境之中。于是,刘小东笔下的人物既不高于对象,亦不低于对象。在他那里,艺术家所进行的并不是“他者”的解读或者再现,而是充当着“临时参与者”的角色,尤其在此次和田项目中,“刘小东选择将自己的角色转换为友好的造访者,融入到当地人的生活中去。他深入和田工人阶层的日常生活,与当地人居住在一起”。因而,在相应的视觉语言构造中,这种“天然的接洽”便造就了随意而深刻的笔法,敏感而关切的塑形。
《信仰》中人物的细节刻画
最左侧看起来较为年轻的挖玉人摆弄着左手
中间身形略微肥硕的男子双手交叉于胸前
右侧男子则转过身来彷佛注视着什么
因此可以说,《信仰》是“刘小东在和田”项目的点题之作。当地复杂的政治、文化、社会现实以及历史纠葛,被浓缩为三个超现实的采玉工人形象,彷佛他们的身体在承载历史,也在“迎合”新价值体系的转变。而在刘小东的艺术操作中,他拒绝人们描绘新疆风情时往往乐于套用的典型社会主义经验,不做妥协,不做逃避,而将“对社会现场的真实感受”作为首要问题,为“绘画对象”留下生命的痕迹,也记录下他们的真实个性与真情感受。正如侯瀚如在为项目所写下的前言中写道:“刘小东竭力避免陷入制造宏大叙事和英雄形象的陷阱。他选择融入最寻常和最真切的普通工人生活环境之中,以最直接、真实和尽量亲密而敏锐的方式抓住细节。他力图以纯粹写实的风格反映矿工们的真实生活:小心翼翼的、谦卑的、艰苦但又复杂入微的状态……”
“刘小东在和田”展览现场